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民俗风情是一个民族生命力的继承与延续;每个民族的民俗风情、文化都需要发展,只有在发展中才能更好地生存,但在发展的进程中,必须建立在适合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寻求自身文化发展的轨迹,而不是对其他模式的照抄照搬。
婚姻乃男女终身大事。旧时的婚姻多由父母作主,凭媒妁之言,男女自主者很少。被称之为包办婚姻或买卖婚姻,其礼仪繁多。随着婚姻法的施行及时代的变迁.旧式婚姻受到很大冲击,男女自由结婚者日渐增多,婚俗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今之婚俗形式很多,但大多仍沿用旧式婚姻的程序:
择偶 开始多由男方采取主动,托媒人到女家提亲。择偶标准一般是看对方家庭状况和个人品德。旧时强调门当户对,生肖相合。今日则以人品为主,而且经媒人提亲后,男女双方还要直接见面交谈,家长大多依子女的意见来决定。
定亲 双方同意后,由媒人作合,择日定亲。俗称“换小帖”。该日,男方把未婚妻、媒人、亲友请至家中,盛情款待。双方互换定亲帖。男方帖上多写“敬求金诺,婚眷×××拜”,女方则写“谨遵台命,婚眷×××拜”等语。同时双方互赠定亲礼品,礼品除日用衣料外,农村还有石块、咸盐、葱、发面酵子等物,取其谐音实心、贤惠、聪明、发家之意。城镇则多有赠送钢笔、日记本之类的。
看婚期 多找算卦之人,推算出举行婚礼的良辰吉日,称为“看日子”。日子选好后,男方将其写到红纸上,遣媒人送至女家,谓“送娶帖”或“过大书”。
领结婚证 这不是旧式婚俗的内容,但却是新式婚姻不可缺少的步骤。婚礼前,男女双方必须携带介绍各自年龄、健康状况的信件及照片等,一起到所在地的婚姻登记机关,领取结婚证书。若不领结婚证书,即举行婚礼同居,则视为非法。
婚礼 迎亲当天,男家张灯结彩,贴喜联,请乐队,热闹异常。旧时先由几名“叫客”抬“食络”(一种状似蒸笼的器具,内盛食物礼品)先行。然后迎亲队伍抬着花轿出发,今日花轿已多年不见,而改用汽车、拖拉机等现代工具。接亲人特别是压轿童子要选用父母双全,属相与新人不相克者。市东境新郎是必须迎亲的,市西境则有新郎在家“等亲”的。女家也是门挂红绸,气象一新。待迎亲队伍来到,新郎被引至客房招待。待新娘梳妆完毕,新郎等先出门,此时女家小辈伺机往新郎脸上抹黑,以逗笑取乐。新娘上轿前,有一女眷手持蜡烛、镜子将轿内照射一周,再用笤帚打扫一遍,以“驱妖邪”。之后在鞭炮声中,新娘头盖“蒙头红”,身着红衣红裤,足穿红鞋,由伴娘相扶上轿,送亲人携嫁妆随后而行。一路上吹吹打打,爆竹不断,要绕村而行,不走回头路,不可停歇。轿至男家,鞭炮齐鸣,送亲之人有人接至家中入席,新娘由女眷扶下轿来,给其下轿礼,有唱下轿歌者,进门旧有脚不沾地等习惯,今不多见。进入院内,由傧相主持,新郎、新娘行拜天地、父母及互拜之礼,然后新娘人新房。喜宴开始之前,先摆设女方送来的嫁妆、门帘等物,这时女方来送亲的弟妹等乘机向男方家索要门帘钉钱,彼此讨价以博一笑。待门帘挂好,宴席即开始,男方陪席者多由族中长辈和善言辞、能饮酒者担当。待席近尾声,新郎入席与女方家送客逐个斟酒相认。陪席者则将酬送客的“红包”交付给送方领事人。席毕双方谈妥认亲日期,送亲人便告辞回程。
闹洞房 婚宴结束后。乡邻不分辈份,涌人洞房。谓“戏新娘”。俗话说:“三天之内,不分大小”,实际上辈份高的人是不来的,来者多是青年人,让新娘点烟,拉新娘亲嘴等,新娘不得翻脸生气,谓“越闹越发”。当然闹房也不乏行为粗俗者。当晚,由儿女双全的妇女给新娘陈被扫床,边扫边念。如“扫扫床,人烟旺”、“横扫顺扫,扫的孩子满炕跑”等。还有让夫妇喝合欢酒及请新娘喝饺子汤等习俗。入夜,新人安歇之后,听房者就会悄悄溜到新房窗下,捅开窗纸,听一对新人的窃窃私语,若没有人听房,婆婆或嫂嫂也要在洞房窗沿下或坑洞里放一把笤帚,以作为听房者偶象。
酬客 男婚女嫁,乡邻亲朋多在迎娶之前赠送礼物,以示祝贺。婚礼当天,要将礼品摆放在明处,上书赠者姓名或列出礼单。男家酬客时间或在婚礼前一天,或在婚礼当天,或在婚礼的第二天。酬客前,先向送礼的宾客送上请帖,或差人去请。酒宴大多属“流水席”,来去自由,人数不限多寡,时间不拘长短。
认亲 婚礼当日下午或第二天,也有第四、第六天的,新郎、新娘至女家拜见女方父母及亲友。谓之“认亲”。到女家后,先与女方父母见礼,然后入席,席间有一道饺子汤,其馅用辣椒做成,是专为耍弄新女婿的,饭后,女家陪席者故意退
出,男方则借机将预先准备好的棉花(荣华),蜡烛(光明),食盐(缘法)等东西偷去,谓“偷富贵”。在市西部,因这是新郎首次来新娘家,故临走之时,女方家晚辈也要向新郎脸上抹红黑颜色。
叫闺女 这是婚礼中最后一个仪式。这天女方家遣一、二个人至男家,经一番款待后,将新娘领回娘家住几天,然后再由新郎叫回去。此后,便来去自由了。
以上是一般婚嫁的程序。解放后,大力提倡婚姻自主,婚事从简。不少男女青年自由恋爱,婚事程序减少了很多。以上程序除领取结婚证是必不可少之外,婚礼仪式也较为简单。并且还出现了“旅行结婚”,“集体婚礼”等新形式。
旅行结婚 即不举行婚礼,男女相携外出旅游共度蜜月。
集体婚礼 多由妇联、工会、青年团或本单位组织结婚男女共同举行简朴、大方的婚礼。多由主婚人讲话,新人介绍恋爱经过,请父老乡亲、同事好友吃喜糖,看电影及向新人赠送纪念品等。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婚嫁形式。
寡妇再嫁 旧时寡妇再嫁,受人歧视,迎娶既不需“叫客”,也不用“送客”,而且时间选在黄昏之后,女方事先把东西放到男家,到时候人过来就算完婚了。今日寡妇再嫁,正大光明,多数也要摆宴庆贺,近年妇联等还专门组织了中老年人集体婚礼,年龄最大者65岁。
招女婿 俗称“倒插门儿”,此俗往往是女家没有男孩,为继承家业,使香火不断,而招女婿到家,将来生子随母亲姓氏。旧时上门女婿受人歧视。今日政府提倡男女平等,鼓励男到女家,上门女婿逐年增多。
鬼婚 即死者与死者之间的婚配。旧时也叫“冥婚”。冥婚仪式简单。但也有议亲,订婚、合葬等程序。
一、生育
生儿育女是家庭的大事。旧时有种种习俗和禁忌。现在提倡计划生育,科学的生育观日益被群众接受。然以下一些习俗或多或少依然存在。
出生 妇女生孩子,旧时是必须在婆家的,而且不满一月,不准到别人家去,故谓之“坐月子”,若擅人他家,则被视为不吉,人家会用“谷草火”驱烘之。今日城镇妇女多在医院分娩,然出院后也需回到婆家去。出生三日,特别是头胎,主人要到亲朋家报告喜讯,生男谓“大喜”,得女谓“小喜”。有的人家还在门口挂块红布,一是吉庆标志,二是告诫外人,不要冒然进入。
贺喜 产后第十二天(多为头胎),亲朋带礼物来贺,主人好饭款待,称为“瞧月子”。亲朋多为女眷,带红布6尺,馍头21个,及鸡蛋、红糖、挂面等物。也有送小孩衣帽、鞋子的。街坊邻居也陆续来“送汤”贺喜,礼品为托盘中放四把面条,主人收两把。市西境有孩子满月才贺喜的,称为“过满月”。
撞姓 旧时,为防孩子不好养活,常由祖母怀抱婴儿,于天未亮之时,到大街口,若遇行人,急且唤住,让其为孩子命名,行人不得推辞,随口道出,不论好听与否,即成婴儿名字,行人是男则为“义父”,是女则为“义母”。
留辫儿 旧时农村常见。多为缺子家庭,男孩从出生后即在其脑后燕窝处留一绺长发小辫。直到长大成人方可剃掉。俗谚云:“燕窝留下绺,活到九十九,阎王来要命,胎毛没掉净”。
揭痂儿 小孩种牛痘后,其姥娘、妗子、姑姑、姨娘等近亲,多烙一种由上好白面加芝麻制成的极薄的干饼,送给孩子吃,人说吃了这种饼,牛痘会很快结痂脱落。
系子 旧时久不生育的女子,因企盼生子,常到奶奶庙求子。求子的妇人要沐浴净身,忌斋七日,然后到“送子奶奶”的神像下焚香跪拜,祈祷许愿,最后从神像旁选一泥娃娃用红绳系回去,若以后果然有子,便要带一百个泥娃娃到庙内还愿致谢。此乃迷信之举,今日行此者已廖廖无几。
二、过生日
过生日之俗,在沙河城乡极为普遍,但没什么繁琐的仪式。
儿童 生日那天,多穿戴一新,由父母给煮鸡蛋,做面条吃,面条越长越好。近年也有买生日蛋糕的。旧时撞姓的孩子,过生日时,由父母领着,携馒头等礼品到义父家里,义父向其脖子上系一条由红色头绳编成的项圈,上系铜钱,每年续增一个,待系到12个时,换“长命百岁”银锁。至18岁成人方可摘下。
老人 一般从60岁起,子女们开始给老人做生日,谓之“祝寿”。是日,子女们携寿桃、寿糕、点心、鸡蛋等,汇聚到老人住处,向老人叩拜祝贺,请老人吃长寿面,老人则以好饭招待,全家人热热闹闹欢聚一天。给老人做生日要年年都做,不可间断。
春节 系最隆重热闹的传统节日。俗称“过年下”,每年进入腊月,便渐渐有了过年的气氛,腊八过后,农家就陆续开始置办年货,拆洗衣被。二十以后,家家户户杀猪宰羊,十分忙碌。有歌谣日:“腊月二十三,打发灶王爷上了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蒸糕节(穷汉赶集),二十八胡拾掇,二十九杀鸡打酒胡各走,三十捏扁食”。年货大致备齐后,家家都要到祖坟上祭祀,将祖宗神灵请回家中,牌位挂于正堂。到三十,男女老少扫院落,清街道,贴春联,挂吊画,剁馅子,包饺子(连第二天的也包好)。晚上全家欢聚一堂,燃香点烛,吃团圆饭。(即使是与公婆丈夫有隔阂的媳妇,也要回到婆家,切不可在娘家过年,俗云:“媳妇看了娘家灯,全家死个黑咕咚”。)尔后将翌日要穿的新衣备好。不少地方有“守岁”之习,今日多举家围看电视春节晚会。
正月初一,起床越早越好。人谓早者勤快,吉利。起床后,燃放鞭炮,煮饺子,供奉天地家堂,历代宗亲,叩拜父老双亲,敬送新年饺子,老人将饺子收下多半,余令端回,有父辈为子孙留饭碗之说。诸礼完毕,方可用餐。新年户户皆饺子,旧时即使最穷苦之人,也要设法在过年时吃几个饺子,以图吉利。俗话有:“过年的饺子十五的茶,二月二喝了不打铧”(犁地不坏犁铧)之说。饭后,兄弟相伴,妯娌同行,到本族长辈及邻里乡亲家拜年,乡间多行叩首之礼。城镇则不拘形式。受拜者笑脸相迎,让坐递烟,拜年者有小孩的,长辈多给压岁钱。若遇门尚未开者,不可叩敲,需缓时再来。拜年后,同事好友,亲族乡邻便走家串户,饮酒玩牌,逗笑闲谈。孩童则笑聚街头,放炮嬉闹。当日忌针线活,使辛劳一年的妇女获得了少有的轻松。
初二,丈夫携妻儿往岳父家拜年,岳父以丰盛酒饭招待。新女婿者还要提着馒头到女方亲族拜年“作节”,每户留下一、二个,之后每逢四、六仍是串亲拜年的日子。
初五,俗称“破五”,要在粪堆上放炮,将垃圾煤灰等送至村外,把煤土担回家中。谓“送穷土,还富土”。“破五”后,禁忌渐少,一般便可以动锄干活了。
建国后,政府规定机关工作人员春节期间放假休息,并组织茶话会,团拜会,军民联欢会等。
元宵节 俗称“过十五”。过了初十后(初十家家吃饺子,谓咬“实籽儿”)元宵筹备活动即开始,如制办烟火,扎制灯笼,吊挂,请新女婿住岳父家。十五前后,城乡张灯结彩,热闹非凡,或演戏,或举行灯展,猜谜,或体育比赛,或打扇鼓,踩高跷……特别是十五的晚上,户户彩灯鲜艳,村村烟火精彩,男女老少涌上街头,欢声雷动,笑语不绝,烟火名目繁多,如安河的“落地花的”,全呼的“放洋灯”(一种类似热气球可升上高空的灯),郭龙庄的“点杆”,褡裢的“火伞”等,令人赞不绝口。十六晚上,农村家家门口要点由柏树枝、秫秸杆、破家什为柴的的火堆,上烤油果、年糕等食品,据说吃了这种食物或跳过一百堆火,全年不生病,谓“烤杂病”。青年人和孩童,这家门口转到那家门口,蹦蹦跳跳,煞是开心。
二月二 俗称是“龙抬头”的日子。要忌针线活,不动刀、剪、斧、锤之类的用具,以免伤着龙的脑袋或眼睛。这天也不担水,以防把准备上天的青龙挑回家中。同时有摊煎饼的习惯,童谣云:“二月二,刮大风,拾干柴,摊煎饼。”妇女们还要用草木灰撒墙根,边撒边念:“围、围、围墙根,蝎子蚰蜒不上身儿。”
立春 俗称“打春”。这天要吃苹果、梨或萝卜之类的新鲜果蔬,谓之“咬春”。
清明 又称“寒食节”。农家多要上坟祭祖,培土植树。但不动烟火吃寒食之俗早已没有。机关、学校也多在清明前后到烈士陵园扫墓或组织春游。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家家要吃粽子,农村妇女、小孩有头戴艾叶,腕系花花绳之俗,也有将艾叶插于门环上的,据说可以去病免灾。
中秋节 俗称“过八月十五”。待月明东升之际,农家多将月饼、石榴、苹果、梨等供于院中,然后,合家赏月,笑谈品尝。是日,城镇居民也购买月饼,改善生活。
冬至 该日多家人家吃饺子,人说饺子一定要捏牢,不然冬季有冻掉耳朵之虞。
腊八 农历十二月初八,多有喝“腊八粥”者。粥由江米、小米、豇豆、绿豆、花生、枣子等熬成,香甜可口。也有将米面炒熟与豆子、芝麻、粉丝等合熬者,谓之“喝茶”。
元旦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推行公元纪年后,每年1月1日放假庆祝,举行各种辞旧迎新活动,初期,以机关、学校为主。近年,城镇居民及部分农户也于该日改善生活,以资纪念。
此外,对于政府规定的“三八”国际妇女节,“3月12日”植树节;“五一”国际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六一”国际儿童节,“七一”中国共产党生日,“八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9月10日”教师节,“十月一日”国庆节等。各机关、厂矿、学校也要举行形式不同的纪念活动。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