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樟树市义成镇黎氏祠堂内部文献多谓商朝黎国在上党壶关(上党东北),殷诸侯国,且与东夷有关。[1]
黎姓最早繁衍于古黎国之地,即今山西省黎城县一带。早在战国时,黎氏就有向外迁徙的。据《黎氏族谱》所载,战国时“黎氏之族或因官而处,或避难而居,于是西入梁(今属陕西)、益(今云南晋宁县),东向青、徐(今属山东、江苏),南迁交、广(今属广西、广东及越南北部一带),北徙燕、冀(今属河北)”。到汉朝时,黎姓还有迁居江西、湖南的。至魏晋南北朝时,由于北方战乱,黎姓家族再次南迁,并在以后的时间里也主要繁衍迁徙于南方各地,浙江、福建也有黎氏迁居。宋、明以后,黎姓逐渐遍布全国各地,但仍以南方分布最多。换言之,历史上,黎氏是我国较典型的一个南方姓氏。
宋朝时期,黎姓大约有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2%,排在第一百二十六位。湖南为黎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黎姓总人口的40%。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四川、江西,这三省黎姓占黎姓总人口的89%,其次分布于广东、福建和浙江等省。黎姓主要聚集于湘川赣地区。
明朝时期,黎姓大约有2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2%,闯入了明朝的百家姓,排在第八十八位。宋、元、明600年间,黎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要高得多。江西为黎姓第一大省,约占总黎姓人口的42%。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广东,这两省黎姓大约占黎姓总人口的67%,其次分布于湖南、四川、湖北,这三省的黎姓又集中了21%。宋、元、明600余年,黎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迁移。
当代黎姓的人口已近200万,排在第一百零三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6%。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广东、广西两省区,大约占黎姓总人口的46%,其次分布于江西、四川、湖南、安徽、海南、贵州、重庆、湖北,这八省市又集中了44%。广东居住了黎姓总人口的29%,为黎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粤桂为中心向四周扩散的分布状。黎姓分布较广,但不均衡。黎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黎姓在粤桂两省区是比较常见的姓氏之一。在粤赣大部、湘桂琼、四川西北、重庆中部、贵州大部、云南东部、湖北南部、甘肃南端、青海东南、福建西端,黎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32%以上,中心地区可达1.5%以上,这部分地区的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4.7%,该地区居住了大约66%的黎姓人群。在广东东端、江西东北、福建中部、浙江西端、安徽南部、湖北大部、云川渝大部、陕甘南部、青海东部、新疆西北,黎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16%一0.32%,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5%,该地区居住了大约21%的黎姓人群。
郡望
京兆郡: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职掌相当于郡太守,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西安市西北),相当于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地。三国魏辖区改称京兆尹,改官名为太守。此支黎氏,开基始祖是唐京兆尹黎干。
九真郡:公元前三世纪末,南越赵佗置郡。公元前111年入汉,相当于今越南清化、河静两省及义安省东部地区。
宋城郡:隋时此地为雎阳,是宋朝的治所,宋时改雎阳为宋城,为今河南省商丘县南。
堂号
黎阳堂:后周黎景熙曾任黎阳郡太守十二年、拜任史官著作佐郎,其著作史称“黎阳信史”,子孙以“黎阳堂”为堂号;
黎城堂:周朝黎侯国始祖祖伊,封地在今山西省黎城县,其后裔有以“黎城堂”为堂号;
经术堂:黎錞,字希声,北宋四川渠县宝城区宋场乡黎家山寨即状元村人,庆历三年癸未科即1403年状元及第,精通经术。宋英宗曾问欧阳修:“蜀中有何名士?”对曰:“文学有苏洵,经术有黎錞。”封之为“经术博士”。其後见载《荆楚黎氏族谱》,历次重修,谱面均印“经术堂”;
巴郡堂:黎錞九代孙黎伯贤,由四川渠县迁居重庆府巴县西乡大教场,今属重庆市渝中区教场口,后裔以“巴郡堂”为堂号;
乾元堂:黎伯贤之孙黎命表,元朝皇庆二年癸丑即1313年探花及第,御赐名曰“命表”。其长子太铭公裔,以“乾元堂”为堂号;
载酒堂:“载酒堂”是北宋时代海南岛儋县文人黎子云的私宅。苏东坡晩年被贬官到海南儋县,闻当地人黎子云,家贫好学,躬耕农圃而侍母至孝,又听说他家有《柳子厚文集》数卷,特往寻访,成为至交好友,经常柱杖而至。某天,苏东坡访黎子云,遇雨,借路旁农家竹笠木屐穿戴。路人见此老头,虽儒冠儒衣,却打扮成农舍翁的怪模怪样,皆笑,路旁篱犬群吠。后人据此描绘成种种“东坡笠屐图”,流传于世。苏东坡苦心教学,当地士子王霄、符林、许钰等,常聚集黎子云家,聆听讲学。当地民众,包括黎族黎氏,争相载酒携肉相赠,表达对苏东坡的尊敬。苏东坡特书一匾“载酒堂”给黎子云及当地百姓留念。“载酒堂”现为海南岛著名人文景观,建筑宏伟,位于距儋县县城四十公里的地方。
玉成堂:江西省上犹县石溪黎氏宗祠所供奉,成立于清咸丰元年(即公元1851年)。玉成堂代表的是黎氏素贤公,素质公,素赏公有广东五华迁居上犹营前石溪的一支黎氏后裔。
此外,黎姓的主要堂号还有:“京兆堂”、“九真堂”、“宋城堂”、“新安堂”、“敦本堂”、“礼序堂”等。
江苏句客黎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一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句容县春城乡袁相大队黎甲村。注:首修於宋乾道年间。
江苏江都黎氏家乘二卷,(民国)黎常寿、黎志骥续修,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册。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
浙江兰溪黎氏宗谱七卷,(民国)黎平祉纂修,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游埠区祝家村。
湖南宁乡鱼潭黎氏五修族谱民,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二卷,另有一部存第二卷。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湘潭湘潭黎氏四修家谱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清)黎锦鑫纂修,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湖南湘潭黎氏续修族谱,(民国)黎静山纂(序),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经秫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另有一部存卷首。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湘潭黎氏绪周五修支谱六卷,(民国)黎锦熙等纂修,民国十六年(公元1922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湖南汉寿龙阳黎氏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经秫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广东中山图榄黎氏宗谱,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五~六卷。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广东南海黎氏家谱,(清)黎斯元纂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广东南海黎氏族谱,(民国)黎秉志、黎兆球重修,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广东顺德黎桂泽堂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
广东顺德东岸房黎氏家谱四卷,(清)黎镇纂修,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广东顺德黎民族谱,(民国)黎景义纂修,民国年间手抄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贵州遵义黎汝谦家乘,(清)黎汝谦著,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东北师范大学。
贵州笔祖宗之《黎氏春秋》第二卷,公元二千零八年农历六月修订。
川渝黔《黎氏春秋》第一卷,公元二千零七年修订。
黎氏五修宗谱三十卷,首一卷,(清)黎佐禹等纂修,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经秫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黎氏五修宗谱十三卷,(民国)黎国桢修,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临澧县档案馆。
黎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铅印本,今仅存一卷。现被收藏在海南省档案馆。
黎阳都氏四修宗谱二十卷,(清)都其琛等修,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植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
安徽石埭黎氏宗谱,(清)黎民怀等修,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崇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都黎氏家乘两卷,(民国)黎常寿、黎志骥纂修,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广阳黎氏宗谱八卷,(清)黎民怀、黎占元纂修,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崇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榜城黎氏八修族谱,著者待考,清道光年间礼序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上云黎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开继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三~四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坪州黎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经秫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三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坪州黎氏族谱七卷,末一卷,(民国)黎耀藻等纂修,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经秫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七卷、卷末。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长沙黎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隆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十一册,今仅存第一卷、第四卷、第六~十卷、第十二~十六卷、第十八~二十六卷、第二十八~三十卷、第三十二~三十五卷、第三十八卷、第四十~四十二卷、第四十四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长沙黎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隆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二卷、第二十二~二十四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长沙黎氏三修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隆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二册,今仅存第一~二卷、第四~五卷、第七~九卷、第十二卷、第十四~十六卷、第十八~十九卷、第二十一~二十三卷、第二十五卷、第二十八卷、第三十~三十二卷、第三十四~四十卷、第四十三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长沙黎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隆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册,今仅存第五卷、第五十一卷、第五十三~五十九卷、第六十一~六十五卷、第六十七~六十八卷、第七十~七十一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鱼潭黎氏五修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课读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八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鱼潭黎氏五修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课读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四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顺德大罗黎氏家谱两卷,(清)黎镇纂修,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昌后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湘阴黎氏族谱八卷,附谱录,(清)黎光藻纂修,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京兆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一卷、第六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湘阴黎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京兆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二~三卷、第五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湘阴黑鱼塘黎氏家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黎庶康纂修,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致远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湘潭黎氏三修谱十二卷,(清)黎世绶等纂修,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广阳黎氏宗谱八卷,附抄补一卷,(清)黎民怀等纂修,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859年)崇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九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宁乡为宁大田坊黎氏三修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经秫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二卷、第七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黎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京兆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一~三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黎氏三修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经秫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九卷之2。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黎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二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黎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手抄本一册,残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沅江黎氏六修家谱八卷,(民国)黎世谦等主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尚絅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浏阳壕上:志定宗先尚,书升懋善良,人之敦一本,万毓如春芳。(十修续派)宏纪开新运,孝友振家光,贤才成国宝,奉祖自远昌。
长沙托溪黎氏字辈:志定承先尚,书升懋秀良,人之敦一本,英毓如春芳。
四川仁寿黎氏字辈:“万千天仁义礼智信文才必仲朝廷良承世徳云礽继馨香鸿儒豋甲第经术与年芳耕读传家宝伦常启后生诒谋昭远泽琣养萃群英”。
四川仪陇黎氏字辈:“天合战朝臣祥光万家生”
四川忠县黎氏字辈:“洪文世忠大道永克万帮维正长发其祥”。
四川遂宁黎氏字辈:“天庭彦相孝暮再发星文茂仁国正永世应成继馨香容源陆秩长鸿儒登甲第经术与年芳”。
广东东莞黎氏字辈:“世笃忠贞声和韵远家传孝友泽浚源长”。
广东阳春黎氏字辈:“达仕兴新运清扬佩胜经”。
广东高州黎氏字辈:“启汝伯福载”。
广东信宜黎氏字辈:“国日富贵……”
湖南宝庆黎氏字辈:
六公房支派:“千应添文嗣志朝兴正民大佐锡有光荣华迪吉昌”;八公房支派:“千应添文嗣受望仲丹正祥光志大基荣华迪吉昌”;九公房支派:“千应添文嗣受望仲心正祥光志大基荣华迪吉昌”;十公房支派:“千应添文嗣正资秀胜显宗绍继有光荣华迪吉昌”;益阳房支派:“千应添文嗣孟廷正楚尚国泰民安乐绪云仍久长”;合族新续派:“忠孝传家宝崇先裕后良鸿儒登甲第经术世流芳”。
湖南沅江黎氏字辈:“添闻土源德肯梦道发抚行傅泰岳国文进仕生遇昌明世经纶治泽洪振家承祖绪上达步青中东汉贻谋永南湘枝叶荣箕裘宏祖业耕读振家声”。
湖南湘潭黎氏字辈:“良希祚大光培锦泽模烈均鉴湘东烻基锡永懋灿”。
湖南郴州桂阳黎氏字辈:“富贵安邦定,民理现人间”。
广西桂平黎氏字辈:“道升昌和发士允先聚怀文辉彩仲应远定才阳兆全孔德昌兴泽进荣华区朝延”。
广西天等黎氏字辈:“太仕文成明光德大发展”。
广西贺州黎氏字辈:“三达庆益永远”。
江西樟树市义成镇(古称清江)版城黎氏祠堂
江西崇义黎氏字辈:“土士高正兴陈明祖宗日纯良道学人家福字长发达千秋招贤德仁华富贵永四方”。
河南内乡黎氏字辈:“宗天德国兆尚世开今朝”。
贵州遵义黎氏字辈:“朝怀民焻忠如正天心应官清明治安”。
贵州遵义正安市坪乡黎氏字辈:国正三字守,世金太廷忠,兴旺家声大,永绍相仁风,祥臣须仔细,启勇普昌隆,桂兰登孝友,明德远遵崇
贵州兴义黎氏字辈:"显庭甘士英 国正天兴顺 官清明志安"。
贵州毕节黎氏字辈:“祖代万世兴,朝庭广恩泽”。
湖北武汉黎氏字辈:“家齐世祖泽成”。
湖北汉川黎氏字辈:“正大光明宜修积成”
重庆黎氏一支字辈:“关清明志安守成思俊德”。
黎氏一支字辈:“仁义礼信文才必仲朝廷永承世智德应作绍隆昌国泰天时顺家和地利兴宗源培正达祖本积光明”。
黎氏一支字辈:“声名传万世德业范源新”。
黎氏一支字辈:“光培锦泽穆列均干”。
黎氏一支字辈:“时忠朝应元正文明兴龙世太富贵远昌”。
黎氏一支字辈:“明元同生化大道贵怡忠”。
四川巴中黎氏字辈:“从经修谱,忠孝碧昌;天维显思,载锡之光。”
湖北荆州一支字辈:“树国高阳应,枝封洪维先祖徳。”
湖北荆楚黎氏字辈:“洪维先祖徳,业肇经书庭。”
湖北通城黎氏字辈:景运喜时逢,作育英雄广。
湖南湘阴梦魁公黎氏字辈:梦,思瓛百纹明,友伯闻兴大,应正逢以宗,本朝文开显,荣新裕世贤,先培裔永茂,名远兆长年,道德经纶伟,诗书启后昆,箕裘恢事业,忠厚振家声。
湖北鹤峰黎氏字辈:“启景忠志齐,承德云祖宗,维善永安乐,继世长吉丰
修沙阳志;开孝义门。
——佚名撰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永嘉人黎靖德,嘉祐年间任沙阳县主簿,代理县令处理政务,清廉谨慎,善于处理繁杂的事务,又博学能写文章。曾主持修《沙阳县志》,另著有《朱子语类》。下联指宋代东莞人黎宿,为人敦厚而重礼义,乡邻都受他的影响而感化。曾割大腿肉为亲人治病,受到朝廷旌表。
堂称载酒;亭号众香。
——佚名撰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儋州人黎子云,兄弟都贫困而好学。文学家苏轼被贬儋州时,曾拜访过他们兄弟。他们对苏轼也很敬重,常常载着酒去见苏轼,请教学问。苏轼题其别墅为“载酒堂”。下联典指清代画家、诗人黎简,字简民,号二樵,又号石鼎道士,广东顺德人,生员。他所住的地方叫百花村,有亭叫众香亭,有阁叫药烟阁。擅长画山水,工诗词而刻意炼句,著有《五百四峰草堂诗钞》、《药烟阁词钞》、《芙蓉亭乐府》等。
蓉城世泽;京兆家声。
——佚名撰黎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黎氏宗祠“京兆堂”堂联。
彝伦攸叙;明德惟馨。
——佚名撰黎氏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阳朔县归义古城旧县村黎氏家祠联。
经术传家钦北宋;文章华国耀西川。
——佚名撰黎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黎氏祠堂联。
文章惟读周秦汉;儒术兼通天地人。
——佚名撰黎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北洋军阀政府总统黎元洪自题联。
气压英雄,丕振状元令誉;学通经史,堪称直讲才华。
——佚名撰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状元黎淳,字太朴,华容人。天顺进士第一。官至礼部尚书致仕。下联典指北宋朝议大夫黎的事典。黎錞,字希声,文安人。庆历进士,英宗以蜀士为问,欧阳修对曰:“文行苏洵,经术黎錞。”尝知眉州,苏轼作《远景楼记》,称其“简而文,刚而仁明,正而不阿”久而民益信之。
仗节三奏,远景之登楼有赋;簪缨奕世,黎阳之信史堪传。
——佚名撰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前句)典指唐代谏议大夫黎干,戎州人。善星纬术。玄宗时待诏翰林。(后句)典指黎希声有《登远景楼赋》。下联典指北周车骑大将军黎景熙的事典。黎景熙,字季明,曾官著作佐郎,勤于所职,著述不怠。
诚可配天,此处俨如靖乐园;心能格圣,就中即是武当山。
——佚名撰广东省东莞市中堂镇潢涌村黎氏宗祠联
门对旗峰,百代孝慈高仰止;祠环潢水,千年支派永流长。
——清·翰林学士黎溢海撰广东省东莞市中堂镇潢涌村黎氏宗祠联
上苑笑看花,喜称人物杰出;高堂题载酒,欢迎长者车来。
——佚名撰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名人黎治事典。下联典指宋代学者黎子云的事典。黎子云,儋州人。昆弟贫而好学。苏轼尝造访子云兄弟,执礼甚恭,每与弟载酒过从。轼因题其别墅曰“载酒堂”。
祖宗有灵,孰是孰非祸福终有报应;天地无私,为善为恶休咎总无负人。
——佚名撰江西省上犹县黎氏宗祠联
溯家学以紫阳白鹿为宗,若论显扬,何必数东汉科中千八百室弟子;登此堂发春露秋霜之感,是谁瞻拜,独无惭南安迁后二十一传贤孙。
——田东溪撰黎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黎氏祠堂联。
得姓始祖
(1)丰舒。丰舒系商汤后裔。商时有诸侯国——黎国,商末,西伯姬昌攻灭黎国,武王克商后,大封天下,封成汤后裔于黎国,赐为侯爵,其后有黎侯丰舒。丰舒之后,子孙有以国为氏者,称黎氏,尊丰舒为得姓始祖。
(2)另一种意见认为,黎氏得姓始祖为黎侯,名待考。丰舒是路国宰相,伤潞子之目,杀君主夫人,夺黎氏地。周定王十三年(公元前594年),晋侯诛灭丰舒。之所以被尊为祖,是由于断句错误所致。《四库全书、路史》记载:“西伯戡黎武王复以封汤后黎侯丰舒奄之有黎氏犁氏”,正确断句是”西伯戡黎,武王复以封汤后黎侯,丰舒奄之。有黎氏、犁氏。”这样才符合记载记载。而不是“西伯戡黎,武王复以封汤后黎侯丰舒,奄之有黎氏、犁氏。”
《左传宣公十五年》载:晋景公之姊适潞子婴儿为夫人,丰舒为政(秦王)而杀之,又伤潞子之目。晋侯将伐之,诸大夫皆曰不可。伯宗曰:“必伐之。狄有五罪,俊才虽多,何补焉?不祀,一也;耆酒,二也;弃仲章而夺黎氏地,三也;虐我伯姬,四也;伤其君目,五也。怙其俊才,而不以茂德,兹益罪也。“晋侯从之。
(3)长期以来,学界多认为西周黎国是商代子姓黎国的延续。随着山西黎城县黎侯墓地青铜器的出土,诸家考释铭文中其中有3个金文,当隶定为“榜”、“槽”,释为“楷”,与“黎” 相通,楷侯即黎侯。李学勤先生结合楷(黎)侯诸器及清华简《夜》篇,进一步论说毕公高在周人伐黎战争中为主将并取得胜利,功绩卓著,毕公高一子被分封到其曾征服过的黎国。此说得到学界呼应,并就西周黎国是在武王伐黎之后由周王分封而来的观点达成基本共识,西周黎国是为姬姓,其地望在今山西省黎城县。《左传 ·宣公十五年》所述晋侯“以略狄土,立黎侯而还”中的“黎侯”应为该黎国之后裔 。
黎斡(? —779),唐代官吏。戎州(今四川宜宾市)人。
黎錞:字希声,北宋四川渠县宝城区宋场乡黎家山寨即状元村人。
黎明:宋代长沙(今属湖南省)人,以孝友信义之高品受人赞赏。
黎贯:明代从化人,正德年间进士,著有《台中稿》、《西巡稿》、《传闽稿》等文集。
黎淳:湖南省华容人,明朝天顺年间状元,历任翰林院修撰、詹事府少詹事兼侍读、吏部右侍郎和工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黎淳博学多才,尤以经史著称,除参与修撰了《大明一统志》《英宗实录》《续资治通鉴纲目》外,著有《龙峰集》、《明试录》、《黎文僖集》等传世。明朝著名宰相杨廷和和杨一清都是其学生,并深受其影响。
黎恂:贵州遵义人,清代文学家。清心淡泊,用心治学,尤长于诗。
黎简:清代广东省顺德县人,著名书画家,擅画山水,画法得元代四大家之妙。
黎景熙:北周河间郡莫阝县(今河北省任丘)人,善书法,知玄象,以雅好读书,著述不怠见称,官至车骑大将军。
黎靖德:宋代永嘉县(今属浙江省)人,曾任沙阳主簿。其博学能文,主持编修过《沙阳县志》,著有《朱子语类》。
黎子云:宋代儋州(今广东省儋县)人,家贫好学,常与弟载酒见苏轼,轼题其别墅名曰:“载酒堂”。
黎公真:元代时任甘泉令,有仁政,深受百姓拥戴,时民画其像于学舍,以表思念。
黎遂球:番禺(今广东广州市)人,明代诗人,亦擅绘山水。
黎民怀:从化(今属广东省)人,明代著名诗画家,擅长诗、书、画,时称“三绝”。
黎维柞:四川江津人,明末官员。
黎庶昌:贵州省遵义人,清末外交家、散文家。历任驻英、法、德、日四国参赞,又为出使日本大臣。著有《拙尊园丛稿》,编有《续古文辞类纂》。
黎元洪:湖北省黄陂人,历任湖北军政府鄂军大都督、南京临时政府副总统、北洋军阀政府总统等职。
黎民伟:祖籍广东新会。早年开拓香港及国内电影市场。被誉为中国电影之父。
黎锦晖:湖南省湘潭人,现代著名音乐家,首创了儿童歌舞和儿童歌舞表演曲这两种崭新艺术形式,曾创办“中华歌舞专修学校”。主要作品有儿童音乐《好朋友来了》、《老虎叫门》等。
黎锦熙:语言文字学家,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黎雄才:中国现代中国画家。广东省肇庆市。黎雄才是当代画坛的重要画家,也是岭南画派最有影响的传人之一。
黎耀祥:1964年5月4日生于香港,中国香港男演员。
黎氏三兄弟:在中国医学界,提起“黎氏三兄弟”,恐怕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们就是大名鼎鼎的三个中国工程院院士——黎鳌、黎介寿、黎磊石三个同胞兄弟!黎氏三兄弟的老家在湖南省浏阳市。
黎鳌:(1917年5月4日-1999年9月21日),湖南浏阳人,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军医大学原副校长。
黎介寿:是普通外科著名专家,现任南京军区总医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解放军普通外科研究所所长、主任医师。
黎磊石:是国内外著名的肾病专家,现任南京军区总医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解放军肾脏病研究所所长
黎明:1966年12月11日生于北京,华语男歌手、演员、导演、公司老板、慈善事业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