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街道

五台街道

中文名 五台街道
车牌代码 陕A
所属地区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
政府驻地 五台古镇留村甲字1号
邮政区码 710107
面积 23.03km²
目录导航

历史沿革

地名由来

因辖区南有名山南五台而得名。

建置沿革

清代属杜曲社(仓)。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后,属王曲仓、区、乡、联保。

1949年后,为王曲区五台、乾村等乡。

1958年,为王曲公社五台管区。

1961年,成立五台公社。

1966年,改名五一公社。

1972年,恢复原名。

1984年,改乡。

2002年1月,将原石砭峪乡划归五台乡。

2009年11月,撤乡设五台街道。五台街道电子地图五台街道电子地图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96年,留村乡辖西尧、东尧、团结、留村、星火、新农、星光、和平、东甘、西甘10个行政村。

1996年,石砭峪乡辖关帝庙、大瓢沟、四岔、青岔、小马杓、老龙桥、罗汉坪7个行政村。

2002年区划调整,辖留村、西尧、东尧、星火、新农、东甘、西甘、星光、和平、团结、关庙、大瓢、四岔、青岔、小马杓、老龙桥、罗汉坪17个行政村。

截至2011年末,五台街道辖留村、西甘、东甘、和平、星光、新农、星火、东尧、西尧、团结、关帝庙、罗汉坪、老龙桥、小马杓、青岔、四岔口、大瓢沟17个行政村;下设82个村民小组。

区划现状

截至2020年6月,下辖11个村(居),其中:1个社区、10个行政村[2]。办事处驻五台古镇留村甲字1号。

统计用区划代码 城乡分类代码 名称
610116019001 111 西街社区
610116019200 111 留村
610116019201 220 西尧村
610116019202 220 东尧村
610116019203 220 星火村
610116019204 220 新农村
610116019205 220 东甘村
610116019206 220 西甘村
610116019209 220 团结村
610116019217 220 华家新村
610116019218 220 石砭峪新村

地理环境

统计用区划代码 城乡分类代码 名称
610116019001 111 西街社区
610116019200 111 留村
610116019201 220 西尧村
610116019202 220 东尧村
610116019203 220 星火村
610116019204 220 新农村
610116019205 220 东甘村
610116019206 220 西甘村
610116019209 220 团结村
610116019217 220 华家新村
610116019218 220 石砭峪新村

位置境域

地形地貌

五台街道地处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南部。东邻太乙宫街道,东南与王莽街道相接,南与商洛市柞水县营盘镇接壤,西连子午、滦镇街道,北邻王曲街道。辖区东西最大距离8.5千米,南北最大距离28.5千米,总面积160平方千米。距区行政中心25千米。

气候特征

五台街道地处秦岭山脉北麓、终南山中段,位于神禾塬南畔,地势南高北低。境内南部为秦岭山地,北部为台塬。境内最高峰为秦岭牛背梁,海拔2802米;最低点位于团结村五组,海拔513.3米。

水系水文

五台街道气候属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冬夏较长,春秋气温升降急骤。多年平均气温13.3℃,1月平均气温-0.9℃,7月平均气温26.2℃。年平均降水量680毫米,降雨主要集中在每年7—9月,以9月最多。

自然资源

五台街道境内河道属黄河流域渭河水系。最大河流为滈河,发源于五台石砭峪,从南向北流经罗汉坪、老龙桥、小马杓、青岔、大瓢、关庙、西尧、团结等村,境内流长2.2千米。

人口

五台街道境内有山林面积70平方千米,植物种类1000多种,占树名木200多种;石砭峪的牛背梁自然保护区,是陕西省重点动物保护区之一。

经济

截至2011年末,五台街道总人口13041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503人,城镇化率3.8%。总人口中,男性7000人,占53.7%;女性6041人,占46.3%;14岁以下2000人,占15.3%;15—64岁9541人,占73.2%;65岁以上1500人,占11.5%。2011年,五台街道人口出生率9.48‰,人口死亡率6.53‰,人口自然增长率2.95‰。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81.5人。

综述

第一产业

财税收支

2011年,五台街道财政总收入1169万元,比上年增长58.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86万元。从各主要税种看,完成营业税428.9万元,增值税126万元,企业所得税34万元,个人所得税27.8万元。人均财政收入896.7元,比上年增长9.3%。

人民生活

2011年,五台街道农民人均纯收入9160元。

第二产业

2011年,五台街道耕地面积0.9万亩,人均0.7亩,林地面积12.5万亩。2011年,五台街道农业总产值达到0.3亿元,比上年增长18.5%,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

种植业

五台街道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2011年,五台街道粮食生产6214吨,人均495千克。其中小麦2737吨,玉米2967吨。五台街道主要经济作物有油料作物、蔬菜、药材等。2011年,五台街道油料作物种植面积510亩,产量17吨;蔬菜种植面积897亩,产量970吨。

林业

截至2011年末,五台街道累计造林1万亩,其中经济林2100亩,农民住宅四旁树木2930株,林木覆盖率80%。2011年,五台街道水果种植面积792亩,产量603吨,主要品种有红枣、梨、石榴、柿子、桃等,其中红枣330吨,梨50吨、石榴52吨、柿子73吨、桃67吨;干果类有核桃、板栗等,其中核桃10吨、板栗5吨。

畜牧业

五台街道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牛、羊、家禽为主。2011年,五台街道生猪饲养量2854头,年末存栏402头;羊饲养量522只,年末存栏127只;牛饲养量304头,年末存栏50头;家禽饲养量1.4万羽,上市家禽1.2万羽。2011年,五台街道生产肉类288吨,其中猪肉129吨,牛肉23吨,羊肉28吨;禽蛋294吨,鲜奶535吨;畜牧业总产值675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4.4%。

渔业

五台街道渔业以淡水养殖为主,鱼塘养殖面积1.5公顷,产量12吨。渔业总产值5万元。

生产条件

截至2011年末,五台街道有大型农业机械20台(辆)。

第三产业

2011年,五台街道工业总产值达到1.5亿元,比上年减少3.2%,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1.8%。

交通运输

国内贸易

截至2011年末,五台街道商业网点363个,职工700人。2011年,五台街道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1.2亿元,比上年增长12%;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1万元。

邮电通信

截至2011年末,五台街道电信企业服务网点1个;电话交换机总容量2000门,固定电话用户1560户,电话用户普及率达到50%,移动电话用户2000户,移动电话普及率为60%,互联网端口总数0.1万个,其中已占用端口总数300个,宽带接人用户300户,全年电信业务收入36万元。

金融业

截至2011年末,五台街道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1.7亿元,比上年增长21.8%;人均储蓄1.3万元;各项贷款余额0.9亿元,比上年增长28.6%。五台街道地形图五台街道地形图

交通

运输

五台街道交通便利,已形成由公路、铁路2种交通方式构成的交通运输网络。西康铁路纵贯南北,在青岔设有车站。西康高速、环山公路、西弥公路、盘山风景公里纵横全境,境内有省级公路两条,区乡级公路2条。

社会事业

2011年,五台街道客运总量14.6万人次,货运总量1万吨。有县乡(镇)级公路2条,总长18千米。

教育事业

文化事业

截至2011年末,五台街道有幼儿园1所,在园幼儿120人;小学2所,在校生643人,专任教师57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434人,专任教师48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2011年,五台街道教育经费达0.087亿元,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0.087亿元。

体育事业

截至2011年末,五台街道有文化艺术团体2个,文化站1个,公共图书室17个,藏书27200余册;文化行业从业人员50人,主要文化艺术团体有五台街道书画学会、留村老年舞蹈队。2000年8月开通有线电视。截至2011年末,五台街道有线电视用户80户。

卫生事业

截至2011年末,五台街道65%的村安装了健身器材,健身广场2个,面积5650平方米,健身器材50余套,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1%。

社会保障

截至2011年末,五台街道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2个,其中卫生院1个;病床6张,其中公立卫生机构床位6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0.5张,固定资产总值145万元。专业卫生人员16人,其中执业医师1人,执业助理医师4人,注册护士3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人、执业(助理)医师0.5人、注册护士0.3人。2011年,五台街道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6500人次,出院病人3430人次。2011年,五台街道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0.8/10万,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10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1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11894人,参合率95.1%。

历史文化

2011年,五台街道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69户,499人,支出55.1万元,比上年增长3%,月人均92元,比上年增长25%;农村五保集中供养4人,支出1.7万元,农村五保分散供养32人,支出13万元,比上年增长20%;农村医疗救助30人次,支出12万元,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531人次,支出14.7万元,比上年增长60%;农村临时救济80人次,支出1.2万元。自然灾害受灾人口135人,紧急转移安置100人,倒塌房屋20间,直接经济损失8万元,救灾支出20万元。

风景名胜

长安圣寿寺塔

长安圣寿寺塔为七级正方形阁楼式砖塔,高29.5米,底座周长7.5米,塔身的一、三、五、七层南北两面和二、四、六层东西两面辟有券门,层与层之间砖叠突出为檐,并用砖雕砌成两排菱角牙子。二层以上的壁面为枋木制结构,每面又分为三间,用砖砌出倚柱、阑额及斗拱。塔的一、三、五、七层的南北两面及二、四、六层的东西两面各开拱券形门洞。塔壁面有柱、枋、斗拱等仿木结构。每层叠涩砌砖出檐,檐下饰有两层菱角牙子。塔顶有7个圆环形铁质相轮。最上面为八角形。塔尖也用平砖攒成,上面放置七圈铁质相轮,上面又覆有八角攒尖式铁刹,与铜川重兴寺塔和澄城精进寺塔塔刹相似,应为宋代遗物。整个寺塔全用砖砌,构形精巧,风格古朴。塔北侧有民国净土宗法师印光的影堂石塔,“印光大师影堂”六字由于右任题写。

2006年5月25日,长安圣寿寺塔被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