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祺祥”年号是在咸丰十一年七月二十六日确定的,但到当年十月五日即被废除,仅仅存在69天,“祺祥钱”可说是我国使用时间最短的钱币。
“同治钱”缘何取代“祺祥钱”
“同治”是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的年号。其实,他在即位之初是以“祺祥”为年号的,并以此铸过“祺祥钱”,但未流通就被“同治钱”取而代之了,其原因何在呢?
原来,咸丰十一年岁次辛酉七月间,咸丰帝病死在热河的避暑山庄。其6岁的儿子载淳继承帝位。新皇帝采用什么年号成了急待解决的问题。经过肃顺等顾命八大臣商榷后,确定采用“祺祥”二字。
9月30日,慈禧发动“辛酉政变”后,由恭亲王亲自提出改用“同治”年号,并征询内阁的意见,内阁大臣一致认为这个年号拟得好,妙处就在于它可以有不同的解释。在太后看来,是两宫同治;在民间看来,是上下一心、同臻郅治。当恭亲王将拟定的新年号奏知慈禧太后时,果然为慈禧所欣赏。因为在慈禧心目中,两宫同治,即表示两宫并尊,无嫡庶之分。
这样,“同治通宝”于同治元年(1862年)正式开始铸行。但因铸钱亏损等因,铸造很不正常,常见的仅有“宝泉”(户部)、“宝源”(工部)、“宝苏”、“宝浙”、“宝昌”、“宝川”、“宝桂”和“宝东”等局,其余很少发现或仅见部颁样钱。“同治通宝”面文汉文宋体、楷书互见,各局所铸,大小、轻重参差不齐,一般径为22毫米左右,重约3克,铜质较差,铸工不精。
此外,同治年间还铸有当十以下大钱,名曰“同治重宝”。虽然有户部颁发各局“同治重宝”当十样钱,但开铸的为数不多。
据有关资料介绍,目前存世有两种“同治重宝”部颁样钱,背文满文局名,一种较大,制作精美;另一种较小,较薄,制作粗糙,均系“宝泉局”为户部颁发而铸的样钱。
应该指出的是,由于同治年间主要流通面值一文的小平钱 , 从而结束了咸丰时期大钱充斥市场 , 大小钱并行的混乱币制。
《收藏拍卖导报》 2004年10月28日
正在京的泉、源工局铸过棋祥钱,泉币界在这一点上已有共识。清代的《大钱图录》载有此工局的祺祥当十钱各一品。近年新出的《简明钱币辞典》收有苏、云两局各一枚棋祥通宝小平钱,笔者认为这二品是伪钱。 清代铸钱,在钱制上有严格管理,必须由中央颁发钱样。观《简明钱币辞典》所载,宝苏棋祥通宝钱文极方正,同源、泉工局的棋祥钱的字文娟秀相冲突,且外郭也太宽,钱也太大了,估计是钱商据宝苏钱有常平式钻空子伪作。所载宝云钱字文拙劣,也明显不同于京局钱,伪品无疑。 还有的书刊登载宝巩局祺祥当十钱(见《近代史资料》总第36期)和小平钱(《戴葆庭集拓中外钱币珍品》),此二钱文字倒是同京局钱相谐,但细辨当时史况,还是能露出作伪马脚。 咸丰帝死于1861年7月(此文全用农历),到9月30日慈禧在京逮捕八大臣,再到10月5日明令废止祺祥年号,短短两个多月里,清廷内外混乱不堪。仅据《清史稿·穆宗本纪一》简略地记载,这两个月里清军至少在湖北、江西、广西、浙江、安徽和运河一带的18个城市和地点同太平军、捻军鏖战,其中安庆战役尤烈,曾国荃带领的是曾国藩的全部军队。由北京通往华南的要道河南一带也有战事。我们可以设想:即使当时江苏、云南的钱局还在开铸,中央派去送样钱的使者不能不绕道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