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姓

曲姓

目录导航

姓氏来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姜姓

出自远古帝王炎帝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在史籍《姓纂》中记载:“大庭氏居曲阜,后有阜氏,曲阜氏。”大庭氏,就是远古炎帝的称号。唐朝学者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引晋朝学者皇甫谧的《帝王世纪》,记曲阜“为大庭氏之故国”。孔疏:“炎帝一曰大庭氏。”炎帝即神农氏,先都陈,后徙曲阜。按史籍《左传·昭公十八年》中的记载:“宋、卫、陈、郑皆火,梓慎登大庭之库以望之。”注:“大庭氏,古国名,在鲁城内。鲁于其处作库。”库指藏物之处,大庭之库应指炎帝时储藏物品的地方,可以理解为其生存、活动之处,地点在曲阜境内,具体处所有待进一步考证。在炎帝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居地名称为姓氏者,称曲阜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曲氏、阜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渊源:源于姒姓

出自夏王桀的大臣曲逆,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夏王朝末期,夏桀属下有一个大臣叫曲逆,封居于曲逆河一带(今河北保定),因以为名号。商汤灭夏桀之后,曲逆的后裔子孙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曲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

出自春秋晋国晋穆侯给其少子成师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据《风俗通义》所载,上古周朝时期,周武王姬发将第三个儿子叔虞封在唐地,其后代迁晋,称晋侯。姬叔虞的第八代孙,就是春秋时期晋国的晋穆侯姬弗生,晋穆侯又封其少子姬成师为曲沃首领(今山西闻喜)。姬成师,是姬叔虞的第九世孙,晋文侯姬仇之弟。在晋昭侯姬仇执政时期,封其叔姬成师于曲沃,是为曲沃桓叔。当时,曲沃之地大于晋之国都,再加上曲沃桓叔德行高尚,颇得曲沃国民拥戴。后来晋国大夫潘父弑杀晋昭侯,迎立曲沃桓叔为君。但由于晋国臣民同仇敌忾,曲沃桓叔败回曲沃,于数年后(公元前732年)郁郁而终。其后,曲沃桓叔之子曲沃庄伯亦曾兴兵攻晋,但也不得结果。传至其孙曲沃武公姬时,族强势大,民心多附,他连杀三位晋国国君(晋哀侯、小晋子侯、晋侯缗),尽并晋国之地,而代晋为诸侯,史称晋武公。晋武公代晋后,仍建都于原晋之国都翼邑(今山西翼城),而留居曲沃之宗族庶支子孙中,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曲沃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曲氏,世代相传至今并尊曲沃桓叔为得姓始祖。

第四个渊源:源于满族

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俄国学者史洛克罗夫(史禄国,S.M.Shirokogoroff)在1924以英文发表的《满族的社会组织》记载:满族寇侯尔氏,亦称寇侯喽氏,满语为Kohor Hala,汉义“弯曲、鞠躬、弯钩”,延伸义“浪子”,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老满洲部族,在瑷珲地区(今黑龙江黑河瑷珲镇)分布有四个小分支,人数不多。满族寇侯尔氏是满族脱谱姓氏之一,史书记载极其匮乏,在清末民初,寇侯尔氏多冠汉姓为曲氏、侯氏等。

迁徙分布

曲姓发源于今山西曲沃一带,在得姓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基本繁衍生息于此。战国时,三国分晋,曲姓有因仕宦关系或其他原因进入今河北、河南之地者,而繁衍于祖居地之曲姓则由于种种原因或北徙今山西临汾一带,或南迁至今山西、河南间地的陕县一带,进而进入陕西。秦时,有御史名曲宫,便是曲沃桓叔之裔孙。两汉之际,曲姓除在今陕西临汾、河南陕县一带繁衍迅速以外,还有一支北迁雁门郡,并在该地逐渐形成大的聚落。魏晋南北朝时期,曲姓在今陕西临汾、河南陕县一带族大势众,人口兴旺、昌盛,为曲姓平阳郡望、雁门郡望、陕郡郡望。隋唐两代,曲姓上述郡望仍在,尤以陕州安邑(今山西省夏县)人曲环为其杰出代表。其客居陇右(今青海东郡)子孙有落籍此地者。唐末,曲承裕由于仕宦的原因进入安南,子孙留居当地。两宋时,特别是赵宋王朝偏安江东后,曲姓徙入南方者渐渐多起来。明初,山西曲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陕西、甘肃、河北、山东、北京等地。此后至清中叶,曲姓逐渐散居于内蒙、湖北、广西、广东、云南等广大省份。清康熙年间以后,山东、河北等地的曲姓因为谋生的原因进入东北三省,子孙遂留居当地。解放后,伴随开发北大荒、军垦、农垦之运动,有更多的曲姓落籍东北。曲姓基本上以山西曲沃为中心繁衍播迁,明朝以前,主要聚居于山西境内和山西与河南交界处,明朝初年的移民才使曲姓先民向中国北方各省扩散。元末农民大起义后建立起来的明王朝,面临的是这样一种状况:一方面农民军给蒙、汉贵族、地主阶级以沉重地打击,蒙古统治集团被推翻,许多汉族地主被杀,由于封建统治者在镇压农民起义中的大肆屠杀,元朝统治集团的内部厮杀以及盘踞在地方上的军阀混战,使得社会经济残破,人口锐减,土地荒芜,山东、河南地区长期受到元朝军阀的摧残,以至道路榛塞,人烟断绝,多为无人之处。朱元璋建立的新王朝,如不设法改变这一状况,显然是不能持久的。所以,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安定社会、组织生产的措施。其中屯田是很重要的措施。屯田计有军屯、民屯、商屯三种形式,以军屯规模最大,组织也最完备。而“移民就宽乡”,实行民屯也是重要措施之一,与当时北方其他省份相比,山西一带既无兵燹之苦,也无灾荒之害,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人口数量高达400多万,比当时河北、河南两省的人口之和还要多,所以成为人口输出的主要基地。据青岛地区周围、特别是崂山一带村庄的家谱记载。大多数村庄家谱均记载,其祖先自云南迁移而来,其中曲姓村庄亦有同样记载,如沙子口街道南姜村曲氏族谱,开篇即记有:“据传,先祖于明朝永乐年间自云南大槐树里头迁移而来……”虽是据传,但再结合周围其他村庄及有关史料记载,应该说,南姜曲姓为明朝移民,这一点基本符合史实。但有一个带普遍性的问题,就是大多数家谱都记载,其先祖来自云南而不是山西。对这个问题,早在文革前《光明日报》就曾发表过一篇题为《要问祖先何处人,山西洪洞大槐树》的文章,引证了大量的权威性资料,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如今,曲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辽宁、黑龙江等省份多此姓,二省之曲姓约占全国汉族曲姓的百分之五十五。曲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六十四位的姓氏,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六。

郡望堂号

平阳郡:三国魏置,治所在今山西省临汾县西南。

雁门郡:战国赵置,此后多以雁门为郡、道、县建制戍守。雁门关之称,始自唐初。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驻军于雁门山,于制高点铁裹门设关城,戍卒防守。

陕 郡:治所陕城(今河南省三门峡市西)。

晋昌郡:晋分敦煌郡置晋昌郡,治所在今安西东南。辖今安西、玉门市一带。其地在隋时均属敦煌郡,唐又析出为瓜州晋昌郡。

安康郡:即金州,古地名,西魏始置。隋改为西城郡,宋曰金州安康郡,治所西城(即今陕西省安康县)。

曲明德:中国著名文学家

曲氏族谱

北王绪一位曲氏宗亲珍藏的《家谱》记载:“北王绪曲氏历代宗亲据传说老祖先系由小云南迁来”。村口的碑刻记述:“据传,公元六零四年唐太宗东征时部下两王子分南北建有两处临墅。后来梁姓由小云南迁此,以位于北王墅周围取名北王墅,后演音为北王绪。”二者可互为佐证。

村中心一所民宅墙边有一棵古槐树,相传树龄已有六百余年,想必是当年移民先祖为怀念“山西洪洞大槐树”而栽植的。距古槐树不远处有一眼水井,相传系彭姓先民开挖,名“彭家井”,把北王绪村分为“彭井子”和“西庄子”两部分。二十余年前用上了自来水,“彭家井”亦被用混凝土封盖。

北王绪及周边村庄共同拥有一座庙宇,称为“峰埠顶庙”,又称“顶子庙”,解放战争期间毁于战乱,庙宇连同诸神塑像荡然无存,现正由蔚阳公司为主出资修复,规模宏伟。“峰埠顶”,以山上有一座古烽火台而得名。

北王绪村中居民,彭、刘、杨、宋、梁姓入驻较早,通称“坐地户”;曲、王二姓迁入较晚,但后来发展成为大姓。现村中三千余居民中曲姓占百分之五十以上,其次以王姓为大。

曲氏族人珍藏的族谱、家谱、宗谱(神纸)及谱书等均在文革中被强制焚毁(据说烧了一天都没烧透)。属于本族姓的祖祠(先祖堂),连同先祖墓碑碑刻等等亦被砸毁。

北王绪曲姓族群有七个支系,即:大一甲、六甲(因族强势大而排居二位)、三甲、五甲(二、四甲无后嗣)和帮一甲、又一甲、串三甲。前六甲血缘相近,后三甲据说是从其他族群后迁入的外来户。

“大一甲”曲氏分六支,即:

长支 按中(宗)、先、龄、田(中、功、义、田)翻辈

二支 按登、大、振、田(明、先、振、田)翻辈

三支 按中、然、兆、田(可、然、兆、田)翻辈

四支 按中、九、德、田(国、开、存、田)翻辈

五支(无后嗣)

六支 按元、道、修、田翻辈

以上六支,“田”字辈之后“九田归以”,翻辈是:以、绍、家、传、恒、延、汝、业、广、绪、乃、贤、典、璋、焕、举、福、运、增、全、其、志、裕、笃、必、锡、康、年

“六甲”曲氏分三支,即:

长支 按志、林、仁、广、清、明、乐、宪、章翻辈

二支 按继、祥(尚)、仁、恒(义)、荣(正)、明、乐、宪、章翻辈

三支 按志、林、汝、广、清、明、乐、宪、章翻辈

7。[二甲](无后嗣)

8。[三甲] 按春、瑞、克、守、炳(顺)、厚(和)、大、有、天、开、文、润、富、贵、 永、久翻辈

9。[四甲](无后嗣)

10。[五甲] 按生、玺、作、庆、益、洪、建、俊翻辈

11。[帮一甲] 只知有翻“官”字者叫曲官永,余不祥

12。[又一甲] 按祖、成(守)、登(开)、志、田、寿、禄、永、全翻辈

13。[串三甲] 有名曲新镒者,据说原系三甲,后分支为(?)、(?)、新、年翻辈

14。以上各甲,同辈者为:

[大一甲] 田

[六甲] 祥(尚、林)

[三甲] 有

[五甲] 益

[又一甲] 田

[帮一甲]、[串三甲]( 不详)

15。[大一甲]曲氏长支,“中(宗)”字辈之上的排辈是:学、天、良、口(二字名)、祖、云二支,“登”字辈之前是“成”字,其余与长支一样。

 姓氏名人

古代名人

曲宫---秦末大臣。(是否姓曲,待考,因其后近千年的史书上不见曲姓之人物.),历任御史,曾受二世之命,诏令蒙毅自杀,毅百般辩解,其知二世本意,遂杀毅。

曲 环:唐代安邑人,官至司空,封晋昌郡王。善兵法,善骑射。天宝年间(742-756年)授果毅别将。安禄山反,守邓州,平河北,败吐蕃,威名大震。后任陈许节度使,宽赋税,简条教,不三年乃五谷丰登。

曲崇裕,又作鞠崇裕,唐武则天时代人,具体生卒年不详,高昌国末帝鞠智盛的侄子,初授左豹太将军,垂拱二年(公元688年)被武则天命为中军总管,统兵十万大败越王李贞,立下大功后,被武则天封为“左武卫大将军”,赐爵为“交河郡王”,风光一时。

曲承裕---唐末人,哀帝天?年间,乘乱据有安南,领静海军节度使。

曲珍----陇干(今属甘肃)人,宋代将领。善骑射,为绥德城监押,屡挫西夏人,迁内殿崇班◇又从征交趾,因功升为鹿阝延路副总管。哲宗元初,为环庆路副总管,击破西夏兵,解泾原之围,升为忠州防御使。生平不知书,而忠朴好义,善抚士卒。

曲 端:南宋人,文韬武略集于一身,惩罚了贪官污吏、奸诈小人,老百姓心里高兴,安居乐业。官宣州观察使,好读书,善作文章,长于兵略。后来被奸臣陷害,死在大牢里,人们都感到万分痛惜。

曲枢一作曲出。有的曲姓家谱把元朝宰相曲枢也列为曲姓先祖,这是很不严肃的。经查证曲枢是西域哈喇鲁族人,祖辈生活在西土碎叶城(今哈萨克斯坦境内)一带,公元1211年成吉思汗西征,哈喇鲁酋长率部投降蒙古。曲枢之父名叫质里花台,儿子叫帖木儿,曲枢是他的汉语专用名称,实际上他根本就不姓曲。

曲 廉:山东篷莱人,明代官吏,明敕封大理寺评事。任莆田知县时,治理水患,兴修水利,亲率百姓复垦荒地,种植桑枣。又立社学等善举,使外流之民回归。任满后,百姓上书挽留,并立石颂其德行。

曲锐:山东莱阳县人,明代官吏。成化辛丑十七年进士。累迁为佥都御史,巡抚宁夏。曾因不同流合污,而被奸臣刘瑾罢职。其有治能,狱无滞囚,民人德之。恩荣坊,乃为其立。

曲敬:山东莱阳人,明朝敕封大理寺评事。昼绣坊,乃为其立。

近现代名人

曲同丰:山东福山人,北洋军阀皖系重要人物。参加过甲午中日海战,后又留日学习军事。归国后,曾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参战军第一师师长等职。直皖战争爆发后,任皖军第二路总司令。战败后被关押。一九二四年晋升陆军上将。

曲焕章:云南白药的创始人,生于1880年,云南江川人,民国时期中医外伤科著名医家,1902年研制出伤科圣药百宝丹(即云南白药),开创曲氏百年中医药世家(曲氏医药)

曲波:山东黄县人,当代小说家。从一九五五年开始从事业余文学创作,一九五七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林海雪原》◇又有长篇《山呼海啸》、《桥隆飙》、《戎萼碑》等。

曲云:(1928.11.8-~),女演员。山东牟平人。1946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曾任胶东文协文工团话剧演员。1956年任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

曲度:祖籍黑龙江安达(1954.3.29--),法籍华人,当代外科学家。

曲振涛:当代教育家,哈尔滨商业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法经济学专家。

曲云霞:1972年12月8日出生于辽宁省大连市,1992年以3分57秒08的成绩获得银牌,成为中国第一位获奥运会中跑项目奖牌的运动员。

曲非:山东德州人(1977年11月--)--牛人传媒的创世人,山东、河南明星代言营销的开山鼻祖

曲栅栅:演员 ,1999年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中国舞系;2005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本科。

曲丹:籍贯:大连,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文工团独唱演员五朵军花之一,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师从于金铁霖教授(宋祖英的老师).吴碧霞老师

曲秀锦:山东视网联总经理,著作《电视传媒革命》(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曲秀锦最早是山东电视台记者,后来创办卫视午夜栏目,再后来做网站。

曲炜:人格学者,著有《人格之谜》,该书是跨学科研究人格问题的重要专著之一,被学界广泛引用

曲竟济,河南省巩县人。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2007年5月13日逝世。[1]

曲振侔(1930-——),山东省牟平县人。1981年任南海舰队副司令员。1988年9月被授予海军中将军衔。

曲继宁,1929年8月24日出生,山东龙口人。1988年9月,曲继宁被授予少将军衔。1990年7月,晋升为中将军衔。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荣获三级解放勋章。

曲寿堂(1929-——),又名曲秀堂,山东省荣成县(今市)宁津镇曲家村人。1946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解放勋章,荣立一等功1次。1988年7月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功勋荣誉章。1988年9月被中央军委授予少将军衔。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