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雾都孤儿(1968) 新苦海孤雏
英文片名:Oliver
区域:欧美
出品:美国罗米靳斯公司
类型:家庭 / 剧情 / 歌舞 / 犯罪
导演: 卡罗尔·里德Carol Reed
编剧:查尔斯·狄更斯 Charles Dickens ...... (novel Oliver Twist)
奥立佛(5)Lionel Bart ...... (book)
Vernon Harris ...... (screenplay)
制片:John Woolf ...... producer
分级:美国G
片长:153 min
对白语言: 英语
色彩: 彩色
幅面: 35毫米胶片变形宽银幕
混音: 4-Track Stereo / 70 mm 6-Track
制作成本:$10,000,000 (estimated)
拍摄日期: 1967年6月23日 - 1967年9月
摄制格式: 35 mm
洗印格式: 70 mm (blow-up) 35 mm
《奥立佛》
本片是根据查尔斯·狄更斯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影片。
影片的故事发生在十九世纪的英国。在一个寒冷的深夜,英国伦敦的平民区里,一个婴儿刚刚出世,他母亲便离开了人世。谁也不知道那产妇是谁,她遗下的儿子便成了无名的孤儿。孤儿被本地教会收留,由女管事抚养,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奥利弗。
奥利弗九岁的时候,不能像有钱人家孩子那样进学校念书,女管事还把他送进工厂,和其他童工一起,日夜干力不胜任的苦活,并且不让他吃饱。性格倔强的奥利弗被大家推为代表,提出增加粮食的要求。工厂的职员大惊失色,便不愿继续收留奥利弗,怕他影响其他童工。
当时,殡仪馆的老伴森亚比利正需要学徒,便花了五个金镑把他领了出去。奥利弗换了个新环境,生活过得稍好了一些。他参加出殡行列,行动规矩,合乎礼仪。老伴很满意,但遭到年长学徒的忌妒,故意讥笑、侮辱他过世***人格。奥利弗忍无可忍,拔拳搏斗。老板夫妇将他毒打,他悲愤填胸,星夜出走。一连步行了七天,才到达伦敦。
举目无亲,饥寒交迫,在绝望中他遇到了少年亚狄。亚狄带他到一栋破败的屋子里,这里原来是窝藏匪盗的窟。贼首弗根见奥利弗聪明伶俐,很是喜欢,便要他和亚狄一起上街去偷窃。不料亚狄失手被发现,奥利弗心虚,拔腿逃跑,结果被人抓进了警局。贼首弗根听说奥利弗被抓,痛责亚狄无用,又担心奥利弗在警局招认,便和另一贼首皮利商议,决定由皮利的妻子南珊出面,冒充奥利弗姐姐,具保将他领回。
《奥立佛》
但是,警局审批时,书店老板证明,他看到当时扒窃的小贼并非奥利弗。被窃的主人是伦敦富翁罗勃特,因自己冤枉奥利弗很感歉疚,又见他可爱又可怜,便将他领回家去。奥利弗到罗勃特家后,受到老人的宠爱,既不愁吃穿,还能上学读书。不料,罗勃特有个名叫孟斯的亲戚,追究奥利弗的身世,发现原来他是罗勃特的外孙,那罗勃特的全部家产便要由他承受。孟斯企图某夺谋夺这笔财产,便将此事严守秘密,还和贼首皮利勾结,企图谋害奥利弗。
某日,皮利和他妻子南珊在街上寻访,遇见奥利弗,立即把他绑回贼窟。弗根将他毒打,几乎丧命。南珊从孟斯处探听到奥利弗的身世后,十分同情,为了救他出险,让他祖孙团员,便暗暗去把消息告诉了罗勃特,答应下次带奥利弗同来。不料事情被皮利发现,和弗根一起,将南珊活活打死。罗勃特在家等候南珊,到了约定之期,不见南珊到来。忽然听到街上传说南珊惨死,便报告警局,随同警察直捣贼窟。市民们也纷纷参加捉贼,声势浩大。弗根和皮利最终难逃法网。奥利弗死里逃生,被罗勃特领回,祖孙团聚。
查尔斯·狄更斯
查尔斯·狄更斯出生于海军小职员家庭,10岁时全家被迫迁入负债者监狱,11岁就承担起繁重的家务劳动。12岁当学徒,开始独立谋生。16岁时在律师事务所当缮写员,后担任报社采访记者。
他只上过几年学,全靠刻苦自学和艰辛劳动成为知名作家。 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发表于1836年,从此他一举成名。之后,34年中他又完成10多部长篇小说,著名的有《艰难时代》(1854)、《双城记》(1859)、《奥列佛·特维斯特》(又译《雾都孤儿》1838)、《老古玩店》(1841)、《董贝父子》(1848)、《大卫·科波菲尔》(1850)和《远大前程》(1861)等等。
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艺术上以妙趣横生的幽默、细致入微的心理分析,以及现实主义描写与浪漫主义气氛的有机结合著称。马克思把他和萨克雷等称誉为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
奥利弗·里德(Oliver Reed)
奥利弗·里德(Oliver Reed)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英国最著名的影星。他是于1904年创立了皇家戏剧学院的赫伯特·比尔博姆·特里爵士的外孙、英国著名导演卡罗尔国·里德爵士的侄子、以及英国著名女演员特蕾西·里德和大卫·特里的堂兄。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17岁的时候在梭霍区的一家夜总会任保安。
奥利弗一生酷爱喝酒、打架。1963年,他因为在一个酒巴打架而被砍伤了脸,当时被缝了36针;1973年,因为出演《三个火枪手》(The Three Musketeers)中风车决斗的镜头而几乎重伤至死。在一个酒巴因为心脏病突发而死去之前,他一个人喝了3瓶牙买加朗姆酒、8瓶德国啤酒、无数杯威士忌。
奥利弗的主要作品包括《绅士同盟》(The League of Gentlemen)、《碧海春色》(The Captain's Table)、《雾都孤儿》(Oliver Twist)、《恋爱中的女人》(Women in Love)、《国际暗杀局》(The Assassination Bureau)、《魔鬼》(The Devils)、《三个火枪手》(The Three Musketeers)、《生死剑侠》(The Four Musketeers)、《大地雄狮》(Lion of the Desert)、《两情相悦》(Two of a Kind)、《新荡女花妮》(Fanny Hill)、《终极天将》(The Adventures of Baron Munchausen)、《复仇者》(The Revenger)、《浪漫骑士》(The Lady and the Highwayman)、《金银岛》(Treasure Island)、《娇娃雇佣兵》(Hired to Kill)、《狂笑风暴》(Funny Bones)、《临别狂想曲》(Parting Shots)和《角斗士》(Gladiator)等。(编译:腾讯娱乐)
《奥利弗》(Oliver) 这部影片取材于十九世纪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名著《雾都孤儿》(Oliver Twister),自小说问世以来,已不下数十次搬上银幕,而这个获第四十一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版本是唯一一部音乐剧故事片,它也是20世纪唯一一部完全由英国人编剧、导演、主演,并获得奥斯卡大奖肯定的音乐剧电影。影片完全移植于大获成功的同名舞台音乐剧,原剧中许多精彩的歌舞场面借助电影特有的优势,表现得更加赏心悦目。
饰演奥利弗的小演员马克李斯特(Mark Lester)是从数百名候选人中选拔出来的,那是才十岁。他天性聪颖,能歌善舞,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天真无邪的气质,完美地诠释了奥立佛始终未被犯罪污染的童真形象。
罗蒙迪(Ron Moody,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饰演天良未泯的贼王法金,世故但不失自嘲风趣,邪恶中透着几分可爱,为这部内涵凝重的名著改编作品平添了几丝生趣。
美中不足的是这部DVD的音响部分没有采用原作获奥斯卡奖的立体声音轨,而是画蛇添足地重新混合了一条效果偏差的杜比音轨,这也是时常困惑笔者的一个问题,难道说环绕声对所有电影都那么重要吗?
《爱在何处》(Where Is Love)、
《美妙的食物》(Food, Glorious Food)、
《奥利弗》(Oliver)、
《我会为你做一切》(I'll Do anything)。
这是20世纪最后一部获得奥斯卡(第41届)大奖的歌舞片,改编自狄更斯的小说。照理说,一名孤儿学当小偷的故事似乎跟载歌载舞无缘,但片中的歌舞不仅处理得当,而且妙趣横生。本片的导演曾执导经典名片《第三个人》,他的镜头调度非常灵活,完全摆脱了以往用一两个机位记录全过程的死板方法。影片的整体感觉也非常统一,不像某些作品有明显的精彩和缺陷或者戏剧元素跟歌舞元素格格不入的现象。其他非歌舞版本参见Oliver Twist。[1]
奥斯卡金像奖(1969;第41届) 获奖:6 提名:6
获奖
·荣誉奖 Onna White
·奥斯卡奖-最佳影片约翰·沃尔夫 John Woolf
·奥斯卡奖-最佳导演卡罗尔·里德 Carol Reed
·奥斯卡奖-最佳艺术指导 John Box 泰伦斯·马什 Terence Marsh Vernon Dixon Ken Muggleston
·奥斯卡奖-最佳音响
·奥斯卡奖-最佳配乐(音乐类) Johnny Green
提名
·奥斯卡奖-最佳男主角朗·穆迪 Ron Moody
·奥斯卡奖-最佳男配角杰克·瓦尔德 Jack Wild
·奥斯卡奖-最佳改编剧本 Vernon Harris
·奥斯卡奖-最佳摄影奥斯华·莫里斯 Oswald Morris
·奥斯卡奖-最佳服装设计 Phyllis Dalton
·奥斯卡奖-最佳电影剪辑 Ralph Kemplen[2]
五\六十年代的音乐剧都带有很强的故事性,歌词动作很简单,很好记。《Oliver》里的大部分歌曲也和《My Fair Lady》一样成了经典之作。
只可惜,感觉演Oliver的那位Mark Lester(注意.就是《两小无猜》里面的那位小男孩诶!)唱工不太好,有点带着假声在唱。在合唱之中穿插着他的独唱,会突然间显得很别扭,虽然,他的假声还是蛮好听的。相比较之下,演Artful Dodger的Jack Wild在歌唱方面就略胜一筹,小家伙长得也相当讨巧。
整个影片的经典歌舞场面实在很多,Mark和Jack.以及Ron都是一等一的音乐高手。
如同在《My Fair Lady》里的那段大街上的群舞戏一样,在《Oliver》里,Oliver初到London时和Dodger在街上跳得那段舞也是相当精彩。
另一场,是Oliver在绅士家的阳台上看到的早上街景,各种商人.孩子.军官,都齐聚一堂,音乐从起初的单人叫卖声,逐渐过渡到此起彼伏的各类叫卖声,最后,有嬉闹声,有奔跑声,呈现了一派热闹非凡的晨景。在这之中,偶尔出现Oliver的独自哼唱,有张有弛,调节了整个音乐舞蹈的进程,让大家都爱上了这个声音甜美的纯真男孩。
我喜欢这种用比较欢快的形式来呈现故事的方式,即使她仍带有一丝悲情色彩,比如Nancy的舍命背叛。
很可惜.Jack Wild在2006年因口腔癌逝于英国。
另外我还看了个2007版的《雾都孤儿》,据说是最注重原著的版本,那里面的Oliver也蛮不错,不过从我个人角度,还是更喜欢篇幅较小,较欢快的1968版。
有查尔斯狄更斯的故事坐镇,配上精彩的群舞和美妙的童声合唱,也是极为赏心悦目的版本,影片浓浓的善念全然感染了罪恶,油画的即视感更让它获得了最佳摄影提名。最让人兴奋的,是扮演奥利佛的小男孩是英国版《两小无猜》中的小男孩,那个说着“我不是已经整整爱了你一周了吗”的搂着小女伴躲雨的呆萌正太,可爱指数已然爆棚。影片改编原著后剧情流畅,以夸张滑稽的歌舞作为推动力,而出现在观众眼前的纯粹坏人角色只有一个,并最终被枪毙圆满了“恶有恶报”这一终极命题。因为是喜剧,所以观看时的心情极为轻松,以众多孩童为基础的歌舞很自然的平添了一分天真烂漫。影片中反应的童工、孤儿院虐待儿童、黑帮教唆孩童犯法、执法机关知法犯法等等问题也批上了阳光的外衣,但归根结底却让人想起了丑小鸭的案例,基因才是王道,奥利佛之所以能获救是因为他老妈出身名门望族,所以影片中的小正太只需要从头到尾瞪大无辜的双眼或卖萌或惊恐即可,前仆后继的人等着踏上拯救他的命运之路。
在这部歌舞片中,奥利佛作为主角,但他的身不由己可以和三叔笔下的小天真一较高下,似乎本该一直游离于庞大纠缠的命运之外,不知不觉却将几方势力搅成了一个大漩涡:奥利佛受同伴教唆去要粥而被院长卖给了棺材铺老板,因为和老板儿子起了冲突被关进地下室,从地下室逃走后来到了伦敦,又被“小滑头”带去了贼窝,贼窝教他如何偷到,他的同伴所偷的绅士正好是他妈的舅舅。就此,几拨势力开始一争高下,真正的主角才刚刚登场,那就是正义:南希为救奥利佛而死,比尔因害奥利佛而亡。不仅正义战胜了邪恶,连贪婪的孤儿院院长都受到斥责甚至贬职的危机。如同《盗墓笔记》主要是小哥一族、老九门与几方“它”的斗争,这部歌舞《奥利佛》也变成了小滑头与费金的老少伴、警察智擒神偷的斗智斗勇,主角难当哎。
小滑头和费金这两个搭档是全片最引人注目的角色,最后两人在朝阳下向着希望相伴而行的结尾真心让人觉得圆满,可惜必须要加上一个主角回到家中的镜头来证明整部影片没有太过于跑偏。费金一手教出了最出色的的弟子比尔,无奈年纪渐大反被心狠手辣的比尔压制拖累。他是聪明又市侩的最底层市民,真正的夹缝中求生存者,积攒了无数的财宝只为了老有所养,这种狡黠实际上十分凄凉,在一座城市生活了一辈子也得不到生活的保障。而他的偷盗集团,比所谓的孤儿院除了名义不佳,生活质量不知好上多少:可以任意欢笑,可以吃得饱睡得香,工作虽然是小偷小摸但比被人逼着当童工不知自由了多少。这个对比是历史的悲剧,那些妇孺不受保护的年份,真实情况要比我们在电影里所看到的笑容悲惨的多。小滑头不仅看到了与一个成人呆在一起生活的方便和安全,更多的是对于老费金收养这些孤儿的善举的认可,亦亲亦友,老少同行,以温暖对抗悲凉,以热情冲刷无措,岂不妙哉。
整齐的动作和苦涩的愿望映射了制度的不公和严厉,这里不是孤儿院,更像儿童监狱
看过《两小无猜》之后谁能忘记这张俊萌的面孔呢
“小滑头”出场,尽管奥利佛很帅,但小滑头机灵可爱的魅力真真把主角甩出去好几十条街
这只乱入的猫头鹰冷眼旁观着一切变故,不得不说屋子里一群小南海挨帮抬头时突然出现一只猫头鹰吓了我一跳
这个老贼真是又可恨又可爱,也可怜也可敬,一人之身养活了这么多没家的孤儿,却只能以教他们偷盗为生,夜夜担心恐惧着自己的晚年不得善终,白天又可以尽情的陪孩子们欢笑。[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