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城花灯秧歌

唐城花灯秧歌

目录导航

遗产信息

名称:唐城花灯秧歌

编号:Ⅲ-4

类别:秧歌

申报单位:山西省安泽县唐城镇唐城村民委员会 [1]

相关传说

据传,唐城花灯秧歌民俗活动是从唐王李世民时流传下来的。相传唐太宗李世民征战南下时在此屯兵,并带领当地农村抗旱求雨,当年获得大丰收,百姓自发组织一支秧歌队来歌歌颂王李世民。后来李世民挥军南下,再没回到此地,当地百姓便从每年正月十三开始,用近一个月的时间,舞起欢快祥和的花灯秧歌来纪念他。[2]

表演形式

秧歌,这种每年春节、正月十五必不可少的艺术表演形式可谓尽人皆知。但花灯秧歌,对大多数人来说却很陌生,安泽县唐城镇的花灯秧歌,就以其独特之处跻身山西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唐城的花灯秧歌与众不同之处在于晚上表演最为精彩。因为花灯秧歌的特点就是双手举着花灯边唱边舞,形式十分活泼。最开始的花灯就是碗上糊一圈白纸,后来用白纸和绿纸纸种颜色,村民们称其为“白菜灯”,先进的还弄几个蝴蝶放到“白菜”上。后来花灯的样式就越来越越多莲花灯、牡丹花灯……而随着花灯样式的改变,用来照明的灯也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改进,一开始是松油灯,后来变成素油灯、蜡烛,后来用的都是手电筒。花灯秧歌由以前的说唱为主变成了以跳为主,以前扭动幅度不能过大,大了灯就灭了,所以只能以唱为主,换上手电筒以后,难题被破解了,想咋扭就咋扭。花灯秧歌将花灯艺术与说唱、舞蹈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2]

遗产传承

唐城秧歌在当地仍然十分盛行,每年正月都由当地妇女组成宏大的表演队伍进行演出。张银莲就是花灯秧歌的传承人之一,唐城只要闹秧歌,村民们就拿着花灯,从后街排到前街。当地有句话,“不会扭秧歌就不是唐城人。”花灯秧歌在唐城一直是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2]

历史渊源

据当地人讲,唐城秧歌最早发源于唐尧时期,那时人们为了缓解劳动压力,或庆祝丰收而进行简单的表演,到了唐朝时期更加完善。该活动具有典型的庙会特征,涵盖了多种物质和非物质文化形态,具有综合文化特性,为政治、经济、科学、历史、民俗、文化等诸多学科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2]

遗产信息参考详细介绍部分参考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