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傩舞

湛江傩舞

中文名 湛江傩舞
属性 独特雷傩舞
目录导航

历史

傩舞是一种古代面具舞蹈,素有“舞蹈活化石”之称。是中国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其中包含着人类学、历史学、文艺学、民众学等众多科学。产生于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是古代驱逐疫鬼仪式的一种巫舞,后成为一种流传于民间的驱邪、祈福、喜庆的舞蹈。现主要分布在江西、广东、贵州、云南等地。

湛江傩舞素有”舞蹈的活化石“,是由中原及闽南传入的,古老生动,蕴含丰富,气氛热烈壮观,动作原始古朴。已被收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主要分布于湛江市的麻章区湖光、太平镇,雷州市南兴、松竹、雷高、杨家、白沙、附城、沈塘镇和吴川市的黄坡、博铺等镇乡村。

表演形式

广东湛江傩舞的内容形式是以雷首公与东﹙青﹚、南﹙赤﹚、西﹙白﹚、北﹙黑﹚、中﹙黄﹚的五方雷将为主体以及土地公婆、艄公婆等傩具的一种独特的雷傩舞,俗称“走清将”或“走成伥”、“舞巫”、“考兵”等,还有吴川的“舞六将”与“舞二真”。主要的目的是驱邪遣灾,祈求平安,迎祥纳福。傩舞的造型,呈现粗犷,庄严威武。傩仪活动是由道士在庙前设坛,向神灵燃烛、焚香、烧纸宝、供三牲。接着颁令、颁符、敬请五色旗队,八宝、飘色、锣鼓班,傩舞队等各路兵马到坛前札寨练兵,然后到各家各户赶鬼驱邪,保佑平安。之后游神,游神队伍浩浩荡荡到村镇各土地公管辖境界敬祭。游神完后,队伍回到神庙广场前,再次举行祭神仪式,整个活动宣传结束。

表演造型

湛江傩舞有木质傩面具、橹罟质傩面具、牛皮质傩面具及彩绘傩脸谱等,色彩以黑、红、黄为主,线条朴实夸张,色彩鲜明和谐。面具造型武相豪放不羁、粗犷狞厉,文相端庄俊秀、气宇轩昂。是古代雷州半岛人民敬雷崇雷文化的传承。现保存有600年之久的雷傩面具,独具雷州特色的民俗艺术。

保护

湛江傩舞,集武术、舞蹈、音乐、美学、雕刻于一体,是独具特色的传统传统艺术,是雷州半岛红土地上优秀的文化遗产。广东省湛江市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十分重视傩舞文化的挖掘、研究与弘扬,邀请中央电视台、广东电视台、人民日报、羊城晚报、朝日新闻和本地新闻媒体以及香港中文大学、中山大学历史人文专家宣传、考察和摄录湛江傩舞,弘扬推介湛江傩舞文化。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湛江市麻章区文化馆获得“湛江傩舞”保护单位资格[1]

文化

东岭村考兵傩礼是中国文化活化石

1999年3月,羊城晚报自从整版报道了东岭村沿袭历史悠久、被誉为“舞蹈史上的活化石”的《东岭傩舞》(羊城晚报1999年3月6日第八版视觉新闻)后,东岭村和东岭傩舞受到海峡两岸的广泛关注。近几年来,众多专家、教授、文人和记者纷纷前往该村考察、采访和摄影。2009年元宵节后,东岭村傩舞受到《湛江乡情》、《湛江晚报》以及碧海银沙《图读湛江》、广东文化网、文化中国网、腾讯网等国内十多家媒体的报道以及海内外的关注。2001年11月在台湾《民俗曲艺》上发表了学术论文《湛江市湖光镇东岭村的考兵傩》。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康保成教授也曾到东岭村进行实地考察,对傩舞现象作了研究。

据记载,傩舞为先秦时的中原地区流传的一种祭祀仪式,以驱鬼疫。而傩舞在东岭村叫做“考兵”,或“练兵”和“驱魔”,由“车”、“麦”、“李”、“刘”和“洪”五位将军(村民也称为“凶煞将军”)和土地公、土地婆组成,传说中这五位将军是北宋抗辽名将康皇麾下的战将。据了解,湛江东岭村的傩舞是由其祖上在宋朝由北方迁居福建莆田,明朝时入湛江,明末定居于此地,考兵傩的面具于明末清初雕刻,至今已有400多年,傩舞面具平时就保存在灵冈庙内。

每逢元宵节,东岭村五战将“考兵”傩舞就会出现在元宵拜祭祖先仪式上,地点设在灵冈庙和庙前广场,“考兵”由辰时始至戌时止。各家各户设坛接受敬祭,土地公、土地婆手执“神棍”为村民祈福,五位“战将”走田野窜小巷,逐户驱疫,遣灾纳福,以求国泰民安。该村的全部傩祭仪礼深受中原与吴越文化影响,并承传其特色。1992年,东岭考兵傩舞被批准收入国家重点科研工程《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一书。另外,东岭村“考兵”傩舞五战将的面具图像还曾经被广东省电信有限公司采纳印制在200电话卡做封面。2007年4月“考兵”傩舞被列入湛江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8年1月,东岭傩舞队还被评为湛江市最具活力民间艺术团队。

“单就春节民俗仪式来看,东岭傩仪、客家祭典、湛江东海岛人龙舞、潮汕英歌舞、番禺飘色、连平花灯,无不昭示着来自中原的文化传承,而其杂揉的西南丛林万物有灵的信仰,使其更为丰富。广东称为中原文明的‘最后密藏地’实不为过!”

后来,为表彰东岭村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推进我市农村“三文”工作,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造农村文化品牌, 2006年3月,东岭村被中共湛江市委宣传部、湛江市广电新闻出版局授予“湛江市特色文化村”的称号。

种类

考兵舞

考兵舞流传于广东湛江市郊区麻章区湖光镇旧县村及邻近的下、东岭、西岭、北塘、云脚诸村。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都由道公主持,在本村所供奉的康皇庙前举行盛大的驱除鬼疫、遣灾纳福的傩祭活动。

旧县村乃隋、唐时期铁把县治所在地。“考兵”于南宋宝佑年间(1253-1258年)由彭姓始祖从陇西经镜方村(今江西省吉水县)传入。面具经考证是明朝万历年间传入。

该舞表演程序:在出游前先由道公在康皇庙内举行傩祭,再由土地公、土地婆和车、麦、李、刘、洪五将的舞者各自带面具。车将执斧、麦将执锏、李将执链、刘将执刀、洪将执旗,在打击乐和唢呐伴奏下面对康皇神像起舞。然后由多名身强力壮、身材高大英俊的青少年,手执五彩飘旗、罗伞等前导开路。道工走在神像前撒泼白米,谓之“撒粮”。尔后五将等随康皇神像在全村巡游,并到各家各户驱鬼逐疫保平安。然后巡游回庙前广场再举行祭祀仪式。届时,舞者再排成一横排向神像祭拜病舞蹈,反复进行,以示祭祀显灵,期间有自称神灵附体的大汉,赤膊上阵,在祭坛前布满荆棘的八仙桌上来回滚动俗称为“翻刺床”,以示神灵显灵,此时活动达到高潮。到了夜间,由道公把各家各户门前象征疫鬼的稻草人收集起来,放在镇邪的纸船上至于村前河中流走,意为“遣灾送祸”。至此,“考兵”祭祀活动结束。

考兵舞的表演形式比较简单。据老人说,原来的表演形式和舞蹈动作组和基本失传。现今的表演动作只保留了傩舞的“香火决”,翻腕弓步,推指前走和碎步快退的直上直下的队形。舞时边喊边舞保留了古朴威武,具有浓郁的原始古巫色彩和较强烈的生活气息。

走清将

“走清将”为湛江傩舞的一种,流传于广东省湛江的雷州市雷高镇、松竹镇、南兴镇、客路镇、杨家镇、白沙镇、附城镇与麻章区的太平镇、湖光镇等地乡村。每逢元宵或神诞,这些地方的乡民都在神庙及家中致祭“雷神”以驱邪避灾,表达人们祈求平安、迎祥纳福的良好愿望。

特点

东角村、仙排村的“走清将”

一般以六人或八人为一队,戴上面具,穿上五彩衣,扮成“雷首”和“五雷官将”(马、郭、方、邓、田代表东南西北中五个方向的雷神)及土地公、土地婆。其表演程序是:为道士设坛,举行“请将练兵”仪式,正月二十七日卯时至辰时,道坛首事焚香放炮i,以鸡血祭神,颁令颁符,敬请各界神灵、诸路兵马到寺庙前扎寨练兵。舞傩后,道士问五将“五方蛮雷,功夫练熟不”,五将答道“练纯熟”,道士令“起兵”。傩队便前往各家各户,去“驱鬼逐疫”。以锣鼓引路,挨家挨户在堂前跳傩,每家堂前在八仙桌上摆满祭品。傩队从各家大门进院庭,由五雷将站成梅花阵演舞。土地公、土地婆在门前守侯。

该舞以打击乐伴奏始终。表演时有雷首手执斧、凿。中央雷将执花鞭,领队前往各家各户。按“走四方,归中央”的东、南、西、北中的套路进行。动作粗犷简练、夸张,风格古朴,乡土气息浓郁。从节目里仍可从中窥见那种原始傩祭“驱鬼逐疫”的风貌。

“走清将”的原始面具,松竹镇东角村傩面具始创于清雍正至乾隆年间,至今已有两百多年。保存于松竹镇塘仔村农民宏如家中的傩面具完整,形象传神。现山尾村、仙排村等村的面具也多历史悠久,尤其是山尾村的傩面具有10个,分别是雷公,五雷公、土地公婆、艄公婆等。

舞二真

简介

舞二真,双人舞,流传于广东省湛江市的吴川市大岸村等地。每逢农历正月初八至十五元宵期间,当地都要举行“舞二真”傩祭活动,以示除邪护正,引福归堂的良好祝愿。

起源

相传,北宋时期河南洛阳人康保裔,自幼丧父,家道贫寒,自小忠勇孝义,胸怀救民于水火,以身报国之抱负。后别母投师学法 。某日康游春访才,巧遇力大非凡的车,麦二人搬石栏路,使来往行人无法通行。此时,康使出“铜锤千斤法”,令车、麦二人扛铜锤,二人使尽招数无法扛动,恼羞成怒,挥刀、钺 直取康。康用定身法将二人定住,并使出“遁石法”将大石移开,游山而去。直到康游山归来,才施法使二人复原。车、麦醒,不见大石,只见康与大铜锤。二人上前搬铜锤,用尽力气也搬不动,由于用力过猛,脸涨得一红一白也没法搬动铜锤,这才明白康王是他两要寻找的德高武强的主帅。于是,二人跪地求饶,愿意为康执鞭随安,通效救国之劳。此后三人携手结义,在中原大地行使除邪护正,救民于水火之道。宋时契丹入侵,真宗皇帝得知康保裔之法力,便招封为三军之师。车、麦二人为其部下大将,挥戈抗击入侵之敌,他们百战百胜,屡立奇功,后不幸与战斗中壮烈牺牲,为国捐躯。他们殉身为国的精神,不仅在人们心中铭记,而且感动上天,玉皇大帝即封康保裔为“主帅道果无漏真君烈天福德真衣康皇仁恩大帝”、车真君为“地祗承天车元帅”、麦真君为“地祗副司麦元帅”。从此,车、麦二帅执刀钺跟随康皇,时常降临人间,救民于水火。

历史

舞二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舞二真第二十代传人黄太宇、黄安宁说:“族谱记载舞是明洪武八年(1375)时一世祖黄仲义(生于元至正十八年)从吴阳岭头街移植而传大岸。后相继传给三世祖黄碧(生于明洪武二十六年)、五世祖黄士廉(生于明宣德十年)、黄恩栋(生于明化十三年)、黄赞业(生于明崇祯十六年)、黄文彬(生于康熙五十一年)、黄巨川(生于乾隆十年)、黄菊开(生于嘉庆十一年)、黄朝香(生于道光七年)、黄焕然(生于道光二十八年)、黄培天(生于光绪九年)、黄德富(生于同治十三年)黄其寿(生于光绪二十九年)、黄其荣(生于民国二年),一直到现在的二十代传人黄太宇、黄安宇。”

特色

该舞在漫长的传承中一直严格遵守着“传子不传男,传内不传外”的家规世代相传。舞蹈按祖传的七十二句口诀和动作套路,由车、麦两真君表演。车真君头戴红色黑须面具,身穿红色绣图元帅服,手执道。麦真君头戴黑色黑须面具,身穿着黑色修图元帅服,手执钺。表演时舞者二人动作和道具执法完全相同。面对面所做相对称动作。舞蹈动作有基本步“提右腿左移步”和“左右转身步”。基本动作有“转身亮钺”和“转身端钺。做动作之前,要做一次“转身亮钺””。动作过程中要边念口诀边舞蹈。每口诀均为七字,并附有一个不同动作来表示。每做完一个口诀后,均接做“转身端钺”、“转身亮钺”依次进行,一贯到底。其表面程序套路和特点大略如下:先在真君庙内设醮堂,坛前置一八仙桌。由道士进行祭祀,敬请康皇和二真君到坛,以示神灵降凡接受乡民的朝拜,然后车真君从左,麦真君从优登上桌,面向祭坛。在乐队演奏的《洛神调》声中,边默念口诀边按七十二个口诀动作顺序起舞,舞毕下桌,然后乡民抬着康皇神像,车、麦二真君伴随左右,围绕真君庙走三圈,再继续出游到各村“蛊位”后按上述方法依次舞一遍。出游后,回到真君庙,在庙前再舞一遍,整个活动即告结束。

该舞风格古朴庄重,舞姿勇猛刚劲,转身一致桩步稳,表现出正直刚毅、除恶务尽的英雄气概。该舞音乐伴奏,由打击乐唢呐,圆鼓、陶鼓(用陶泥烧制的一头大一头小,羊皮蒙鼓面,中间呈蜂腰状内空。大头为鼓面,右掌击之声“哄”低沉,右手执竹片击小头声音“扁”音高,是古老的乐鼓)一贯到底。该舞的面具和服装、刀、钺等,均系先祖从明代洪武八年(1375)流传至今。

舞六将

“舞六将”流传于广东省湛江市吴川市博铺镇,是 当地乡民辟邪驱灾祈求平安娱神娱人的活动。

每逢农历三月初一至初三“北帝”神诞期间都要要舞六将,当地民众斋戒三天,俗称“三月三”年例。初一早晨隔壁,先由道公在北帝庙主持祭坛仪式;启支、发书遣将、接圣。祭坛上摆设各式各样糕点、水果,点香燃烛。此时,到处锣鼓喧天、龙腾狮舞,乡民用神轿抬着北帝菩萨,在浩荡的仪仗队和头戴面具的六位神将与土地公的簇拥下,到个土地公管辖境界游神,村民集结设斋摆盅朝拜。北地菩萨每到一处祭祀台,都必须演舞六将。直到初三下午,转入“押舟”,即把纸船送往河边烧毁,以示送鬼驱邪,再回庙前升座送圣,祭祀至此全部结束。

据老人陈锦’龚跃庆回忆,博普香山古庙的北帝菩萨座基刻有晋朝字样,距今约一千七百多年。民间传说,北地菩萨部下又六大元帅:赵公明、马华光、关云长、张节、辛环、邓忠,能为人民辟邪驱灾。保佑人寿年丰,国泰民安。乡民祭北帝,舞六将,也就是寄托这些美好愿望。

舞六将的演出以打击乐贯穿始终。是由扮演土地公和北地菩萨部下刘、六大将帅赵、马、关、张、辛、邓等头戴面具,手持兵器。表演时按顺序由土地公开是表演,然后逐个轮流上场表演。其动作特点,除了共同的基步“踏三戈”外,每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动作和套路。土地公手持拐杖,右手摇扇而出,表现老迈龙钟之态。接着赵公明出场做“举锏亮相”、“伏虎”和“斗虎”动作。马华光手持戟上做“倒戟”、“刺戟跪斗”。关云长手持大刀上场做“横刀捋须”、“拖刀山膀”。张节做“跪斗扫枪”、“弓步斜刺枪”。辛环左手捧簿,右手提笔上场做“观簿步”、“转身观簿步”。邓忠执斧凿上场做“举斧击凿”、“半边月”。表演时要求动作马步站稳,刀枪刺准,一气呵成,威武雄厚,粗犷有力,生动逼真。

服饰穿着。土地公穿红或蓝色长袍,等中穿黑色男式对襟上衣,中式裤,双肩各套上一个黑色翅膀。用黑色系待与背后相连再配上护肩。赵、马、关、张、辛吴将军尽量按古戏曲中的人物造型服饰。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