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大视野

中华文明大视野

品牌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开本 32
页数 4129页
书名 中华文明大视野
出版社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目录导航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第六届国家图书奖获奖图书
中宣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向全国青少年推荐图书

作者简介

袁行霈,字春澍,江苏武进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人文学部主任、国学研究院院长。1936年4月18日生于济南,原籍江苏武进。著名古典文学专家。现任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学研究》年刊主编、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主要社会兼职有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暨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顾问组顾问、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

图书目录

《中华文明大视野1》目录:
龙与中华民族
炎帝和黄帝
大禹治水
商周青铜器艺术
甲骨文
《周易》与八卦
《诗经》
先秦诸子与百家争鸣
老子
孔子
孙武与《孙子兵法》
墨子
庄子
孟子
韩非子
屈原与《离骚》
李冰与都江堰
先秦的车舆
先秦玉器
……
《中华文明大视野2》
《中华文明大视野3》
《中华文明大视野4》
《中华文明大视野5》
《中华文明大视野6》
《中华文明大视野7》
《中华文明大视野8》

序言

写在前面
袁行霈

在亚洲的东部,有一片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家!白雪皑皑的喜马拉雅山,大气磅礴的昆仑山,高耸入云的祁连山,雪峰与深谷交错的横断山脉,它们环绕的这片高原,就是被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从青藏高原到太平洋的巨大跨度上,分布着大大小小几千条江河,大致走向是自西向东,奔流入海。长江、黄河宛如两条主动脉流贯中华大地。
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背靠着世界屋脊,俯视着浩瀚的太平洋。中华文化就是从这块土地上崛起的。她是世界上四种最古老的文化之一,虽历经劫难,却经久不衰,一直延续到今天,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我们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当我们喊出第一声“爸爸”、“妈妈”的时候,当我们第一次拿起筷子吃饭的时候,我们就参与了自己民族的文化行为。不管愿不愿承认,也不管是不是喜欢,我们每个中国人都生活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之中,并以自己的言论和行为显示着这个传统的特色。
中华儿女,无论走到哪里,无论在天之涯、海之角,都不会忘记自己的老家——老家的山,老家的水,老家的四合院,老家的竹篱笆,老家的酒,老家的歌,老家的乡音,老家的亲情……
端午的龙舟,中秋的月饼,阴历年红纸黑字的春联;那个成双的“囍”字,那个倒贴的“福”字;那前额突起的老寿星;那“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琵琶声;那戏台上的脸谱,红脸的关公和黑脸的包公……所有这一切都唤起游子们浓郁的乡愁,魂牵梦绕的中华情!
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具有比血缘更强的凝聚力,她把全世界中华儿女的心联结在一起。
中华文化包含着浓厚的人文精神。人在中华文化中是和天地并列的三才之一,是万物之灵。中国虽然也有宗教,也有神学,但宗教、神学从没有取得无上权威的地位。中国的文学艺术虽然和宗教有关,但宗教的题材远不如欧洲那么盛行和重要。中华文化所崇拜的是祖先,注重的是祭祖;或者崇拜那些为民族的生存以及民族文化的发展作出非凡贡献的人。大禹、李冰父子、诸葛亮、岳飞,都有祭祀他们的庙宇,但他们却是人而不是神。
因此,中华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以人为主体的文化,以人伦为核心的文化。人和人的关系,远比人和神的关系重要。
中华文化又是尚群的文化,崇尚群体利益。小到家庭,大到国家、民族,都是“群”。个体是“小我”,是私;群体是“大我”,是公。尚群就是先公后私、大公无私,为了群体的大我而克制个体的小我。从古到今,多少仁人志士,为了中华民族的生存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以他们的行为弘扬了这一尚群的精神。特别是近代史上涌现了许多这样的英雄人物,我们永志不忘。中国有句古话:“敬业乐群。”“乐群”这两个字也很能代表中华文化的这一特点。以众人群处为乐事,以合群为优点,以顾全大局为美德。
中华文化又是一种平和的文化。所谓“平”是注重平衡,所谓“和”是注重和谐。平和的精神渗透到我们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城市的规划,房屋的设计,室内的摆设,都讲究对称。书法和绘画讲究结构的对称与力度的平衡,作诗讲究对偶,审美讲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做人要兼顾文和质两方面,“文质彬彬”(《论语•雍也》),才称得上君子。
这种“平和”精神使中国人早就懂得人和大自然要和谐相处。古代哲学家们讲“天人合一”,就包含着这种思想的光辉。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是受大自然养育的,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天上飞的鸟,水里游的鱼,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伙伴。不仅如此,这种文化传统还使我们善于从大自然中体悟人生的真谛,在心灵上和大自然相通。
平和的文化精神,渗透到人和人的关系中,使我们的文化特别注重人的和睦相处,以达到人际关系的平衡。例如长辈和幼辈,要尊老爱幼;老师和学生,要尊师爱生……都体现了这种文化精神。而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本身就是多个民族和谐相处的大家庭。
“和”并不是善恶不分,是非莫辨,不是简单的混同。正如孔子所说:“君子和而不同。”(《论语•子路》)在今天的竞争时代,仍然需要“和”。竞争要在统一的公认的原则下进行,竞争的各方具有统一性。通过公平竞争,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中华民族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墨子写了《非攻》一文,斥侵略战争为“不义”。中华文化对世界上许多民族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却从来没有对别的文化构成威胁。由于交通和通讯的发展,当今的世界似乎变小了,各民族、各国家之间的接触日益频繁。彼此如何相处?如何才能相处得和谐?将中华文化平和的特点弘扬开来,能够对这个问题提供一个恰当的答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就是这种文化精神的体现。
中华文化又是自强不息而又开放兼容的文化。“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卦》)中华文化延续了几千年从来也没有中断,靠的就是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中华民族延续了几千年而不可征服,靠的也是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然而,自强并不是自我封闭。老子早就说过“容乃公”(《道德经•十六章》),意思是说能兼容才称得上是公,大公才能使天下归心。《易传》也说“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坤卦》),意思是说要同大地一样有负载万物的宽厚美德。因而中华儿女胸襟博大,敢于、乐于也善于吸取外来的文化以丰富自己。鲁迅称赞汉唐两代人“闳放”,就是这个意思。佛学传入中国以后,与中国固有的文化相结合,形成中国特有的禅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今天,当中华民族昂首阔步跨入21世纪的时候,我们回过头来重新审视自己民族的文化,不能不由衷地赞叹她顽强的生命力和璀璨的光辉。然而,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传统文化是在古代,主要是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创造出来的,不可避免地带有局限性。清理遗产,也包括剔除糟粕这项艰巨任务。抱残守缺、复古主义和全盘西化、民族虚无主义一样,都是没有前途的。
中华文化既有光辉的历史,也有光辉的未来。中华文化曾经丰富了人类文化的宝库,今后仍将带着自己的特色和光芒,带着新的成果,为人类的未来作出新贡献。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