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偶极子磁场

非偶极子磁场

目录导航

基本简介

非偶极子磁场(non-dipole magnetic field)又称剩余磁场(residual geomagnetic field)。

磁场特点

从地球磁场中减去偶极磁场,剩下的磁场称为非偶极磁场。非偶极磁场的成因主要与地球内部构造的横向不均匀性有关。一般认为,在地幔和地核边界附近存在着物质对流运动,形成涡电流,从而产生非偶极磁场。剩余磁场在广大地区内出现,由于它的分布与大陆关系密切,故又称大陆磁场(continental magnetic field)。[1]

磁场的全球变化

1839年高斯把球谐分析方法用于地磁场,得到了地磁场的球谐表达式,创立了高斯理论。自高斯理论提出后,许多学者利用各种类型的地磁资料和不同的处理方法作球谐分析,计算地磁场的球谐系数。20世纪60年代以前,由于这方面的工作缺乏国际间的合作,所以不同作者的计算结果有明显的差异。1968年国际地磁学和高空大气物理学协会(IAGA)给出了第1代国际地磁参考场(IGRF),而后大约每5年给出一个新的IGRF,1995年IAGA给出了最新的第7代IGRF。根据地磁场的球谐模型,可以计算非偶极子磁场(n 2)。1899年Bauer首次计算了非偶极子磁场,而后有些学者也计算了非偶极子磁场。

根据第7代IGRF模型,计算并绘制了1900-2000年(时间间隔为5a)非偶极子磁场的全球分布,计算和分析了各个磁异常中心位置和强度的变化,东亚正磁异常、大洋洲负磁异常、南大西洋正磁异常、非洲负磁异常和北美洲正磁异常是分布范围广、异常强度大的5个磁异常。南大西洋正磁异常是强度最大的磁异常。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东亚正磁异常的强度位居第2位,90年代以后,非洲负磁异常的强度(绝对值)超过东亚正磁异常,成为第2大磁异常。磁异常强度增长最快的是非洲负磁异常、南大西洋正磁异常和大洋洲负磁异常。南大西洋正磁异常和非洲负磁异常是磁异常中心位置变化最快的两个磁异常。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