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仙洪试验区包括地处 湖北省洪湖周边的
仙桃市、
洪湖市、
监利县的14个乡镇(办事处、管理区、工业园区)407个村,区内共有19.78万户75.45万人、66.48万亩耕地以及31.99万亩养殖水面。 这一区域地处 江汉平原腹地,是湖北省重要的粮食主产区、 革命老区,过去对国家贡献很大,经过多年的建设,现已形成了一定的产业优势和发展潜力。 这一区域又是有名的“水袋子”和
血吸虫疫区, 人口密度大、资源相对紧缺、 基础设施较差、地方财力困难。唯一横跨试验区的
318国道,年久失修,对
农产品流通运输造成严重影响。
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
建设背景
经济发展滞后的现状,时刻牵动着湖北省委省政府的心。今年春节前后,省委书记
罗清泉先后两次前往调研,他 轻车简从,走基层,访农户,倾听百姓心声,了解群众期盼。 3月,罗清泉再次带领省委农办、省发改委、省建设厅、农业厅等单位主要负责人,来到洪湖市
曹市镇的绵绣梅园察看 新农村建设情况。 这里农田成方, 泵站配套;渠道笔直,水泥 护坡;道路宽阔,树木成行;农舍整齐,前园 后厨……3个村的连片试点,整合了国土、水利、农业、卫生、林业等多个部门的项目与资金,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村庄面貌大变。 连片试点,便于统筹规划,整合资源,集中实施——仙洪试验区的美丽构想在书记的脑子里渐渐形成。 从酝酿到出台,省委省政府多次 专题研究。罗清泉亲任试验区领导小组组长,省领导 汤涛、 刘友凡、
荆州市市委书记 应代明任副组长,24个省直单位为成员,并明确要求各成员单位建立对口联系制度。 由省委农办牵头编制的《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 总体规划实施纲要》随之出台。《实施纲要》明确提出,把试验区建设成我省深化农村改革的试验区、发展 现代农业的示范区、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先行区,三年取得明显变化,提前三年实现全面小康目标。
展望未来
仙洪跨区域的试验区,从诞生之日起,就伴随着系列 创新与改革。 其实,我省前几年的新农村建设,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2006年以来,按照中央总体部署,省委、省政府选择了100个重点镇和1000个村开展新农村建设试点,全省各级试点村达2300多个。几年来,试点镇村的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仅100个重点镇投入基建资金达6.1亿元,1000个示范村基建投入达6亿元。 为了扩大 示范效应,经过深思熟虑,省委、省政府决定建立仙洪跨区域、大范围的新农村建设试验区。 为了探索新农村建设投入的 长效机制,省委省政府制定了财政、税收、信贷等优惠政策,改革农村公益性服务设施 产权制度等办法,动员和引导 社会资金投入到试验区建设中来。同时积极组织广大农民开展村级 公益事业建设。 创新现代农业发展方式,探索盘活农村土地的有效途径,是试验区展开的一项重要探索。让城乡 建设用地 增减
挂钩,是此项探索的一大亮点。即:在试验区整理复垦增加的 农用地和耕地,等额折算为 城镇建设用地指标,用于试验区还建和产业开发。耕地周转指标除满足区内需求外,可通过
武汉城市圈和仙洪试验区之间的周转指标交易平台,在武汉城市圈进行交易,实现武汉城市圈和仙洪试验区资源优势互补。 一揽子改革,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民收入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到2010年,仙桃、洪湖、监利 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超过6800元、6500元和6200元,比2007年增长四至五成,大多数村 集体经济收入年均达到5万元以上, 农村道路通畅便捷,水利设施配套完善,基本解决规划内 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 在这一美好蓝图的召唤下,试验区内的干部群众,正以百倍的热情与干劲,奋勇向前。“共产党的恩情比那东海深,渔民的光景一年更比一年强”。随着建设不断推进,我们有理由相信,仙洪试验区的建设者,一定会把 新时代的“ 洪湖水”唱得更响亮;仙洪试验区的示范效应,一定会为全省新农村建设趟出一条 康庄大道。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