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行动的结构

社会行动的结构

书名 社会行动的结构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装帧 简装本
ISBN 7806575677
目录导航

内容简介

在当下科学发展的过程中,它使我们暂时停步,重新考虑那些对于在科学研究和其他领域中有助于我们的原则所做出的根本决策,也就是说,“知道你在做什么是件好事”;再就是,在我们沉浸于日常工作的情形中,可能有些资源和潜能是往往被我们所忽视了的。从汲取库存中得到的清晰明澈,为更大范围内进一步的理论发展开启了可能性,它给人的激励是不会穷尽的。这对于我个人来说是如此,我们也可以合情合理地认定,对于其他人而言,也必定是如此。 《社会行动的结构》分析了一个殊途同归的理论发展过程,这一过程构成了对于社会现象的科学分析中的一场重大革命。这一研究中所讨论的三个主要人物绝不是孤立的,他们都为这个发展的“社会学”方面做出了贡献。我们的视野中又多了十年,但这并没有降低他们在这个运动的高峰上所处的相对位置。在达到一定高度的范围内,不止有三个高峰,然而这三个高峰比之别人要高上许多。[1]

本书目录

序言

第二版序言

平装本序言

第一部分 实证主义的行动理论

第一章 绪论

问题

理解和经验事实

剩余性范畴

理论、方法论和哲学

概念的类型

附注:关于“事实”的概念

第二章 行动理论

行动体系的单位

功利主义体系

实证主义的行动理论

经验主义

行动理论中的个人主义

附注A:关于“规范”性概念

附注B:行动理论中诸体类型的图式提要

附录C:与行动理论有关的非主观范畴的内容

附录D:心理学与生物学的关系

第三章 个人主义的实证主义行动理论历史发展中的若干阶段

霍布斯与秩序问题

洛克与古典经济学

马尔萨斯与功利主义的不稳定性

马克思与阶级对抗

达尔文主义

导致激进实证主义的其他途径

效用

进化

第二部分 源于实证主义传统的唯意志论行动理论的出现

第四章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需求和行动及经济学的范围问题

第五章 威尔弗莱多·帕雷托(一):方法论与主要分析框架

第六章 威尔弗莱多·帕雷托(二):结构分析的展开与验证

第七章 威尔弗莱多·帕雷托(三):经验概括与结论

第八章 埃米尔·涂尔干(一):早期的经验研究

第九章 埃米尔·涂尔干(二):社会学实证主义的方法论

第十章 埃米尔·涂尔干(三):社会控制理论的发展

第十一章 埃米尔·涂尔干(四):最后阶段:宗教与认识论

第十二章 第二部分的总结:实证主义行动理论的崩溃

第三部分 从唯心主义传统中产生的唯意志论行动理论

第十三章 唯心主义传统

第十四章 马克斯·韦伯(一):宗教和现代资本主义

第十五章 马克斯·韦伯(二):宗教和现代资本主义(续)

第十六章 马克斯·韦伯(三):方法论

第十七章 马克斯·韦伯(四):系统理论

第四部分 结论

第十八章 经过经验验证的结论

第十九章 方法论试探

索引

编后记

作者简介

人物简介

塔尔科特·帕森斯(Talcott Parsons,1902年-1979年)美国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

1927年受聘于哈佛大学,担任经济系讲师。1931年他转入哈佛大学新建的社会学系,期间几次晋升,1936年任助教,1939年副教授,1942年教授,紧接着任哈佛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帕森斯在近半个世纪中几乎在哈佛度过,直到1979年退休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剑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任客座教授,1979年5月病逝于联邦德国慕尼黑。

个人成就

1942年任美国东部社会学学会主席。1949年任美国社会学会的主席,帕森斯是美国社会学功能主义理论大师。主要代表作《社会行动的结构》(1937年)、《社会系统》(1951)。他早期的主要理论倾向是建构关于社会价值如何引导个人行动的志愿行动论,后期逐渐关注个人、社会与文化三个系统的整合问题,转向更为宏观的社会系统论。

思想来源

二战结束后,人们渴望建立没有战争、没有社会冲突的理想世界,这与帕森斯在其理论中试图得出的解释本世纪上半叶社会行动中的非理性,建立新的道德伦理的结果和愿望相吻合,但从50年代末期开始,这些美好愿望在人们心目中逐步消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西方国家内部一度出现的社会稳定和进步局面已经过去,人们从主观理想中又回到现实中来。随着时间的流逝,削弱了在战争中所产生的那种鼓舞人心的各阶级阶层的暂时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心理因素,先前制度中不能克服的缺陷又开始暴露。

其次,在政治和社会结构上,50年代,西方社会重新受到阶级冲突种族冲突的困扰。如在美国,民权运动把西部各州搅得一团糟,人们对福利国家的注意力又转移到富裕社会中的不平等现象上来。第三世界的崛起曾给进步知识分子带来希望,但其自身痼疾及内部日益孳长的不稳定因素使他们对社会发展道路提出新的思考。

再次,存在主义哲学思潮把年轻一代推向反对现存制度的种种运动,学潮工运此起彼伏,而战后社会强制一律的高度整合却对此不能容忍。

所有这些思想、情感、政治、社会形势的变化在50年代末期促进了悲观主义、批判主义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使人们对帕森斯美妙的设想产生怀疑,这些事实证明了其理论的外在效度不高,成为动摇其理论的直接证据。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