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变根毛霉

毛霉
中文学名 多变根毛霉
根毛霉
目录导航

基本内容

编号 MYS-91-04
拉丁菌名 Pseudocercospora phrymae Y.L.Guo et X.J.Liu sp. nov.
中文菌名 多变根毛霉
定名人 郑儒永陈桂清
Nomencla Guo Yinglan and Liu XiJin
发表文章 一种引致人体原发生性皮肤毛霉病的非高温根毛霉属真菌
Article Studies on the Genus Pseudocercospora in China V.
作者 郑儒永 陈桂清
Author Guo Yinglan and Liu XiJin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 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地衣系统学开放研究实验室, 北京 100080
摘要 由石家 庄中国人民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皮肤科李成龙大夫 提供的一株人体皮肤病菌经我们研究鉴定为毛霉目 (Mucorales)毛霉科(Mocoraceae) 根毛霉属 (Rhizomucor)的一个种, 并定名为多变根毛霉新种 (Rhizomucor variabilis Zheng & G.Q.Chen sp. nov.). 据李大夫介绍, 这株菌是从一名居住在江苏农村到该医院 看病的女病人的手上病部分离的.这个病人没有一般真菌 病病人所患有的其他疾病如糖尿病, 白血病等等. 她也没 有患有其他毛霉病, 因此她的皮肤毛霉病原发性的而不是 继发性的. 我们查阅文献结果, 国内由根毛霉属真菌引致 的毛霉病过去仅有过一次肺部感染的报道, 国外则有过较 多次数的由根毛霉引致的人体毛霉病, 主要为肺部疾病并 可引致继发性的皮肤病, 尚未见有由根毛霉属引起的原发 性皮肤毛霉病的报道. 无论国内, 外引起人体毛霉病的根 毛霉均为微小根毛霉 [Rhizomucor pusillus (Lindt) Schipper, 包括 Mucor pusillus Lindt,Mucor parasiticus Lucet & Costanin 等异名]一种. 因此, 本 病例为我国第二例由根毛霉引起的人体毛霉病及第一例由 根毛霉引起的人体皮肤毛霉病, 同时又是全世界第一例由 根毛霉属除微小根毛霉以外的另外一个种引起的人体毛霉 病, 很可能还是全世界第一例由根毛霉引起的人体原发性 皮肤毛霉病. 多变根毛霉与根毛霉属内所有过去已报 道过的种都有显著差异. 它是最适生长温度为24-30'C, 最低 38'C, 其他种均为高温真菌, 它们的最高生长温度 可达 55'C 或更高. 形态方面, 多变根毛霉也与属内其他 已知种明显不同. 它的菌落高达 4-8mm 并呈鲜明的浅黄 色, 其他已知种菌落低矮, 除奈尼塔尔根毛霉 (Rhizomucor nainitalensis Joshi) 外全部为深暗灰色, 奈尼塔尔根毛霉菌落色泽虽然较浅, 但为浅灰或灰黄色, 与多变根毛霉的鲜明黄色不同. 它的假根异常发达并可从 菌体的各个部位如菌丝, 匍匐丝, 孢子枝, 孢子囊, 囊轴 上长出, 其他已知种的假根一般都不发达且从未见有从孢 子枝, 孢子囊, 囊轴等处长出的描述. 它的孢子枝的分枝 常常长于主枝, 其他已知种则分枝长度一般不超过主枝. 它的囊轴形状多变, 球形, 近球形, 扁球形, 卵形, 椭圆 形, 梨形等等, 两边对称或不对称, 缢缩或不缢缩, 纵向 深裂或不作纵向深裂, 其他已知种的囊轴形状通常为倒卵 形至梨形的规则形状. 它的囊领明显, 其他已知种的囊领 均很不明显至缺如. 它的孢囊孢子形状和大小变化都较大 , 卵形, 椭圆形, 矩圆形, 近球形, 近三角形或其他各种 不规则形状, 长范围2.5-16.5 micrometer, 其他已知种 除上面已经提到过的奈尼塔尔根毛霉外, 它们的孢囊孢子 形状仅限于卵形, 椭圆形, 近球形等较规则的形状, 长度 范围总是在 3-6 micrometer 范围内, 奈尼塔尔根毛霉的 孢囊孢子形状虽然多变, 但其长度亦在 3-6 micrometer 的范围内. 此外, 多变根毛霉的孢子囊, 囊轴, 孢囊孢子 等各种构造均较大, 其他已知种则较小, 其中肿梗根毛霉 [Rhizomucor tauricus (Milko & Schkurenko) Schipper] 虽亦较大, 但除此之外与多变根毛霉迥异. 多 变根毛霉未见有接合孢子, 将我们保存的全部微小根毛霉 菌株与它分别配对时,或将我们的几对别的属的 (+)(-)测 试菌株与它分别配对时, 均未见形成接合孢子或有任何反 应.
Abstract Thirty species of the genus Pseudocercospora from China are reported. Included are 2 new species (Pseudocercospora phrymae, Pseudocercospora sophorae),6 new combinations (Pseudocercospora fici, Pseudocercospora justiciae, Pseudocercospora osmanthicola, Pseudocercospora pittospori, Pseudocercospora polygonorum,Pseudocercospora xanthoxyli) 6 new combinations (Pseudocercospora fici, Pseudocercospora justiciae, Pseudocercospora asmanthicola, Pseudocercospora pittospori,Pseudocercospora polygonorum, Pseudocercospora xanthoxyli) and 5 new records for China. Descriptions and illustrations of the new species and new combinationsare given. The specimens examined are deposited in HAMS.Pseudocercospora polygonorum, Pseudocercospora sophorae, Pseudocercospora xanthoxyli
关键词 根毛霉属, 毛霉目, 真菌, 分类, 皮肤毛霉 病, 人体真菌病
Key
期刊 真菌系统(真菌地衣系统学开放研究实验室年报) 4:45-57, 1991
Publication MYCOSYSTEMA (Ann. Rep. of Syst. Mycol. Lichenol Lab.) (Chinese(English Abstract)/English), 4:pp.99-118, 1991
分享省市 江苏省农村
Place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Chin
采集地 这株菌 是从一名居住在江苏农村的女病人的手上皮肤病部分离的
Environment The fungi grown on the leaves of Phrymae leptostachyae L. var. asiaticae Hara of family Phrymaceae with brown to dark brown colour rust spot, it collected from garden at Baiyun Mountain (Baiyunshan) Scenic Spot.
海拨高度
生态环境
寄主 人体表皮
Habitat subtropical ocean monsoon climate garden
Host on the leaves of Phrymae leptostachyae L. var. asiaticae Hara of family Phrymaceae
采集人 李成龙
Isolation Person Liu Xijin and Ma Qiming
采集时间
保存单位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室, 北京 100080
Preservation Unit Mycological Herbarium, Institute of Microbiology,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80, China
描述
等模式
Speciman No. HMAS 59243
全文
Note The fungi causes ill phytopathogen for Phrymae leptostachyae L. var. asiaticae Hara of family Phrymaceae.
备注 (1) 该菌是世 界第一例由根毛霉属真菌引起的皮肤毛霉病(2) 等模式标 本 HMAS 61092 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 室, 北京 100080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