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文殊

袁文殊

中文名 袁文殊
逝世日期 1993年
出生地 广东兴宁
代表作品 《领带》《民族公敌》《辽远的乡村》《电影求索集》《影坛风云录》
国籍 中国
目录导航

人物简介

袁文殊(1910—1993),原名文枢,广东兴宁县大坪人。1926年小学毕业,参加“大革命青年会”。次年考取兴民中学新制第六届,暑期参加大坪革命青年会达务学校组织的革命宣传活动,演话剧,发传单。其后,被选为学生自治会宣传部长。1930年秋考取广州戏剧研究所学习戏剧文学,次年发表处女作《领带》(独幕剧)。1932年参加广州文化界大同盟,从事进步文艺活动。1933年,担任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广州分盟负责人。1934年担任中国左翼剧联执行委员,10月被捕判刑5年。1936年,在全国各界要求释放政治犯的呼声中保释出狱,继续在上海从事戏剧工作。1937年,任上海救亡演剧队第三队副队长。1940年,任《新华日报》报社编辑。次年10月,奔赴延安,在鲁迅美术文学院戏剧系任教师、班主任、系主任等职。1947年,任牡丹江“鲁艺”文工团长。1948年,任东北鲁迅文艺学院教育处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历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厂长、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等职。主要著作有独幕剧集《民族公敌》、电影文学剧本《辽远的乡村》、论文集《电影求索集》和《影坛风云录》。

1993年病逝,弥留之际,将其稿费12万元捐赠给家乡办学。

个人生平

原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袁文殊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1993年1月2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袁文殊1910年10月出生在广东兴宁县一个农民家庭。

“七七”事变后,袁文殊参加了上海救亡演剧三队,任队长,率队先后到苏州、扬州、南京、安庆、九江和武汉等地,进行抗日救亡演剧活动。1938年出版了他的独幕剧集《民族公敌》,收入了《民族公敌》、《壮丁》、《谣言》、《两兄弟》等独幕剧。1941年,他在重庆《新华日报》编辑部协助工作。自1941年10月至1945年,他先后在“鲁迅文学艺术学院”戏剧系担任教员,班主任,系主任等工作,编写了讲义《剧作教程》,撰写了论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与中国演剧》,创作剧本《军民一家》。1942年袁文殊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9年冬,袁文殊被调到文化部电影局任专职电影编剧,次年创作了电影文学剧本《辽远的乡村》。1953年任文化部电影局剧本创作所所长。1956年,他被调往上海,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厂长兼党委书记,后发展成上海电影制片公司,任经理兼党委书记。1957年起,他担任了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兼上海市电影局党委书记、局长等职。1960年初,袁文殊被调至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书记处任第一书记,1963年出版了论文集《电影求索录》。粉碎“四人帮”,袁文殊以极大的热情,组织影协恢复工作,建立了领导机构,恢复了中国电影出版社,重新出版和恢复出版了一批电影书籍和多种期刊,还相继组织了多次电影创作、理论研究的学术活动,逐步把“影协”的工作纳入正常轨道。1979年10月,袁文殊当选为中国电影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书记处书记,并担任了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1983年出版了他的第二本论文集:《影坛风云录》。

人物评价

袁文殊坚决拥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路线,在病中仍关心党的十四大召开,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光辉前景而欢欣鼓舞。袁文殊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