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龙寺罗龙寺坐落在万里长江的北岸,上殿、中殿和后殿共占地5亩。罗龙寺山门由四大天王和四龙王镇守,给人以雄伟高大,气吞三河之势;前殿堂为道教堂,有三清雕像。正殿是三座大佛,分别是如来佛、弥勒佛、观音菩萨,两边是十八罗汉;后殿有一龙洞,通龙龙沱,有一匹白龙马和西海龙王三太子雕像。在各殿中还有许多小的拜台和雕梁画栋,寺内有石碑记录着历史的脚迹,“广福寺”白云长老寄迹处七个大字;
罗龙寺坐北朝南,复合四合院布局,有山门,前殿,正殿后殿和厢房组成.总占地面积2030平方米.
山门:砖木结构,单檐硬山顶,通高约3.5米,四柱三间,宽约6米. 石柱子有3米多高.
前殿:木结构,单檐硬山顶,抬梁穿逗式梁架四柱,面阔五间25.4米.进深一间7米,通高6米,素面台基高0.5米,垂带式踏道三级.
正殿:屋顶略有改变,木结构重檐歇山式顶,抬梁式梁架,檐下施斗拱6朵,八架檐屋前后乳伏蔹牵用四柱,面阔三间21.5米,进深三间13.8米,通高8米,素面台基0.7米,踏道系重修.正殿起翘处施斗拱.
后殿:木结构单檐悬山顶,穿逗式梁架,三穿五栓,面阔五间25.4米进深一间7米,通高6米,素面台基高0.2米. 厢房:面阔三间11米,进深一间5.8米.
据南溪县志记载摘原文。“罗龙寺在罗龙场侧建置无考证,原名广福寺,明成化二年重修场以此得名,清乾隆、光绪中乡人集资培修,今设初级小学于此。罗龙场因场有罗龙寺故名,明以前为新兴场,崇祯末火毁,清康熙时修复。”保存现状是现存山门.前殿.正殿.后殿.部分厢房较完整. 罗龙寺是一个三教合一的历史见证。.
罗龙寺在兴盛时,香火兴旺,热闹繁荣。时常有大户人家在寺内举办生日寿宴,定期开展天尊 、观音、孔子生日纪念活动和农历清明、端阳、中秋、冬至、初一、十五等节日庙会活动。在罗龙寺内做生日都是素席,是最高水平的寿宴,在席桌上有鸡、鸭、鱼、肉等,但它们都是黄豆做的,素席是长江上游民间传统养生方法。三教九流及各种帮会组织也在寺内茶馆摆龙门阵;善男信女们则在求神拜佛,点灯测字,还愿祈福。同时又因罗龙寺和罗龙场紧密配合,赶场如同进香,在宁静中有热闹,秩序井然。
罗龙寺位于宜宾市南溪县罗龙镇,坐落在万里长江的北岸。罗龙镇位于南溪县的中西部,东抵南溪镇,南与江南镇、马家乡、翠屏区隔江相望,北与黄沙、刘家镇接壤,西连石鼓乡。全镇古建筑群除罗龙寺古庙外还有凉亭飞瀑、朝阳洞石刻群、五个和尚风景区、内口岩水库、罗龙古汉墓地等。民风民俗方面有地方方言、秧歌、神歌、川戏、车腰灯歌、哈号等流传于今。
罗龙寺的素食筵席是按各种瓜果、豆类、蔬菜分门别类,制作出各种花色品种和不同品味的素菜。为了适合尊贵客人和来宾吃荤菜的习惯,又要体现主人家身分地位和恪守的清规戒律,在厨艺烹调工艺上充分体现“素菜荤做”,“素质荤形”的独特之处。用黄豆磨浆,滤渣制提取豆筋,豆皮等,又用面粉加盐水制提取面筋。豆腐皮,面筋是仿制鸡、鸭、鹅、鱼、肉的主要原料,再配上田园新鲜蔬菜,山林木耳蘑菇,应时香瓜水果,调味香料火候等,经凉,炒、蒸、炸、煮等方式,可烹调出一百多道令人惊叹的仿荤素菜。罗龙寺的大户人家称之为素席,不管是做生日,做法事或节庆活动,每天的菜是不同样的,可称为巧夺天工,得天独厚。一般以一桌九个菜为起点,人们称去吃酒席为吃“九大碗”,也有做得更多的是以“十八碗”为最多。
罗龙寺素席中的一道道素菜,同荤菜惟妙惟肖,难以分辨巧技神工,吃起来却油而不腻,似荤非荤,清爽可口,口齿生香。这类不沾荤腥的菜肴,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含有多种维生素、高蛋白、低脂肪、多纤维素等。罗龙寺的素席,从现在营养保健学角度来看,如三教所倡导的蔬食、素肴是属于健康食品,素席食品可强身体,可增寿,可增智。
白云长老奉师命逆长江水行舟,选择仙踪灵气的地方修建道观,行止龙龙沱正欲掉头向南,却见岸上闪闪发光,遂弃船登岸继续向北走,行至广福寺,广福寺不知毁于何年何月,现已无法考证,只留下千古遗撼,也留下许多佛道儒文化的遗韵轶事。
在闪闪发光的地方,原来是一池水,池中有稀世之宝掩映,仿佛是一面巨大的镜子,向天空反射光是长江龙王爷上天的路。四面八方有村民居住,罗龙池水清澈见底,别有一番情趣。白云长老信步漫游,打探知情者,才知道这里是新兴场,白云长老大喜,信口称赞道,新兴场、广福寺其实就是罗龙池,于是将这广福寺命名为罗龙寺。长江在此绕过一座座巍巍山丘,长江水拐弯向东继续流去。长江两岸各有一个平坝,长江的南岸为李庄坝,是一片草地,长江的北岸为平坝上面有上中下三池水。只见周围几条山梁形态各异,仿佛是几条巨龙张牙舞爪向他奔来。山突然升高,悬崖峭壁,古藤倒悬,怪石林立,古木参天,白云长老被眼前的奇、险、秀、美景观惊呆了。他将西行漫游所见如实禀报师父,紫阳真人欣然同意在长江上游建立罗龙寺,设立道观,封白云长老为道长,
白云长老用自然法则教化村民。老百姓独尊天命,拜龙王爷,虽然有一池清水,遇到大天旱,则颗粒无收。白云长老教化百姓兴水治旱,开渠修堰,从罗龙池东边引大峡沟之水,浇灌西边杉木冲和东风坝之地,留下五里倒流渠的景观。当秋后浅水奔集均灌注于上中下三池,三池浑若一池,眺望弥漫洁如烟海,两岸村民以小船相往来,恍如西湖佳胜,夏初提灌疏流,沿罗龙池可灌溉一万多亩,而三池仍可熟稻,县志记载称为沃土。罗龙寺内有一龙洞,是一股清泉,终年不涸,四周皆为旱地,白云长老带领徒弟将龙洞填平封盖。罗龙寺周边竟一夜之间冒出了两股清泉,当人们发现原来只装几挑水的旱泉,转眼之间变为碧波荡漾,清澈见底,东暧夏凉的凉水井,以为天赐,便把这两口凉水井叫做龙眼。
罗龙寺建在原广福寺的基础上,气势磅礴,雄伟壮观。道观落成,紫气东来,吉日开观,道教便在这山野之地传播。白云长老在罗龙寺附近采集中草药给村民治病,药到病除,分文不取,罗龙寺名声远扬。每年元月初一至七月十五,前来烧香叩拜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村民把美好的愿望寄托于名为寺庙,实为道观,同时也是尊儒的罗龙寺呵护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