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价值》全书除序言外共分为6卷。第1卷是价值的基本理论(共11章);第2卷是交换价值和自然价值(共7章);第3卷是来自生产的收益的自然归属(共3篇19章);第4卷是土地、资本和劳动的自然价值(共11章);第5卷是产品的自然成本价值(共13章);第6卷是国家经济中的价值(共5章)。
该书着重研究了三个课题:自然经济的原则;成本与效用的关系;归属论。这三个课题构成了维塞尔理论体系的精华部分。
英译本编者序作者序第一卷 价值的基本理论第一章 价值的根源第二章 需要的满足的价值第三章 戈申的需要饱和定律第四章 饱和的尺度第五章 边际效用第六章 需要的将来满足的价值第七章 财物的价值第八章 对单件商品的估价第九章 对整批财物的估价。边际效用定律是价值的一般定律第十章 价值的似乎违背常理的现象第十一章 价值的矛盾和价值的功用第二卷 交换价值和自然价值第一章 价格第二章 主观意义上的交换价值第三章 客观意义上的交换价值第四章 交换价值的矛盾第五章 交换价值在一般经济中的功用第六章 自然价值第七章 社会主义者的价值理论第三卷 来自生产的收益的自然归属第一篇 归属的一般原则第一章 收益价值第二章 归属的问题第三章 社会主义者对归属问题的看法 劳动者有权利取得全部收益额第四章 早先解决归属问题的尝试第五章 解决归属问题的原则 生成贡献第六章 解决归属问题的原则(续) 生成贡献与合作 | 第七章 解决归属问题的原则(续) 归属在经济上的功用第八章 解决归属问题的原则(续) 归属和边际定律第九章 归属的各个因素 (一)供给第十章 归属的各个因素 (二)需求与互补财物第十一章 归属的各个因素 (三)技术第十二章 归属的各个因素 (四)对成本财物的独占物的归属第十三章 归属的各个因素 (五)对质量优良的生产要素的归属第二篇 自然地租第十四章 李嘉图的级差地租:第一部分第十五章 嘉图的级差地租:第二部分第十六章 对李嘉图理论的批判第三篇 资本的自然收益第十七章 资本的生产力第十八章 原始经济和发达经济中的资本收益的计算第十九章 总收益和净收益的归属第四卷 土地、资本和劳动的自然价值第一章 引论第二章 资本的价值和资本的利息 (一)贴现第三章 资本的价值和资本的利息(续) (二)利率第四章 资本的价值和资本的利息(续) (三)利率的划一计算定律第五章 资本的价值和资本的利息(续) (四)利率的变动第六章 资本的价值和资本的利息(续) (五)对固定资本的股价 | 第七章 资本的价值和资本的利息(续) (六)资本化第八章 消费借款的利息 房租第九章 土地的价值第十章 劳动的价值第十一章 生产财物的价值,关于现在利益与将来利益之间的竞争第五卷 产品的自然成本价值第一章 成本定律第二章 成本的概念第三章 成本定律的根据第四章 成本定律所依以生效的条件第五章 成本的起决定作用的数额第六章 成本定律和价值的一般定律第七章 所谓劳动的生成成本第八章 各派成本理论第九章 各派成本理论(续) 劳动作为成本的一个要素第十章 各派成本理论(续) 资本作为成本的一个要素第十一章 各派成本理论(续) 利息作为成本的一个要素第十二章各派成本理论(续) 地租作为成本的一个要素第十三章 个别经济价值在国民经济中的功用第六卷 国家经济中的价值第一章 引论第二章 国家经济的领域第三章 国家的自然经济中的价值第四章 今日国家经济中 的价值第五章 集体估价的基本定律 |
英译本编者序作者序第一卷 价值的基本理论第一章 价值的根源第二章 需要的满足的价值第三章 戈申的需要饱和定律第四章 饱和的尺度第五章 边际效用第六章 需要的将来满足的价值第七章 财物的价值第八章 对单件商品的估价第九章 对整批财物的估价。边际效用定律是价值的一般定律第十章 价值的似乎违背常理的现象第十一章 价值的矛盾和价值的功用第二卷 交换价值和自然价值第一章 价格第二章 主观意义上的交换价值第三章 客观意义上的交换价值第四章 交换价值的矛盾第五章 交换价值在一般经济中的功用第六章 自然价值第七章 社会主义者的价值理论第三卷 来自生产的收益的自然归属第一篇 归属的一般原则第一章 收益价值第二章 归属的问题第三章 社会主义者对归属问题的看法 劳动者有权利取得全部收益额第四章 早先解决归属问题的尝试第五章 解决归属问题的原则 生成贡献第六章 解决归属问题的原则(续) 生成贡献与合作 | 第七章 解决归属问题的原则(续) 归属在经济上的功用第八章 解决归属问题的原则(续) 归属和边际定律第九章 归属的各个因素 (一)供给第十章 归属的各个因素 (二)需求与互补财物第十一章 归属的各个因素 (三)技术第十二章 归属的各个因素 (四)对成本财物的独占物的归属第十三章 归属的各个因素 (五)对质量优良的生产要素的归属第二篇 自然地租第十四章 李嘉图的级差地租:第一部分第十五章 嘉图的级差地租:第二部分第十六章 对李嘉图理论的批判第三篇 资本的自然收益第十七章 资本的生产力第十八章 原始经济和发达经济中的资本收益的计算第十九章 总收益和净收益的归属第四卷 土地、资本和劳动的自然价值第一章 引论第二章 资本的价值和资本的利息 (一)贴现第三章 资本的价值和资本的利息(续) (二)利率第四章 资本的价值和资本的利息(续) (三)利率的划一计算定律第五章 资本的价值和资本的利息(续) (四)利率的变动第六章 资本的价值和资本的利息(续) (五)对固定资本的股价 | 第七章 资本的价值和资本的利息(续) (六)资本化第八章 消费借款的利息 房租第九章 土地的价值第十章 劳动的价值第十一章 生产财物的价值,关于现在利益与将来利益之间的竞争第五卷 产品的自然成本价值第一章 成本定律第二章 成本的概念第三章 成本定律的根据第四章 成本定律所依以生效的条件第五章 成本的起决定作用的数额第六章 成本定律和价值的一般定律第七章 所谓劳动的生成成本第八章 各派成本理论第九章 各派成本理论(续) 劳动作为成本的一个要素第十章 各派成本理论(续) 资本作为成本的一个要素第十一章 各派成本理论(续) 利息作为成本的一个要素第十二章各派成本理论(续) 地租作为成本的一个要素第十三章 个别经济价值在国民经济中的功用第六卷 国家经济中的价值第一章 引论第二章 国家经济的领域第三章 国家的自然经济中的价值第四章 今日国家经济中 的价值第五章 集体估价的基本定律 |
19世纪70年代起,马克思主义在工人队伍中迅速传播,边际效用价值理论在欧洲许多国家同时出现,不同的学派对此有不同的解释。在门格尔、瓦尔拉、杰文斯等以前的经济学家的理论中,边际效用的思想就已经闪现出来,奥地利学派也对它进行了完整的阐述。奥地利学派以主观唯心精神来“改造”传统经济学。《自然价值》是维塞尔试图以运用“自然价值”这一概念,来解决边际分析中价值决定理论所遇到的各种矛盾编写而成的著作。
1、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维塞尔对“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进行了具体的阐述。“需要”一词通常是指人类的欲望。因此,财物的价值首先在于它提供的效用能满足人类的需要。但是必须把财物的价值同它们的有用性区别开来。财物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它们对人类的需要给予满足。因此,财物的价值是来源于需要的价值的。
人们的欲望或需要是多种多样的,需要的价值的大小,即需要的重要性的大小视需要的种类而定。在同一类中,它又视已经获得的满足程度而定。随着人们欲望的逐渐满足,其欲望的强度也逐渐减弱。如果观察需要满足的过程,并把每一次满足行为所带来的价值标示出来,就会得到一种递减的尺度,其零点正好是完全满足或“饱和”。例如,消费者每天吃第一块面包能给他带来12个单位的效用,吃第二块面包带来的效用递减为8,吃第三块的效用为5,吃第四块的效用为3,依次类推,每多吃一块面包所增加的效用就是边际效用。很显然,随着消费者所吃的面包数量的增加,每一块面包带给他的边际效用在逐渐减少,假如增加到一定程度,边际效用就会变为0,如果再继续增加就会变为负数了,这种现象普遍存在,维塞尔把这种现象叫作“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2、交换价值和自然价值
交换价值可分为主观意义上的交换价值和客观意义上的交换价值。前者指的是基于一种预期的交换行为,如所有者出售财物的意图。这种意义上的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同一性质。后者指的是财物的价格,它代表预期从买卖中取得一定数额的支付。主观的交换价值的尺度是欲望的不同强度,客观的交换价值的尺度则是货币的数量、价格的大小。
货币的用处在于人们能够用它买进别的财物。货物的交换价值就是预计能用它来获得的财物的使用价值,因此它是主观意义的交换价值。对于个人来说,决定着货币价值的因素有:个人所支配的货币总额;市场情况和价格下所能获得的财物的性质和数量;财物所能提供的效用;需求的数量和偏好程度。单位货币的价值按其所能换到的财物的边际效用来估计。因此,不同的人对同一金额的货币的价值的估计将大不相同。对这些估计有较大影响的是财富和收入的总额。
关于财物的价格是怎样形成的,维塞尔认为,在互相竞争的买主和卖主之间买主愿意付出的价格存在最高限度,其取决于两种估价:第一,所要取得的财物的使用价值(这一价值取决于边际效用定律);第二,必须付出的货币总额的交换价值。买者的交换价值(等于所向往物品的使用价值的货币总额)决定着买者的最高出价。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等式或等值在不同买主之间有较大的差别。必须出售一批物品的数量越大,价格就越低,这时为数众多而购买力较小的买主就先购买。这样建立起来的价格对整个市场来说是一个相同的价格。把购买力最小的买主叫做边际买主。于是价格定律是:无论什么时候,价格都必须定在边际买主的等值和在他下面的一个买主的等值之间。当商品大量涌入市场并且销售量很大时,具有不同收入买主的等值之间的差别程度是不大的。这时还可以把价格定律更简单地写成:价格取决于当时的边际买主或边际的一类买主的货币等值。价格定在很接近于这个等值的一个数字上,而且实际上稍稍低于这个等值。
价格定律与价值定律的相似之处在于,一批物品中的单一件物品的价值,由单件物品的边际效用决定;按单件分别出售的一批物品的价格,也是作为一个边际数额,根据单件物品的边际买主的购买力来决定的。在这两种场合,起决定作用的:一方面是这批物品的数量,数量增加就要使边际移动并使起决定作用的数额减小,数量减少则使起决定作用的数额增大;另一方面是具有不同等级的需要。但是在价格方面,除了需要的强度之外,还有一个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这在价值方面是不存在的。这个因素就是买主方面货币的估价,亦即买主的财产和收入。总之,财物的价格并非仅仅取决于这些财物所提供的效用,即边际效用的数量,还要取决于边际买主对于边际财物的货币等值。
价值这个范畴存在于自给经济中,财物价值的大小取决于现有供给量对需求的关系。“交换价值”这个范畴存在于财物交换中。交换价值的大小,不仅取决于效用,还取决于购买者的购买力。因此,交换价值衡量的是效用和购买力的结合。这样,较高的价值可能来源于较高的效用,但也可能来源于买主的较大的财富。交换价值形成的后果是,生产不仅按简单需要来安排,而且还按财富来安排。生产出来的不是那些可能有最大效用的东西,而是人们要付最高价钱的东西。财富上的差别越大,生产上的矛盾就越显著。它给富豪提供奢侈品,而对贫穷不幸的人的需要却充耳不闻。维塞尔根据上述“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区别,阐述了“自然价值”这个概念。这里所说的“自然价值”,实际上就是价值。即使在一个按共产主义原则管理经济事务的社会或国家里,财物也不会没有价值。那里也会有各种需要,要全部满足这些需要,可利用的资源也会不足;凡属不能自由取用的物品,还会被认为不仅有用处而且是有价值的。这些财物在价值上会依据它的现有数量对需求的关系排定等次,而这种关系最终会用边际来表现。社会需求,或者说各种财物和效用在社会上的互相比较,还决定着价值。这种起源于财物数量和效用之间的社会关系的价值,或者说像是在共产主义国家里存在的价值,就叫作“自然价值”。
对于自然价值来说,物品只是简单地依据它们的比较效用来估计;对于交换价值来说,物品却依据比较效用和购买力的结合来估计,而购买力则取决于社会的现行制度、私有财产的存在和贫富之间的差别。因此,按自然价值,奢侈品的价值远比按交换价值估计时低,而必需品则被较高地估计。
3、生产要素收益自然归属理论
维塞尔讨论了以边际效用为基础的收入分配理论,提出了各种生产要素(土地、资本和劳动)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份额将按照对生产所作的贡献来决定其归属的归属理论。归属理论所研究的是在一定或任何所有权制度下生产要素合理配置所依据的条件。该理论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为基础,把效用与价值区分开来,并认定价值是由边际效用决定的。
生产财物和消费财物一样提供效用,消费财物直接满足人类需要,而生产财物间接满足这种需要。土地、资本和劳动,只要它们的数量相对于它们的需求来说不是无限的,它们提供的效用就必须获得价值。生产财物的价值是由它们协同生产出来的产品的价值决定的。正如消费财物从它们提供的效用获得价值一样,生产财物从它们自身创造的产品的价值中获得它们自身的价值。
同样的,生产财物可能获得种类和数量差别较大的收益,但经济原则要求获得最大可能的收益。构成生产财物价值基础的正是这种预期可以获得的最大可能收益的价值。但是,要正确判断收益分配问题,就一定要把收益分配和收入分配完全区分开来。前者是指产品在生产出它的生产要素之间的分配;后者是指产品在各种生产要素所有者之间的分配。一切生产手段,只要承认它的价值,就要承认它对生产有实际影响的因素。土地和资本,只要它们不是过分多余,就属于这些生产手段。
当土地、资本和劳动共同起作用时,可以计算每一块土地、每笔资本和每一个劳动者所提供的服务。那么,怎样把一种生产的收益分割给共同创造出这种收益的各个生产要素?可以用一个事例说明。假设有两块田地,一块肥沃,另一块贫瘠,两者用一样多的资本和劳动来经营,却得到不同的收益。这说明较好收益的取得归于占有较好的土地。要发现某一单件财物的价值,较好的方法是假定失掉这件财富会带来的损失。这种方法只在以下情况才适用:对一批种类相同的财物来说,失掉一件损失的价值也等于增加该件提供的价值。但这个方法不适用于参加合作的一批性质不同的生产财物的场合。在这种场合,想象自己拿开其中的一件,就要使别的生产财物也失去它们的一部分生产上的效果了。因此,在考察生产贡献怎样归属的问题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并不是失掉一件财物所损失的那部分收益,而是占有财物所取得的那部分收益。
4、成本理论
各种成本价值理论的一个共同点,是它们都把成本和效用对立起来,把两者解释为不同的原理。其实,成本与效用之间并没有根本的对立。凡是成本定律生效的场合,效用就一直是价值的来源。简言之,产品价值决定于生产成本的论点在以下意义上是有效的:生产财物通常把它们的价值保持到它们所转变成的产品里去。但是,最初决定这些生产财物的价值恰恰是生产财物的边际产品的边际效用。因此,生产成本定律不过是价值的一般边际定律的一种特殊情况。受成本定律所支配的产品是那些能够经常地、有规则地和大量地生产出来的产品。而那些在生产上受到生产要素垄断严格限制的产品,则丝毫不受成本的影响。在这样的场合,成本上的一切变化并不影响到产品,而只影响到独占的生产要素,成本的每一次减低都提高这些要素的价值,成本的每一次增大则降低其价值。
对成本的全面估计,必须考虑资本的占用。对于耗费同等数量劳动的两件产品来说,显然那件需要耗费较大资本的产品必然比较昂贵一些。另外,成本还必须包括全部资本的利息。这是因为生产计划的目的在于从资本的第一种使用中获得最高的增值率。如果不把利息估计在成本中,不按照所花费的全部资本的数量来估计利息,不按照使用资本的整段时间来估计利息,就不能把生产物品在各部门的配置调节到尽可能高的增值率上去。
地租应否计入成本,要分几种情况:一是级差地租并不加入产品成本中;二是一般地租加入产品成本中。此外,级差地租不能加入产品成本中还有例外情况。
《自然价值》是奥地利学派的理论代表作之一。该书首次提出“自然价值”的概念,还将此概念与边际分析方法应用于成本和分配方面,建立了“归属理论”和“成本定律”,从而完整化和系统化了奥地利学派的理论结构,也将主观价值理论推进了一步。维塞尔的这套理论,后来逐步发展成西方微观经济等理论的基础之一。
《自然价值》初版为德文本,刊行于1889年。1893年,该书由马洛赫翻译成英文本在伦敦出版。1956年,纽约重印了英文本。该书的中译本是根据英文本译出的,卷首除刊载维塞尔于1888年写的一篇序外,还有英文本编者威廉·斯马特写的一篇出版者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