仙娘庙(5)传说从前七仙女下凡,路过武夷,发现有一条龙从那里的山脉出来,从闽江源头向下游翻滚而去,七仙女觉得神奇,就跟着这条龙一直走,当走到闽江梅溪口(闽清地界)时,发现不见了龙的去向。前面是水流淌急的梅溪,七仙女想,是不是龙躲藏到溪底下了呢?好奇的七仙女折向梅溪走去,见溪边有龙甲印的迹样,于是,七仙女就跟着龙甲印逆梅溪缓缓而行,一直跟到梅溪边闽清五都的玉屏山。此处风景秀丽,至今让游客惊叹。七仙女当时决定在此休憩片刻,于是就从云端落下,在此变个“仙亭”,休憩歇脚。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闽清五都百姓根据这个传说,在当年七仙女的休憩地,起建庙宇,取名“七仙女庙”,习称“仙亭”。由于七仙女是追龙至此,闽清五都百姓缘此而建寺,因此,为了寻求雅致,清朝乾隆年间闽清知县姚循义主持编纂《闽清县志》时,将之更名为“龙兴寺”。而且,姚知县编纂县志时还了解到,由于南宋时期闽清大旱,祖籍闽清的道教南宗五祖白玉蟾回到祖乡,在闽清六都柯洋山之巅,筑坛祈雨,缓解了闽清旱情。后来,江苏徐州的徐、赵、薛三位仙公入闽寻白玉蟾拜师学艺,同行的还有三位仙娘(大姐姓马,二姐姓葛,小妹姓蔡)。可是他们入闽后,白玉蟾已经率徒前往琼海(今海南省)布道。于是,徐、赵、薛三位仙公便在柯洋山之巅白玉蟾祈雨处,构建规模浩大的柯洋仙阁,造福闽清六都百姓。而马、葛、蔡三位仙娘则移居闽清五都玉屏山的七仙女庙,即姚知县所谓的“龙兴寺”。因此,姚知县在他编纂的闽清县历史上第一部《闽清县志》里,标注了这一传说故事。渐渐地,闽清五都的这座“七仙女庙”即龙兴寺,又被称作“仙娘庙”。据说,马、葛、蔡三仙娘入驻后,有感七仙女的为人,规定凡香客、信士来庙,必先敬七仙女,再烧香祷告所求事项。
那么,仙娘到底是何许人也?据百科全书《中华辞典》介绍,仙娘是指有先知先觉的神之使者,由于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凡,仙娘发功布道只设一神坛,放一平斗,斗内装满谷子,插上一把剪刀。 施行法术的方式,是在神前设一座位,仙娘坐定,用青丝绸巾覆盖脸上。用半哼半唱方式,谈别人家事长短,儿女疾病,远行人情形。谈到伤心处,涕泗横溢,听者自然更嘘泣不止。说来十分巧合,仙娘的预言每次都很灵, 因此,在我国民间广大地区,仙娘是众人承认的神之子,被人争相顶礼膜拜。由于仙娘法术高明,因此,旧时小孩子多病,命大,就拜寄仙娘作干儿子。小孩子夜惊,就为“收黑”,用个鸡蛋,咒过一番后,黄昏时拿到街上去,一路喊小孩名字,“八宝回来了吗?”另一个就答,“八宝回来了,”一直喊到家。到家后抱着孩子手蘸唾沫抹抹孩子头部, 小孩子就病愈了,非常神奇。仙娘主要是为妇人和孩子造福,旧时候中国民间广大地区妇女实为生活所困苦,感情无所归宿,将希望与梦想寄在仙娘的法术上,靠她得到安慰。
用通常眼光看来,仙娘预言因何那么灵验,至今殊不可解。但是,尽管如此,一知半解的读书人,想破除迷信,要打倒它,否认这种“先知”,就产生了另一种的“无知”。那就是将仙娘预言的灵验归为“巧合”、“瞎蒙”,同时对仙娘百般“挖苦”,称之为女巫,称其法术为巫术。而且,对于仙娘因何在民间那么吃香,民国时期文学家沈从文在他的书中有所披露,他写道:湘西女性,十六岁到二十二三岁,美丽爱好性情内向而婚姻不遂的,易成仙娘,仙娘即古之女巫。他进一步分析,说,女巫出道时多是美丽少女,因而在民间文化里多被描写成天上下凡的仙女,加以顶礼膜拜。主要表现为每年农历正月,各地都要举行红红火火的仙娘庙会,众人簇拥(抬着)“仙娘”(雕塑),环乡游历(游神),场面火爆,人如潮涌。沿途的群众,则纷纷在自家门前设置供品、香烛,并带着对新一年的希望,在“仙娘”路过自家门前时,点燃烟花爆竹,祈求来年家庭安康,风调雨顺,丰衣足食。“仙娘”环乡“视察”后,百姓还会请来剧团,在仙娘庙上演大戏,如《茶童戏主》、《五鼠闹东京》等。
值得一提的是:旧时仙娘并非泛泛之辈,大都懂医术,在医病救人方面有一技之长。据说闽清五都“仙娘庙”的马,葛,蔡三仙娘,专医不育之症,因而倍受当地百姓敬重,声名远播海内外。因此,1995年当地百姓重建龙兴寺时(文革“破四旧”时被拆),经反复商议并经请示神的旨意,将之改名为“仙娘庙”(“七仙女”的传说近巫,实不可信)。重建后,闽清五都玉屏山的这座“仙娘庙”,建筑面积600多平方米,寺后有凤髻岩,相传因七仙女曾在此岩前对镜梳妆而得名,;左有问樵亭及丹井,问樵亭来历不详,但丹井乃三仙娘开凿,一年四季,天天溢满,不会干涸。据说喝了这水能去百病,消百灾。但此亭此井,已找不到了。庙建三层,主殿在第三层,供奉马、葛、蔡三位仙娘。由于三位仙娘心地善良,每每有求必应,谁家升学祈求,只要到庙案前焚纸烧香,往往能遇瑞呈祥,皇榜高中。因此,清朝以后当地人多读书其中,以求三仙娘庇护,所以殿前建宽阔的埕,供书生课间休憩和登高望远。清末梅邑诗人黄梦熊在此游览时,有感于此,特意赋诗一首:“古寺龙兴不计年,屏山环翠凤岩前;梵宫小拓三弓地,丹井圆涵一鉴天;雨过竹窗晨读易,月窥藤榻夜谈禅;问樵亭畔题诗处,留作千秋香火缘”。
这些美丽的传说,为闽清五都玉屏山的这座“仙娘庙”,增添了无限神秘。玉屏山作为福建戴云山脉的余脉,绵延悠长,巍然雄奇。登主峰,视野开阔,观日出,景色壮观,令人心旷神怡。山上奇花异草丛生,令人流连忘返,乐不思归。作为生态林区,如今,玉屏山山上林木葱笼,百鸟啁啾。山下的梅溪绿水盈盈,碧波荡漾,山水相映成趣。真个是“玉屏碧浪迷香客,仙娘山寺醉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