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俗故事

浙江民俗故事

品牌 浙江文艺
开本 32
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ISBN 7533929403、9787533929404
出版日期 2009年12月1日
目录导航

图书信息

  书 名: 浙江民俗故事
  作 者: 王全吉 周航
  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12月
  ISBN: 9787533929404
  定价: 18元
  

内容简介

  《浙江民俗故事》共选编浙江民俗故事二百余篇,分岁时节日篇、婚育丧葬篇、居住出行篇、饮食服饰篇、生产贸易篇、社会礼仪篇、民间信仰篇、 游艺娱乐篇、民间 俗话篇九个部分。“窥一斑而知全豹”,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浙江民俗故事的源远流长和多彩多姿。读着这样亲切的民俗故事,我们也许会对乡土风俗多一份关注,对民间文化多一份热爱。

图书目录

  序/(1)
  岁时节日篇
  过年为什么要贴 门神/(3)
  将军与门神/(4)
  笠帽当锅盖烧年饭/(5)
  雅庄过年趣俗的由来/(6)
  过年的来历/(7)
  大年三十为什么要 拜天地/(8)
  焐年猪/(8)
  初五拜年/(9)
   过小年/(10)
  正月十四“ 间间亮”/(11)
  彩虹与龙灯的传说/(12)
   状元灯/(13)
   正月十五 吃元宵/(13)
  三月三,走沙滩/(14)
  清明上坟/(15)
  轧 蚕花的由来/(16)
  端午插艾/(18)
  奴婢 小姓过“端六”的来历/(19)
  六月时节过小年/(21)
  六月廿三为啥不能担 粪桶/(22)
  七月初七请杼神/(22)
  七月半搓 汤圆/(24)
  海溪祭鹤节/(24)
  镇海做水沓糕过中秋的由来/(26)
  中秋芋艿的传说/(27)
  重阳的来历/(28)
  腊月廿四掸新/(29)
  腊月廿四夜送
  

编辑推荐

《浙江民俗故事》是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

文摘

兰溪金湖下江村人,年三十夜都用笠帽当锅盖烧年饭,正月初一也不作兴吃菜羹。
据讲,二百多年以前,下江这个小村穷得答答滴,太公就靠讨饭过日脚。
有一年大年三十,各家各户都排排场场、高高兴兴地过年节吃年饭,只有下江太公在外讨饭,连烧年饭的米也不知在哪里。他讨饭讨到后坊村张财主家,望见财主家大门口有三只大黄狗,摇头摆尾正在吃肉、吃馒头;地上年饭成堆。就走上去,把地上的饭捧来吃。饭吃饱,他竟昏昏沉沉睡了过去,还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白胡须的老人对他说:“我是五谷神,在张财主家守家守了几十年了。他家富得缺德,对粮食一点也不爱惜,我再也不在他家守下去了。你把地上的剩饭带回去,我也跟你回去,帮你守家,保你明年不再讨饭。”太公醒来,连忙把大黄狗吃剩的年饭扒起,带回家来。
一家老小见太公回来了,问太公讨回多少米。太公说:“人家都吃年饭了,没到哪里去讨。我把财主家喂狗的年饭扒回来了,快洗一洗,烧烧吃吧!”
太婆只好把带泥的饭洗了洗,放在锅里去烧。家里有锅没盖,就拿来一顶笠帽,盖在锅上烧年饭。
年饭烧熟了,一家人忙着吃年饭。稀奇的是,这饭不仅又香又甜,而且盛掉了一碗,笠帽盖上去,第二次去盛,又变成了满满一锅;第三次又是一满锅饭。太公想起来在张财主家门口做的梦,晓得五谷神真的到家里了。他把做梦的事告诉了太婆。太公和太婆连忙盛了三大碗饭,拿一张红纸剪个元宝,贴在饭上,再插上松、柏,点香,拜谢天地。
第二日是正月初一,每村每户都兴吃菜羹。因为太公讨饭回来太迟,财主家的石磨早已封歇过年了,没法磨粉烧羹。所以,下江村人直到现在,正月初一还是不作兴吃菜羹的。过年买新笠帽当锅盖烧年饭的习俗就一直传了下来。
雅庄过年趣俗的由来
雅溪区双溪乡雅庄村有着一个与众不同的风俗——每年过年吃“丰岁”,都在中午吃。关于这一风俗,说起来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相传,雅庄人的太婆是从西溪乡的雅里村娶的。因为太公家里很穷,每年过年都过不起,年年都要到雅里村岳父家担些年货勉强度过年关。开始,岳父看女婿女儿可怜,对他们还算好。但日子长了,岳父也讨厌起女婿来了。
那一年三十日,太婆又叫太公到雅里村娘家去担些年货回家过年。没办法,他只好去了。岳父一见女婿又空着手来拿年货了,心里很不高兴,就故意坐在屋里不走出来。岳母虽心疼女婿女儿,但见丈夫在家,也就不敢拿东西给女婿了。就这样,到了傍晚,太公见时间晚了,岳父岳母没有拿年货给他,也就气哼哼地空着手回家了。
走着走着,到了现在的小黄岭头,天已黑下来了,他又累又饿又气,就坐到岭头的樟树脚下歇力,坐下来越想越气,就拿出旱烟来吸烟。由于一天来回走路很吃力,又受了岳父的气,他拿火石的手抖了起来,一不小心,火石掉落在地。这时,天已黑了,他就用双手在地上乱摸起来,摸呀摸呀,突然,他摸到一块白闪闪的东西,拿起来一看,下面还有一堆闪闪发亮的东西,啊!原来是白银,他顿时忘记了疲劳,拿起布袋将所有的白银都装了起来,满满的一担挑了回去。
回到家,太婆很生气,说等你到父母那里拿年货回来过年的,你却这么晚才回来,人家的“丰岁”早已吃了,自己家里还在饿着肚子。太公一听,对太婆说:“不要紧,今年‘丰岁’我们比别人吃晚了,明年比别人早些吃。”
太婆以为那满满的一担是从父母家拿的年货,打开一看,原来是一担亮闪闪的白银呢!
有了这一担白银,太公家从此发财了,他们用这些白银,盖起了一幢十三间走马楼。为了消消以前受的气,第二年过年,吃过早饭,他就将猪头、鸡等煮了起来,烧得排排场场的,一到中午就吃起“丰岁”来了。
自此以后,雅庄人就一直将这一风俗保留到现在。

序言

民间故事是远古以来人们口头流传的民间文学之一,是人们精神生活之土壤里生长出来的草根文化,年年春绿,生生不息。这些内容丰富的民间故事,以通俗易懂又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娓娓动听、引人入胜的情节,反映了有史以来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展示了人们精神世界的无限丰富性,表达了人们生活中美好的愿望。
民俗故事是民间故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所谓民俗,是指一个国家(地域)或民族中人们共同创造、传承的生活文化,如影随形地存在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正因此,民俗自然成为民间故事不可或缺的表现内容,蔚为大观。千百年来,浙江人民创造、传承着多彩多姿的民俗故事,这些民俗故事以独特的文化视角,真实且深刻地反映了浙江历代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追求,成为了解浙江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浙江民俗故事在内容上除了民俗故事共性特征,还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古老的吴越、畲族民俗遗存。浙江是古吴越之地,吴越族作为一个古代民族,历尽了沧桑,后转化为汉民族而消失于历史舞台。畲族是浙江最为重要的少数民族,景宁畲族多为明初从福建迁来,景宁是畲族迁入浙江省的最早落脚点,是目前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畲族与汉族由于长期交错杂居,尽管生产生活与汉族日渐接近,然而在语言、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上,还保留有本民族的特点。浙江民俗故事是一个地域历史文化的积淀及其重要特色的集中表现之一,吴越族和畲族的民俗自然而然地在民俗故事中有大量的遗存,金华的斗牛、越人的酿酒等习俗,特别是畲族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民间习俗,成为浙江民俗故事中极具民族特色和独特魅力的动人篇章。
浓郁的海洋文化气息。浙江东临海洋,有着蜿蜒绵长的海岸线,岛屿众多。渔民们一代代在惊涛拍岸的大海边生活,大海是他们耕耘的蔚蓝色土地。多少年来渔民们创造并传承着海岛上独特的生产生活习俗,那里的民俗故事传递着浓郁的海洋文化气息。龙的传说和观音信仰,对船官老爷和天后娘娘的民间信仰,是与平原、山区迥乎不同的。与海洋作业相关的新船下水仪式、谢洋仪式等相关的民俗故事,更是展现了海岛独特的民俗文化。
鲜明的商贸文化特色。浙江商贸活动历史悠久,宋时的杭州商贸活动已经十分活跃,有道是:“钱塘自古繁华”,“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宁波、温州等地,在宋代已是闻名全国的滨海贸易地,当地民间从事商贸活动及“善进取、急图利”的功利主义与经商理财的理念,颇有影响。这些商业贸易活动与地域文化相互影响,形成了浙江历史上的商贸文化。这些商贸活动方面形成的习俗,必然会反映在民俗故事中,并对民间传统商贸产生深远的影响,为浙江商贸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民间文化养分。
民俗故事活动是一种群体性的审美活动和文化创造。粗略考察浙江民俗故事,便可以发现这些民俗故事所体现的审美价值。
民俗故事以民俗事象为载体,传承着浙江民俗的传统文化因子。民俗是创造于民间、流传于民间的,具有世代相习的传承性事象,包括思想和行为。它是关于生产、生活、文娱、制度、信仰等方面的民俗活动和民俗现象的总称,它普遍存在于民间社会文化生活中,是传统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当农耕时代离我们渐行渐远,一些依附于农耕时代的民间文化不可避免地淡出人们的视线,那种在晒谷场上数着星星听着故事的情景,已经如童话一般美丽而遥不可及。然而民俗故事可能是个例外,它是民俗生活这棵常青之树上开出的鲜花,还沾着清亮亮的晨露和掠过稻穗的晚风中清新的气息。只要这些民俗还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这些民俗故事就不会消亡。民俗故事通过这些活态性的民俗事象,承载着积淀深厚的传统文化,绵延不绝。
民俗故事以普遍参与为特征,表达着浙江群众的集体审美理想。民俗故事有着鲜明的地域特点,体现了这一地域群众集体的审美体验、审美趣味和审美风尚。浙江群众的集体审美理想是从漫长的审美意识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出来,有着深刻的历史痕迹。作为这一地域群众集体创造的成果,浙江民俗故事以平易近人的表达方式,抒发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恶丑的鞭笞,对正义的诉求,以及对于幸福安宁生活的向往……这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共同的价值诉求,在民俗故事的发展、演变中愈来愈显示出它的光芒,成为深入人心的道德力量和精神追求。
民俗故事以审美愉悦为目的,再现着浙江民间的群体艺术追求。民俗故事本身具有社会性和集体性,在传承过程中呈现出相对的稳定性和一定的变异性。民俗故事的发展历史中,无不贯穿着民间集体的创造智慧。作为富有意义的民间文化现象和审美活动,民俗故事的产生、传承体现了集体的审美趣味,为营造民俗故事的感染力,突显民俗故事的审美愉悦性,千百年来人们努力寻求富有意味的故事形式,追求贴近群众心灵的感性的语言表达。浙江民俗故事本身所具有的亲身体验性,虽然日渐式微,但人们依然可以从采录、整理的文本中,感受到民俗故事的亲和力,感受到民间的创造智慧,感受到民间文化穿越时空的艺术魅力。
本书共选编浙江民俗故事二百余篇,分岁时节日篇、婚育丧葬篇、居住出行篇、饮食服饰篇、生产贸易篇、社会礼仪篇、民间信仰篇、游艺娱乐篇、民间俗话篇九个部分。“窥一斑而知全豹”,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浙江民俗故事的源远流长和多彩多姿。读着这样亲切的民俗故事,我们也许会对乡土风俗多一份关注,对民间文化多一份热爱。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