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竭

血竭

采收时间 秋季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
中文学名 血竭
棕榈科
毒性 无毒
黄藤属
目录导航

入药部位

内服,研末,0.3~1g,或入丸剂;外用研末撒或入膏药内敷贴。

性味归经

【性味】甘、咸,平。

【归经】归心经、肝经。

用法用量

内服,研末,0.3~1g,或入丸剂;外用研末撒或入膏药内敷贴。

禁/宜人群

不宜入煎剂,应研末冲服;孕妇忌用。

炮制方法

血竭血竭采取果实,置蒸笼内蒸煮,使树脂渗出;或取果实捣烂,置布袋内,榨取树脂,然后煎熬成糖浆状,冷却凝固成块状。亦有将树干砍破或钻以若干小孔,使树脂自然渗出,凝固而成。

地理分布

主产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伊朗等国,我国的广东、台湾等地也有种植。

古籍出处

《雷公炮炙论》

古籍摘要

1.《新修本草》:“主五脏邪气,带下,心痛,破积血,金疮生肉。”

血竭血竭2.《海药本草》:“主打伤折损,一切疼痛,补虚及血气搅刺,内伤血聚,并宜酒服。”

3.《日华子本草》:“治一切恶疮疥癣,久不合者,敷。此药性急,亦不可多使,却引脓。”

药材基原

血竭血竭为棕榈科植物麒麟竭Daemonorops draco Bl.的果实及树干中渗出的树脂。多为栽培。秋季采收。采集果实,置蒸笼内蒸煮,使树脂渗出;或将树干砍破或钻以若干小孔,使树脂自然渗出,凝固而成。打碎研末用。

化学成分

本品含血竭素、血竭红素、去甲基血竭素、去甲基血竭红素及黄烷醇、查耳酮、树脂酸等成分。

药理作用

血竭血竭水煎醇沉液能明显降低红细胞压积,缩短血浆再钙化时间,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水提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及多种致病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此外,还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功效

活血定痛,化瘀止血,敛疮生肌。

应用

1.跌打损伤,瘀滞心腹疼痛

血竭血竭本品入血分而散瘀止痛,为伤科及其他瘀滞痛证要药。治跌打损伤,筋骨疼痛,常配乳香、没药、儿茶等药用,如七厘散(《良方集腋》);治产后瘀滞腹痛、痛经、经闭及其他瘀血心腹刺痛,配伍当归、莪术、三棱等。

2.外伤出血

本品既能散瘀,又能止血,止血不留瘀,适用于瘀血阻滞、血不归经之出血病证,如外伤出血、血痔肠风等。既可单用研末外敷患处,亦可配伍儿茶、乳香、没药等,如七厘散(《良方集腋》)。

3.疮疡不敛

本品外用,有敛疮生肌之功,可用治疮疡久溃不敛之证,可单用本品研末外敷,亦可配伍乳香、没药等,如血竭散(《圣济总录》)。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