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骧号舰队航母

龙骧号舰队航母

航速 29节
中文名称 龙骧号
火炮 5英寸8座,8座25mm炮
标准排水量 13,650吨
续航距离: 10000里/14节
定型时间 1931年4月2日下水
研制时间 1929年11月26日开工
发动机马力 65000
退役时间 1942年8月24日沉没
目录导航

龙骧号简介

龙骧号龙骧号(4)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各国海军掀起了一个造舰的高潮。包括日本“八八舰队”在内的各种造船计划使得各海军大国的经济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为了不至于陷入最后的无底洞而把国家经济拖垮,由英国牵头,各海军大国在美国首都签订了著名的《华盛顿海军条约》,以条约的形式,将各国的军舰比例确定了下来,结束了这种无序的竞争造舰状态。

不过,受当时各国海军的“主力舰决战”思想影响,《华盛顿海军条约》只约定了各种主力舰的比例,并没有对一万吨以下的航空母舰作出限制。日本海军于是想利用这个条约漏洞,遂在 1927 年度预算中编列了 1 艘 8,000 吨级的水上飞机母舰,作为即将报废的老朽的水上飞机母舰“若宫丸”号的代舰,次年又将该舰类型变更为 9,800 吨级的小型航母。为实现吨位限制,直接使用“青叶”级重巡洋舰的舰体,单层机库,平甲板设计,主机与“高雄”级重巡相同,载机 24 架。1929 年 11 月,该舰在三菱重工横滨船厂动工,取“龙骧鳞振,前无坚敌”之意命名为龙骧(Ryujo)。

不过人算不如天算。在“龙骧”号的建造过程中,于 1930 年新签署的伦敦海军条约把一万吨以下的航空母舰也作出了限制,这意味着日本海军想钻空子也钻不到了。这种情况下,日本海军索性把“龙骧”号列入了总吨位 81,000 吨的航空母舰建造计划中去,因此也无需再将吨位控制在一万吨以下。[3]

鉴于这个原因,海军军令部强行要求“龙骧”号的载机数要提高到 36 架,采用双层机库。由于动力没变,吨位增加,使得“龙骧”号的最大速度由原来的 30 节下降到 29 节。同时,为扩大航程而增设的重油燃料库在军舰进行大幅度回转的时候有导致军舰倾覆的危险,不得不调整燃料库和烟囱的位置,同时将原计划安装的 6 座共 12 门双联装高射炮减至 4 座 8 门,以降低重心。

受初始设计的制约,强行改装后的“龙骧”号存在着干舷低,重心过高和适航性不足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使得“龙骧号”自下水后就先天不足。

“龙骧”号外观上最大的特征就是小舰体顶着一堆大大的上层建筑。这是因为在建造的过程中变更了设计,由原本一层机库增加到两层机库。这种变更让第二层机库和周围的高射炮呈现出一个“倒三角形”的形状。这样的形状从舰首看去最为明显。

从舰首到舰尾,龙骧号的干舷都很低,这种过低的干舷导致龙骧号在 1935 年的“第四舰队事件”中,受损严重。

“第四舰队事件”是日本帝国海军里一次很重大的事故。1935 年 9 月 26 日,为了海上演习而临时编成的“第四舰队”由海军中将松下元指挥,在岩手县以东 250 海里处进行训练。演习期间,舰队遭遇强台风,导致全舰队损失巨大,航空母舰“龙骧”桅杆被刮倒,舰桥损毁严重,“凤翔”前甲板被巨浪击垮,重巡“最上”舰艏钢板开裂,“妙高”舰艏铆钉松动,驱逐舰“菊月”,“睦月”,“三日月”,“朝风”是连舰桥都倒了,最惨的是驱逐舰“初雪”和“夕雾”,从舰桥再往前就没有了,舰艏被台风不知道刮到什么地方去了,这就是死亡 54 人的所谓“第四舰队事件”。

究其原因,并不是日本工人在制造时偷工减料。众所周知,日本人的工作态度是十分认真的,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还是设计上的原因,以及材料的限制。当时日本的材料在世界上还只是三流水准,没有达到现在的高水平。

“第四舰队事件”以后,“龙骧”号不得不进行再一次改装。提高了舰首甲板和干舷,增加了压载物以降低重心,还加强了船体的结构,速度降到了 28 节。[4]

这次改装完成后,“龙骧”号于 1937 年 8 月 12 日从佐世保港出航,加入到了中国战场。

9 月 21 日,“龙骧”号航母上的飞行队长大园安名海军少佐指挥 15 架 95 式舰战机,掩护 15 架舰爆机空袭广州,与中国空军发生战斗,日军声称击落中国 23 架战机,其中 12 架为“龙骧”号航母战队的战果。在中国战场期间,“龙骧”号的航空队多次空袭上海、杭州等地,给中国军队和平民造成了很大的损失,被中国方面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1937 年 11 月 11 日,中国方面得到情报,“龙骧”号航空母舰出现在浙江舟山群岛以北大戢洋海面。“龙骧”号出现的情报被立即上报给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蒋介石对此十分重视,当即命令空军实施轰炸,试图击沉“龙骧”号航母。这是中国空军唯一一次攻击日本帝国航母的记录。

根据中方的资料,中国空军出动了三架美制“诺斯罗普”轰炸机重创了“龙骧”号,炸毁飞行甲板上的 13 架日机,中方两架轰炸机被击落,致使“龙骧”号不得不返回日本本土修理了两个月。但是,在日方的资料里,这段时间内并没有出现“龙骧”号遭到中国空军空袭或是回日本修理的纪录。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龙骧”号加入了由小沢治三郎指挥的南进舰队,参与了菲律宾作战和荷属东印度群岛的南方作战,期间主要是执行破交作战,击沉了大批商船。在此期间,“龙骧”号采用“零式舰上战斗机”替换掉了原来的“九六式舰上战斗机”。

1942 年 2—3 月间摧毁了由美、英、荷、澳四国军舰组成的 ABDA 舰队后,英国皇家海军东印度舰队(又称东方舰队)成为对日本在东南亚扩张的最大威胁。皇家海军东印度舰队由萨默维尔(James Somerville)任舰队司令,仅有 4 艘一战留下的 R 级战列舰、战列巡洋舰“声望”号、小型航空母舰“竞技神”号和 7 艘服役年限至少在 10 年以上 的老旧巡洋舰。仅有的筹码是两艘新型的舰队航空母舰“不屈”号和“可畏”号;舰载机总数不过约 1,00 架。

日本帝国海军派遣南云忠一率领包括“赤城”、“龙骧”、“飞龙”、“苍龙”、“翔鹤”、“瑞鹤”共 6 艘航空母舰对印度洋上的盟军目标进行突袭,6 艘航空母舰共计搭载约 350 架舰载机。此外在南云麾下还有战列舰 4 艘、巡洋舰 7 艘、驱逐舰 19 艘和潜艇 5 艘。

2 月 13 日和 14 日,“龙骧”号航母出动舰机前往轰炸在邦加海峡附近的盟军船只和军舰,击沉鱼雷艇、特务舰、炮舰各一艘,另外击伤或击沉 8 艘商船。

3 月,“龙骧”号航母在三宝垄和星加坡作战,共击沉或击伤 9 艘盟军商船。至 4 月 23 日返回吴港检修。

1942 年(昭和 17 年)5 月 26 日,“龙骧”号航母配备零战 16 架,九七舰攻 21 架,与“隼鹰号”航母一起组成了“第四航空战队”,从青森县陆奥湾的大凑港出发向东北方向的阿留申出发,参加阿留申作战,担任对中途岛作战的支援行动。

8 月 7 日,美军在瓜达卡纳尔岛实施了登陆作战,自此日美双方在瓜岛展开了长达七个月的拉锯战。在瓜岛争夺战的期间,两军都在尽力为岛上提供支援。

8 月 24 日,“龙骧”号编成机动部队第三舰队第一航空战队,在重巡洋舰“利根”号、驱逐舰“天津风”和“时津风”的陪同下为陆军的登陆部队提供保护。“龙骧”号在成功的轰炸了瓜岛上的亨德森机场后,受到美军陆基航空兵和海军航空兵的联合攻击。

起初的陆基 B-17 轰炸机的攻击全部被“龙骧”号躲过,但是在随后而来的美军“萨拉托加”号航空母舰(CV-3)上的 30 架 SBD俯冲轰炸机和 8 架 TBF 鱼雷攻击机的空袭下,左舷中部命中一枚鱼雷,舰上被命中 4 枚炸弹,引起大火和船体倾覆,在受到攻击后四个小时,于瓜达卡纳尔岛北方海域沉没。[5]

详细参数

改装后10600吨(基准)/12513吨(公试)/13650吨(满载)

1941年龙骧号线图1941年龙骧号线图主尺度:179.9米(全长)/156.6米(飞行甲板长)/20.32米(宽)(改装后20.78米)/23米(飞行甲板宽)/5.56米(吃水)(改装后7.08米)

动 力:4台舰本式蒸汽轮机,6座舰本式重油专烧锅炉,65000马力

航 速:29节

续航力:10000海里/14节

火 力:6座双联装八九式127毫米L/40高炮(改装后4座),2座双联装九六式25毫米高炮,6座四联装13毫米机枪

舰载机:改装后常用30架+备用12架(零战18+6,97舰攻12+6)

舰 员:600人,改装后924人

日本海军轻型航空母舰

龙骧号建成时

排水量:12,732 吨(公试)
长×宽×吃水:180.0m×20.3m×5.56m
飞行甲板尺寸(长×宽):158.6m×23.0m
动力:口号舰本式重油专烧锅炉 6 座,舰本式蒸汽轮机 2 台,2 轴推进 65,000hp
航速:29.0 节
续航力:10,000 海里/14 节
火力:八九式 127 毫米双联装高射炮 6 座,九三式 13.2 毫米四联装机关枪 24 座
舰载机:舰战 12+6 架,舰攻 12+6 架
舰员:924 人

该舰主要性能数据为:(1941 年)

排水量:10,600 吨(基准),12,575 吨(公试)
长×宽×吃水:180.0m×20.78m×7.08m
飞行甲板尺寸(长×宽):156.5m×23.0m
动力:口号舰本式重油专烧锅炉 6 座,舰本式蒸汽轮机 2 台,2 轴推进 65,000hp
航速:28.0 节
续航力:10,000 海里/14 节
火力:八九式 127 毫米双联装高射炮 4 座,九六式 25 毫米双联装机炮 2 座,九三式 13.2 毫米四联装机关枪 24 座
舰载机:九六式舰战 18 架,九七舰攻 12 架,备用机不明
舰员:924 人

历史

《华盛顿海军条约》签署后,日本拥有小型航母凤翔和主力舰改造的大型航母赤城、加贺。当时联合舰队在每年制定的《帝国军队用兵方针》中认为,航空战队的最佳运用方式是以一大一小两艘航母组建一个航空战队,两个战队分别部署在“渐减邀击”作战中美国舰队可能来袭的方向,如此则尚缺少一艘小型航母。

由于华盛顿条约对1万吨以下的小型载机舰保有数量未作限制,日本海军遂在1927年度预算中编列了1艘8000吨级的水上飞机母舰,作为即将报废的老朽的水上飞机母舰若宫丸号的代舰,次年又将该舰类型变更为9800吨级的小型航母。为实现吨位限制,直接使用“青叶”级重巡洋舰的舰体,单层机库,平甲板设计,主机与高雄级重巡相同,载机24架。1929年11月,该舰在三菱重工横滨船厂动工,取“龙骧麟振,前无坚敌”之意命名为龙骧(Ryujo)。

1930年4月,当龙骧尚在建造过程中时,新签署的伦敦海军条约禁止各国建造1万吨以下的小型航母,日本索性将龙骧列入华盛顿条约规定的81000吨航母的总吨位内,不再受1万吨排水量的限制。由于控制重量已无必要,军令部强行要求将龙骧的载机提高到36架,机库增加为两层。在舰体初始设计过小的情况下,强行增加载机数量造成本舰重心过高,干舷低、船体复原性不足和航行能力差的弊端,使龙骧号面临先天不足的缺陷。1931年4月2日该舰下水,随后拖拽到横须贺船厂进行舾装工程,1933年5月9日,正式服役。

友鹤事件影响

1934年“友鹤事件”后,龙骧进行了降低重心的第一次改装,加强舰体结构,撤去部分高炮,但不足以治本。“第四舰队事件”中,该舰飞行甲板前端被巨浪砸塌,尾部机库被海浪冲破,大量海水涌入机库,几乎酿成大祸。1936年军舰不得不进行第二次改装,升高舰首甲板、增加压载物,航速降低到28节。改装完成后该舰即投入中国战场(1937年),参加了对上海附近目标及华南广州等地的攻击,并与中国空军多次交战,曾被国民革命军轰炸机大队炸伤,返回日本大修两个月。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龙骧号编入第4航空战队,支援了对菲律宾和荷属东印度群岛的南方作战,印度洋作战中主要负责孟加拉湾的破交袭击。中途岛海战时,该舰掩护了进攻阿留申群岛的AL作战,取得成功。第二次所罗门海战时,龙骧负责单独空袭瓜岛机场,归途中遭遇美军萨拉托加号航母(CV-3)的舰载机袭击,中4弹1雷后沉没。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