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海峤志》,共六章,是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我国古代第一本潮汐学方面的专著。在我国古代,把发生在白昼的海水涨落称为“潮”;把发生在夜间的海水涨落称为“汐”,合成“潮汐”。我国古代专门论述潮汐的著作最早出现在三国时代,即吴国严峻写的《潮水论》,遗憾的是它早已失传,仅在《三国志.严峻传》里保存了一个篇名。窦叔蒙的《海涛志》,《全唐文》中只收录了第一章,缺其余五章;宋代欧阳修的《稽古录》也只记载了六章篇名;清代愈思谦所撰《海潮辑说》中辑录了该志的全文,才为我们留下了这份宝贵资料。
窦叔蒙的生卒年月不详。他的主要活动时代在唐朝宝应、大历年间(762~779)。窦叔蒙自幼生活在浙江省东部地区,海风、海浪伴他长大。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他心里总升腾起一种急于探求其中奥妙的强烈欲望。他几乎是每天习惯性地在固定时间出现在海滩上,盯着激来荡去的潮水凝思默想。长期的观察实践、浓厚的求知兴趣,更加之对前人资料的汲取揣摩,使他终于有所发现、有所收获,总结系统化后写成了《海涛志》一书。窦叔蒙对海洋潮汐的研究是在当时社会生产发展的推动下,为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问题而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