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东连上党,西临黄河,南通汴(开封)洛(洛阳),北阻太原,自古以来就是襟带河汾(黄河、汾河)、翼蔽关洛(潼关和洛阳)的军事要地。最早看到这里是战略要地的是战国时候的商鞅,他曾对秦孝公这样谋划:“秦国和魏国互相盯着对方,都好像是自己的一块心病;不是秦国吞并魏国,就是魏国吞并秦国。魏国现在占据着临汾,独占了崤山以东的有利形势,我们应设法使魏国让出这块地方。这样,秦国就可以向东发展,制服各个诸侯国。”这一战略思想,被后人一直继承、多次运用。晋朝发生内乱时,刘渊乘乱占据了临汾,自称是尧的后代,晋朝派刘琨去讨伐刘渊,结果大败而回。从此,刘渊父子气焰嚣张,以临汾为基地四处抢掠,扰乱了整个中原。整个晋代及十六国时期,临汾一直兵连祸结,为争夺临汾付出极大代价,到了南北朝时期,这里的战事就更为激烈。公元 576年北齐军包围临汾,北周派兵去攻取,北齐军实行坚壁清野战术,不和北周军交战,退守高梁桥。结果未能阻止北周军的攻势,被迫撤离临汾外围。几年后,北齐又占了临汾,有个名叫卢叔虎的人进言说:“现在北周军占据着蒲州(永济),蒲州与平阳(临汾)相对。我们应当很好地加强平阳的防御,挖深沟、筑高垒、积粮屯兵。如果北周军不出战,我们可以慢慢夺取它在河东的地盘;如果他出兵,没有十万人以上的兵力,那是没有力量和我们对抗的。”北齐后来果然加强了临汾的防御,但防御不牢,临汾还是被北周夺回去了。一旦失去临汾,北齐也就日益衰落下去了。以后各朝,都对临汾十分重视:李渊父子起兵大原,是先攻克临汾然后才进军关中的;朱温与李克用争夺关中,也以先夺取临汾为优势;女真(金)和蒙古(元)进入内地,要过潼关也都把临汾作为首先夺取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