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酒

郎酒

品质特点 酱香突出、醇厚净爽、幽雅细腻
中文名 郎酒
批准文号 国家质检总局公告2004年第152号
目录导航

品牌简介

郎酒郎酒(3)郎酒是四川省古蔺县二郎镇特产的酒,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因使用古蔺县二郎滩郎泉之水酿制而得名。

郎酒地处赤水河畔二郎镇,是酱香白酒酿造优质地带,故郎酒有酱香突出、醇厚净爽、幽雅细腻的特点,该酒香型素有“一树三花”之称,指的是浓香型、酱香型、兼香型。

产品特点

品质特性

郎酒的特色是“酱香突出,醇厚净爽,幽雅细腻,回味悠长,空杯留香久”。它在酿制过程中,虽按茅台酒的工艺,但其味道又不同于茅台酒的酱香,香气较之更馥郁、更浓烈,有“浓中带酱”的味道。因此有人曾赋赞:“蜀中尽道多佳酿,更数郎酒回味长”。

郎酒香型素有“一树三花之称”指的是浓香型,酱香型,兼香型。郎酒郎酒

酿造工艺

从汉代的“枸酱酒”到宋代的“凤曲法酒”,从“回沙工艺”到“盘勾勾兑”,郎酒传承一千多年的酿造古法,形成了“高温制曲、两次投粮、晾堂堆积、回沙发酵、九次蒸酿、八次发酵、七次取酒、经年洞藏、盘勾勾兑”的独特工艺。晾堂堆积晾堂堆积

历史渊源

建元六年(前135年),汉武帝把二郎滩一带生产的“枸酱酒”钦定为贡酒。

北宋年间,古蔺土著居民开始用郎泉水酿酒,史称“凤曲法酒”。

明代,赤水河畔出现了酿酒的“回沙工艺”。清代,二郎镇已有大小酒坊、糟房20余家,酒师、酒工数以百计,除生产著名的“凤曲法酒”外,还酿造各种曲酒、白酒、果酒和杂粮酒,供应当地居民饮用。

清乾隆十年(1745年),贵州总督张广泗扩大食盐运输的通道,疏凿赤水河道。赤水河自上游赤水河场附近的天鼓岩到下游猿猴岩(今赤水县元厚场),全长540千米,经乾隆十年疏凿后,除二郎滩口上溯至马桑坪间30多里的河段未凿通外,其余河段均可通航。从此,由四川入黔的自贡井盐船便可从长江经泸州、合江、太平渡溯流直上,到达二郎滩转运栈。随着川盐上运,一些商贾便以二郎滩为中心,经营起贩运盐、酒、布匹、百货以及木材、山货等土特产的生意来。赤水河中游的二郎滩也由此慢慢成了一个热闹的河滨码头与商品物资集散地,昔日二郎滩头的小山村也变成了一个人烟稠密的大集镇。特别是十八世纪中叶至十九世纪初,二郎镇上,更是商行林立,酒肆盐号,栉比鳞次。镇上居民人口达三、四千,大、中、小盐号近三十家,每日挑盐过山的“背夫”不下二千人。还有南来北往的商贩、盐船更是终日奔忙于二郎滩头。正是频繁的盐业运输,促进了赤水河两岸经济的繁荣,带来当地酿酒业的发展与兴旺,更为郎酒的诞生创造了良好条件。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荣昌商人邓惠川携家来到二郎镇,在二郎开办了“絮志酒厂”,所制的酒质地醇和、清香爽口。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邓惠川将“絮志酒厂”改名为“惠川糟房”,聘请贵州茅台酒厂前身之一的“荣笔酒坊”的师傅张子兴,采用茅台酒工艺并自己又在酒曲中加入多种草药,在原“凤曲法酒”的基础上酿造出一种“开坛喷香、入口呈酱”的酱香型美酒,以工艺命名为“回沙郎酒”,由于与茅台酒风格相近,开坛时香气扑鼻,入口酱香更浓,获得了巨大声誉,这就是郎酒的前身。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雷绍清等生意人合股办了“集义新糟坊”,以高薪聘请“成义糟坊”(茅台镇较早的酒坊)的郑银安为总技师,“惠川糟坊”的莫绍成为总酒师,酿出一种融惠川、茅台风味为一体的,既有焦香、酯香、醇香,又略带浓香的酱香酒,为彰显此酒是用有优美传说的郎泉水酿造的,命名为“郎酒”。

据《四川经济志》记载,当时的郎酒因质优味珍而价格高昂,年产不过四五十吨,“每罐装(郎)酒一斤,抗战一年在当地之价,每罐大洋七八角,销售重庆、成都等地则值一元。”

1999年,国家质量监督局、标准样品委员会将39°酱香型郎酒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酱香型低度白酒标准样酒,成为中国酱香白酒标准。

2011年,郎酒品牌价值达到了175.55亿元,排名中国500强第51位。

郎酒郎酒

企业业绩

2002年,郎酒销售总额3亿多元。

2006年,郎酒荣膺中华老字号,销售收入5亿元。

2007年,销售收入突破13亿元,郎酒品牌价值为64.53亿元。

2008年,郎酒销售收入突破20亿元。

慈善公益

2021年7月25日,郎酒向遭受暴雨灾害的河南捐助救灾款2000万元现金,该笔救灾款已向河南省慈善总会汇出。[3]

荣誉记录

1963年,郎酒获首届四川省名酒评比金奖。

1979年,郎酒获国家质量优质奖。

1984年,“郎”牌郎酒评为国家名酒,获国家产品质量金质奖章,荣获“中国名酒”称号。“郎泉”牌兼香型郎泉酒被评为中商部优质酒。

1985年,郎酒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部“金爵奖”。

1989年,53°郎酒蝉联“中国名酒”称号;39°郎酒被确认为“中国名酒”并获国家金质奖。“郎”牌郎酒在同行业中首批通过国家方圆质量标志认证。

1994年,郎酒在全国名酒行业中率先通过国际质量认证。

1997年,“郎”牌商标被国家工商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享受世界范围的特别保护。

1999年,国家质量监督局、标准样品委员会将39°酱香型郎酒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酱香型低度白酒标准样酒。

2000年,“郎”牌12年,特醇郎酒被列为中国名酒极品。

2001年,“郎”牌天宝洞藏酒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评为“中国白酒著名创新品牌”。

2003年,“郎”牌天宝洞藏酒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评为“中国白酒典型风格金杯奖”,“郎”牌郎泉酒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评为“中国白酒典型风格银郎酒原酒储存酒库郎酒原酒储存酒库杯奖”。

2004年,红花郎酒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白酒专业委员会授予“首届中国白酒科学技术大会指定荣誉产品”称号。

2005年,在伦敦国际评酒组织举办的评酒会上,红花郎酒获白酒类唯的“特别金奖”。

2008年6月7日,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郎酒传统酿造技艺”荣列其中。

2021年1月21日,胡润研究院发布《2020胡润品牌榜》,郎酒以75亿元人民币品牌价值排名第175。[4]

2021年3月23日,郎酒以370亿元人民币价值位列《2021数云·胡润中国大消费民企百强榜》第53。[5]

历史文化

“上游是茅台,下游望泸州。船到二郎滩,又该喝郎酒。”这是一首赤水河畔几乎人人皆知的船歌,它道出了郎酒在我国酿酒业中的重要影响。中国最负盛名的两大酱香型白酒——茅台与郎酒,竟同是赤水河哺育,两家酒厂隔河相望,其间距离不过80余里。因此有人说,赤水河是一条神奇的酒河。

郎酒郎酒郎酒在革命战争年代曾建立了不朽功勋。红军“四渡赤水”时,曾在古蔺地区转战半月之久,二渡赤水时进行了著名的二郎滩背水之战。红军在这里扶困济贫,打开仓库为老百姓分粮分盐,这就是有名的“开仓分盐”、“开仓分粮”。老百姓拿出美酒慰问红军,在当时条件异常艰苦、物质条件十分匮乏的情况下,红军战士得到老百姓酿制的郎酒,大多用来给伤员战士擦洗伤口,也有的留给生病的战士饮用用来舒通筋骨,消除红军战士的疲劳。至今,赤水河上还流传着这样的民谣:“赤水河呀长又长,手捧郎酒香又香;红军哥哥为穷人,献给红军尝一尝。”“郎泉之水清呵,可以濯我脚;郎泉之酒香呵,可以作我药。”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