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狮子

火狮子

国家 中国
类别 民间艺术
目录导航

民间表演

   狮舞这一民间 表演形式,流传于山东及全国各地,甚为普遍,受到群众的欢迎。狮舞是吉祥的象征,能表达人们的美好祝愿及幸福向往,并寓意着除害消灾的寄托,因此,有着悠久的历史,火狮子是其中的一种形式。“火狮子”因狮毛由点燃的 火捻组成,演出时通身窜火星而得名。它流传于 莘县,是目前唯一保留较为完好的演出节目。据老艺人徐汉滨讲,莘县东街的火狮子是从 十八里铺乡鞠屯村学来的,从第一代老艺人康万录算起,到1965年最后一代表演的任宗路,已流传了5代,后来传到 温庄村,至今只有温庄的火狮子屡演不衰。   火狮子是在农民祭春求雨时,仅只在农历二月二(“ 龙抬头”日)晚上表演的。其时正是“月 黑头”天,夜里表演火狮子,只见由火光线条构成的火狮子突然窜出,万点火星闪烁,堪称奇观。因受道具的制约,火狮子的表演时间很短,一般只有10分钟左右,因而民间有“二月二姥娘一会儿就走,东街的火狮子—不撑时候”的 歇后语。   火狮子造型奇特,每只狮子的狮毛是由3600支火捻组成。表演时,火捻点燃,观众只看到由细碎的火星勾勒出的威武高大的狮子形象,却看不到舞 狮人。当火狮子追逐跳跃时,浑身星光闪闪,火星不停地抖落,在其晃肩抖毛时通身火星四溅,再加上风吹,便产生了忽明忽暗、火星闪烁的艺术效果。整个演出在紧锣密鼓声中,火星四溅,硝烟弥漫,火狮子在火球的逗引下,时而腾空跳跃,时而追逐嬉戏,时而争球斗胜,把狮子的生活习性,表现得淋漓尽致。火狮子的艺术效果,关键在于道具。过去为了保密,每年演出完就将道具全部烧掉,来年重新制作。给舞狮人着装时,也不许外人看,更不外传。据说温庄村的火狮子,即是外甥爬上舅父的房顶偷偷学来的。这次是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和老艺人的配合下,才得以将此艺术珍品收集整理出来。   火狮子的制作共分头、身、尾三大部分, 狮头用竹片、细铁丝、细 麻绳扎成,然后在竹片上钻眼插火捻,口、舌、耳、鼻、眼、眉等也均以竹片和铁丝、火捻制成。狮身又分三部分。 前肢,它的 上肢是人的胳膊,由6块木板连接起来包裹其外,下肢是人手拿的木拐,拐上有火捻。后肢,上下两肢各裹6块木板,上打有均匀的小孔,缀上火捻,即成狮身外衣。狮尾是一根 枣木树枝,缀上火捻。连接头、尾的是脊背上一根1米长的柳树棍。火捻是用民间俗称的“细 火纸”外包“ 毛头纸”搓成。每逢演出,全村老少都做火捻,将纸搓成30多厘米长的捻,再对折搓成16厘米长的捻绳,然后将捻搓至坚实挺直为止,最后将搓好的纸捻用食油浸泡,待纸捻全部浸透后晾干,缀于狮子外衣上。火狮子的装扮是,表演者先披湿麻袋,外着 捻子外衣。卸装的关键就在连接前后的 梭子,梭子必须一拉就全身解开。如果梭子解不开,就会火烧身了。   火狮子的表演原有大狮两只(为了使狮子高大威风,每只狮子均由一位身体魁梧、强健的年轻人扮演)、 小狮子两只和逗狮人。现在表演已无 小狮。火狮子的表演动作有“晃肩”、“搔痒”、“抖毛”、“扬爪”、“打 舒展”、“转头用尾”、“㨄高”等动作。两狮子还可穿插做追逐或争抢 绣球等 即兴表演。逗狮人手拿的火绣球也由火捻组型,即将火捻缀于木板竹片组成的球体上,动作以晃球、转球、抖球为主。   火狮子用 打击乐伴奏,乐队根据表演者的动作给予及时而恰当的锣鼓点配合,主要是烘托气氛,动作不要求踩上节拍。

霹雳布袋戏虚拟人物

  右护法于 血骨枯林唤出的三旗大将,狮吼神功气吞天地,曾在 纸伞带领下横渡万里江偷袭 天策阵营,结果 铩羽而归;而后在追查 不二刀下落时,与 病骨爪同遭杂细郎所杀。   名称:火狮子   其他称号:怒吼   性别:男   初登场: 霹雳异数之龙图霸业 第8集   退场:霹雳异数之龙图霸业 第13集   组织门派: 魔剑道   上司: 诛天   同伙: 掩薄命、 影中残、病骨爪、离风剪、蠹尸人   武学: 狮子吼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