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姓源出于姬姓,也是中国古老的汉族姓氏。隋姓本为“随”,隋文帝杨坚第二次统一全中国,结束了长达286年的大分裂时代,并建立大隋王朝,定都大兴城。国号初为随,文帝因忌“随”有走之意,改随字去走之为隋(“隋”字是隋文帝独创的字,古无“隋”字,隋字是繁体“随”字去了走之而形成今天的“隋”字)。周王朝时有同姓贵族封于随(今湖北随州),建立随国,侯爵;为周八百诸侯国之一。周代末期,随国成为楚国的附庸国,原随国王族子孙就以国名为姓,即随氏。另一支为陶唐氏之后杜伯的后裔士会,因在晋为大臣,封邑为随,称随会,子孙姓随。所有的随姓族人都姓随至隋初,因隋王朝国号“隋”改为隋姓,并延用至今。
隋姓在中国姓氏文化中有一个特出,就是随姓族人和隋朝皇族没有任何血源关联,也没有任何史书、谱牒记载隋朝皇族的后裔有改以国号隋为姓氏的,但随姓却因隋朝国号“随”字易为隋而改“随”为“隋”,这在中国姓氏文化史上也算是一个特例。
隋,裂肉也。即残余的祭品。隋人与古代祭祀的活动有密切的关系,隋人是善于从事祭祀活动的氏族,以此.为氏族的族徽和氏族名。隋人居住的地方称隋,建立的城堡称隋邑,发展成隋国,最终出现隋姓。
隋姓来源有四:
源自古人名。传说上古女娲时期有乐师随,子孙以其名为姓。
出自姬姓,周朝时有王族封于随,建立随国(都城在今湖北随州)。春秋时被楚国所灭,成为楚附庸国,其后裔以国名为姓,称为随氏。下传至隋代,改隋为随。自此随、隋分为二姓。
出自祁姓。据《古今姓氏书辨证》、《元和姓纂》及《隋书》等所载,晋上卿士会(人名,姓祁,名会,字季,以士为氏),食采于随(故城在今山西介休),谓之随会,子孙以其封地为氏,称随氏。后改为隋氏。
出自他族。据《通雅》所载,明宣德中,王骥征麓川(故治今云南腾冲),土司乞姓,王骥赐以怕、刀、剁为三酋之姓,后改剁为隋姓;今满、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随会。即士会,字季,春秋时晋国上卿。
其先为帝尧裔孙刘累,刘累之裔在周为唐杜氏。周宣王时,大夫杜伯无罪见杀,其子隰叔亡晋。隰叔有曾孙名士会,因食邑在随、范(今河南范县东南20里),故又称随会、范会、随季。晋襄公死,他奉命使秦,迎立公子雍,旋又为晋所拒,羁留秦国。后归晋,仍将上军。邲(今河南荥阳北)战役中,因预有戒备,得以不败。景公七年(前五九三年),因屡攻赤狄,论功升中军元帅,兼任太傅,执掌国政。其后有隋姓,隋代时大都随惯例改为隋姓,为后世隋姓人之主体,故后世隋姓大多尊随会为隋姓始祖。
如今,隋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山东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隋姓人口的73%。
隋姓是由随姓分化而来的姓氏,姓氏原作“随”,后改为隋。相传早在女娲开天辟地时,就有一个名为随的人,他的后代就以随为姓。至周代,王族中有一支被分封于随(今湖北随州),建随国,侯爵,为周诸侯国之一。周未,并于楚,原随国贵族有人以随为姓。另外,春时战国时,原陶唐氏之后杜伯的玄孙士会在晋国担任士大夫职务,以随为食邑,史称随会。他受封的地方在今山西介休东,子孙留居于此,也姓随。至隋朝初年,上述三支随姓人大都随例改为隋姓,并进一步发展成为当今隋姓主体。
除从随姓分化而来外,隋姓还有自己的血统本源。早在汉代时,就有一位名为隋昱的人名载史籍,于东汉初年官至五原太守,其姓氏的来源显然另有所出。另外在明代,将军王骥远征麓川(治所在今云南腾冲一带),后又在当地任职。原土著居民请求他赐给像汉人一样的姓氏,他便以怕、刀、剁三姓相于。后来,以怕为姓的人因姓氏读音不雅,改为与怕字字形相近的隋姓,从而成为隋姓中的一员。至于在当代,除汉族以外,满、蒙等民族也都有人以隋为姓。
隋姓得姓以后,在发展中还在清河(今属河北)一带形成望族,以致仍被人当作隋姓的代表郡望。同样,在分布上,隋姓人口也以清河及其附近的山东省最为集中,几乎占全国隋姓总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另外自古至今的隋姓名人中,如宋高密令隋宝、元代人隋业昌、明巢县丞隋(上斌下贝)、主簿隋翥等人,籍贯也大多集中在这一地区。
清河郡——汉代置郡。治所在清阳(故城在今河北清河东南)。辖境相当今河北清河、枣强、南宫各一部分,山东临清、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各一部分地。
清河堂
致和堂
1.隋姓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姓氏。
2.隋姓历史名人鲜少。
3.当今隋姓名人以体育界为多。如铅球运动员隋新梅,辽宁足球队员、大连人隋明云、隋波以及八一足球队员隋东亮等。
4.隋姓人群总的血型分布是:O型占30.9%,A型占28.1%,B型占31.2%,AB型占9.8%。
5.目前山东荣城县县志办收藏隋姓族谱1部。
历史上隋姓主要的人物有:东汉五原太奇隋昱;元朝沂郯上副万户隋世昌,高密令隋宝;明朝广东按察使隋赞,官县主簿隋翥。
隋昱,绥远五原(今内蒙包头市西北)人,于王莽末起兵,为卢芳将,后归汉光武刘秀,拜五原太守,封镌胡侯。此为最早见诸史册之隋姓人。
隋宝,登州栖霞(今属山东)人,元代将领。金末隶军伍,仕至管军都总领。蒙古窝阔台汗下山东,他降元,授莱阳令,历莱阳节度判官,终高密令。
隋世昌,莱阳人,隋宝之子,元代将领。涉猎书史,善骑射,使浑铁枪,重四十余斤。蒙哥汗三年,选充队长。守海州,攻宋涟水,有功。世祖至元初,授莱阳县诸军奥鲁长官。从破樊城、沙洋,东进围扬州,前后数百丈,体皆金疮。官至沂郯上副万户。卒年六十一,谥忠勇。
山东即墨人,明初官吏。洪武初受英山县主簿,平陈友谅余党反抗。历知县、袁州通判,累官至广东按察使。
隋赟,山东栖霞人,明代官吏。正统年间官县主簿。教民种桑植枣,除去虎害。
隋良辅,山东益都人,明代孝子。以岁贡为教谕,致仕家居。父丧未葬,农民军突至,良辅守柩不避,农民军怜其孝且老,赠以物而去。卒年九十余。 隋所居:山东诸城人,明万历三十五年进士及第,中第三甲一百零一名。
隋振业,山东寿光人,清康熙九年进士及第,中第三甲一百六十五名。
隋铨,山东寿光人,清康熙三十三年进士及第,中第三甲九十三名。
隋人鹏,山东莱阳人,清雍正五年进士及第,中第三甲一百二十七名。
隋维烈,山东寿光人,清嘉庆元年进士及第,中第三甲三十七名。
隋藏珠,山东乐安人,清道光十五年进士及第,中第三甲四十四名。
隋聿修,山东乐安人,清同治七年进士及第,中第二甲四十八名。
隋克荣,山东莱阳人,一九三八年参加八路军,次年入党。历任山东纵队第五旅参谋、胶东军区五师营长、华野九纵二十七师副团长,二十七军团长等职,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建国后,曾任三十军副师长等职,一九六九年任晋东南军分区司令员。
隋树森,字育楠,原籍山东招远(辛庄镇东良村),1906年出生于北京。1928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1932年毕业,先后在山东省立惠民中学、莱阳乡村师范学校、济南女子师范学校任国文教师。抗战爆发后抵达四川重庆,担任教育部辖下国立编译馆的编审工作。隋树森通晓日文,在这个时期先后翻译了多种日本学者的汉学名著,其中包括青木正儿(1887~1964)的《中国文学概说》(上海:开明书店,1938年)和《元人杂剧序说》(上海:开明书店,1941年)、盐谷温(1878~1962)的《元曲概说》(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按:此书早在1941年春已译毕)。众所周知,日本学者对中国古典戏剧和小说的研究,多所创获,而盐谷温和青木正儿正是这方面的杰出学者。隋树森翻译他们的戏曲论著之余,亦逐渐对元曲产生兴趣。
隋福军,男,汉族,1955年10月出生,在职本科学历,高级政工师,1974年9月参加工作,1974年12月17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26日参军,历任空军导弹部队战士、副班长、班长,营部书记,团政治处干事,连队政治指导员,防空混成旅政治部干事,地空导弹营政治教导员,陆军医院政治协理员,师政治部干事、代理组织科长,济南军区后勤第十分部烟台干休所副所长(副团职)等职。1997年转业后任烟台市经贸委机关党支部专职副书记。2001年6月任烟台市经贸委工会主任。社会兼职,烟台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公文写作研究会会员。1978年始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科技日报》、《北京科技日报》、《组织人事报》、《空军报》、《前卫报》、《内蒙古日报》、《中国老年报》、《山东经济日报》、《华东信息报》、《烟台日报》、《烟台晚报》和《山东文学》、《胶东文学》、《机关党建》、《秘书工作》、《当代秘书》、《现代文秘》、《秘书之友》、《现代企业》、《应用写作》、《办公室业务》、《秘书理论与实践》、《中国工会财会》、《烟台社会科学》等全国二十余家报刊杂志发表新闻、小说、诗歌、散文、通讯、报告文学、纪实文学、调查报告、写作研究论文和摄影作品500余篇。1987年编写了《前车之鉴与正气之歌》一书,1991年编著出版了《党支部工作必备》一书。2003年8月出版了《写作技巧与实践》一书。其业绩被收录《中国二十一世纪人才库》、《中国专家人名辞典》、《全国优秀复转军人传略》和《中华名人大典》一书,2002年12月获得中国当代秘书贡献奖。2005年10月经第五届全国秘书科学论坛组委会推荐,中国秘书科学联盟研究决定,授予“中国当代秘书学家”。
1932年11月生于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因家境困难,小学未毕业,就辍学在家帮父亲做农活。1949年6月农村建立青年团组织,被第一批吸收为团员。参加了土地改革,1950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5月被推荐到区供销合作社工作,同年1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任旅大警备区连队通信员、文书、团司令部保密员。1955年3月任边防团营部书记、团政治处秘书、党务、组织干事。其间经历了两次向文化进军,达到了初中文化水平。1964年4月任第二炮兵工程建筑团政治处组织股长、副主任、主任。1971年6月任第二炮兵某基地政治部组织处长、副主任、基地政委,先后在西北高原工作了十九年。
1985年8月任第二炮兵政治部主任、副政委、政委。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90年4月晋升中将,1996年1月晋升上将。先后两次进国防大学国防研究系,两次进中央党校省部级进修班学习。1997年12月达到最高服役年龄被免职。1998年3月被选为九届全国人大常委委员、法律委员会委员。曾是七届人大代表、十四届中纪委委员代表。
上将,男,汉族,1942年9月生,山东招远人。大专文化。上将军衔。1962年8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解放军工程兵排长,团政治处干事、股长,营教导员,工区副政治委员。1976年入解放军军政大学学习。1978年任工程兵舟桥团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1982年任工程兵师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1983年任第二炮兵基地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1986年入国防大学学习。1988年8月任第二炮兵基地政治委员。1990年6月任第二炮兵政治部副主任。1994年12月任第二炮兵政治部主任,第二炮兵党委常委。1997年11月任第二炮兵政治委员。2003年12月任武警政委、武警中将。 中共第十五届、十六届中央委员。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96年7月晋升为中将军衔。2003年12月徐永清退役,二炮政委隋明太接任,2004年,隋明太晋升为武警上将。[1]
男,1941年8月生,山东寿光人。中共党员。1959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炮兵预备学校毕业1985年8月任陆军第31集团军政治部主任。1990年6月任南京军区政治部副主任。1994年6月任福建省军区政委。1996年4月—2004年12月任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副政委。第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1988年8月被授予大校军衔,1992年7月晋升为少将军衔,1996年4月改为武警少将警衔。1997年7月晋升为武警中将警衔。[2]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副政委,武警中将。
隋氏是当今中国不是很常见的姓氏。关于隋氏的来源,古今已有记载。据传,女娲时有一名乐师名随,他并是笙乐器的发明家。其后代以随为姓。并以此名为随的人为始祖。隋氏在当今姓氏中排行第178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05%。
根据记载隋氏渊源可以总结为:
一、出自祁姓,为帝尧陶唐氏后裔。得姓始祖为随会。即士会,字季,春秋时晋国上卿。其先为帝尧裔孙刘累,刘累之裔在周为唐杜氏。周宣王时,大夫杜伯无罪被杀,其子隰叔逃亡于晋。隰叔有曾孙名士会,因食邑在随、范(今河南范县东南20里),故又称随会、范会、随季。晋襄公死,他奉命使秦,迎立公子雍,旋又为晋所拒,羁留秦国。后归晋,仍将上军。邲(今河南荥阳北)战役中,因预有戒备,得以不败。景公七年(前五九三年),因屡攻赤狄,论功升中军元帅,兼任太傅,执掌国政,其后有随姓。北周时期杨坚被封为随国公,后来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并以随为国号,因其忌讳“随”的含义,而去其走之改为“隋”字,自此后“随”姓皆以“隋”为姓。随会后人此时大多也将随改为隋,为后世隋姓人之主体,故后世隋氏大多尊随会为隋姓始祖。
二、出自他族改姓。据《通雅》所载,明宣德中,王骥征麓川(故治今云南腾冲),土司乞姓,王骥赐以怕、刀、剁为三酋之姓,后改剁为隋姓。据胶东隋氏家谱记载“当今隋姓大多来源于山东。而山东隋姓是宋末自河南固始迁徙而来。有传说当时共有三支:长支留在固始;二、三支迁往山东的兖州和栖霞蛇窝泊”。当然每一个姓氏的起源都不是简简单单的,而我们通常所说的姓氏来源一般是指一个姓氏中占有主导地位或者是人数较多的姓氏形成方式。一般情况下,隋氏后人都会认为随会一系为隋氏的主要来源。根据《郡望百家姓》及《姓氏考略》的记载,隋姓郡望在河北清河。
隋氏一族在历史上一直是鲜有名人,因此很多人可能对这个姓氏比较陌生。时至今日,隋氏主要分布于山东,尤其是山东的胶东、鲁南一带,整个山东隋氏占了全国隋氏人口的一半以上。除此之外,在东三省、河北、河南、江苏、安徽等地均有隋氏族人分布。尽管隋氏在历史上并不是很突出,但是在胶东,隋氏作为一个典型的土著姓氏自宋元以来却一直有着非常优秀的表现。
胶东隋氏,始祖失讳,祖居于河南光州固始,宋时自固始县迁居登州府栖霞县南四十里蛇窝泊。自此,隋氏族人开始在胶东繁衍开来,自四世祖隋宝担任官职开始,数百年来,胶东隋氏一直是人才辈出,世代为官,逐渐在胶东当地形成望族。
根据家谱记载,四世祖隋宝徙居莱阳,金末,授怀远大将军,管军都统领,镇守行村海口。元太宗下山东时,隋宝来归,授莱阳令,历莱州节度判官,终高密令。当然在胶东隋氏族人之中最出名的莫过于胶东隋氏五世祖、四世祖隋宝之子、元朝定海郡侯隋世昌。隋世昌在众多史书中均有传记。清朝嘉庆年间《登州府府志》记载:隋世昌,栖霞人,父宝徙居莱阳。世昌涉猎书史,善骑射,身长八尺,锻浑铁为枪,重四十余斤,角力能左右击刺,宋兵闻枪名不敢近。仕至安远大将军,改沂郯上副万户。世昌前后历数百战,体皆金疮,卒,封定海郡侯,谥忠勇。《元史 隋世昌传》记载:其先登州栖霞人。父宝徙居莱阳…………世昌,其第四子也…………授宣武将军,管军总管。十四年戍扬州。击野人原司空山等七寨,皆下之,晋升安抚使,佩金虎符,镇澉浦(浙江海盐)。十七年拜定远大将军,管军万户。寻以获海贼功,晋阶安远大将军。二十三(一二八六年)年改沂郯上副万户。世昌前后数百战,体皆金疮,竟以是疾,卒年六十一岁,封定海郡侯(定海:浙江舟山),谥忠勇公。子国英嗣。(万户侯府建在莱阳城北关)(元史列传第五十三王淳等)。《元史》中记载甚详,由于篇幅有限,在此就不详细转载了。清朝嘉庆间《莱州府府志》中记载有胶东隋氏后人隋赟。隋赟,即墨人,洪武初授英山主簿,擒陈友谅余孽王玉儿,返京师,太祖召见,赐宴劳之,累擢广东按察使。另外《登州府府志》中记载有隋好信,隋好智二人,但是二人事迹无考。《清史稿》中记载有:随光启:永州(现湖南郴州零陵县境)锦田卫守备隋光启婴城守力竭,死之(康熙二十七年)。隋人鹏本朝(清朝)雍正丙午举人,丁未(一四二七年)进士,翰林院编修侍讲学士,协办山东赈务,充顺天乡试同考官,改国子监司业,四川学政詹事府少詹事,河南按察使。隋淑温与淑源兄弟俱有孝行,淑温少读书家贫兼躬耕,以养父母。父死,兄弟守墓无力结庐,掘地穴居。乡里感其孝行,葺屋居之。母疾淑温归侍医药,母死,兄弟仍守墓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