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木虱

桑木虱

拉丁学名 AnomoneuramoriSchwarz
动物界
别称 白蝘、白丝虫、蜢子
中文学名 桑木虱
昆虫纲
寄主 桑、柏。
目录导航

形态特征

成虫

桑木虱桑木虱体长3~3.5mm,体形似蝉。初羽化时淡绿色,一周后变为黄褐色。头短阔,复眼半球形,红褐色,位于头之两侧;单眼2个,淡红色,在复眼内侧。触角针状共10节,黄色,末节黑褐色具刚毛2根成分叉状。口器刺吸式,针状,有3节组成。胸背隆起,中胸最大,有3对深黄色纹。足3对,黄褐或黑褐色,跗节2节,末节黄褐色,爪1对黑色。前翅长圆形,半透明,有黄褐纹及黑褐纹,后翅透明。腹部10节,第9、10节愈合,各节背板有黑纹,产卵时,雌虫腹下呈红黄色。

大小0.36mm×0.14mm,近椭圆形如谷粒样,末端尖,有一卵角,另一端圆,有一卵柄。初产时白色,后变黄色,孵化前2~3天尖端两侧现红色眼点。

若虫

长2.24mm,宽0.88mm,体扁平,初孵化时灰白色,后变为淡黄色。复眼球形红色,触角初3节,4龄后增至10节。翅芽初呈突起状,4龄后特别肥大,并在基部现3条黑纹。腹末有蜡丝,3龄前3束,3龄后变为4束,最长可达25mm。

生活习性

桑木虱桑木虱桑木虱在各地1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桑树或柏树的树缝裂隙中越冬。越冬成虫于桑树发芽初期出蛰为害,并在嫩芽上产卵繁殖后代。卵期经过20天左右,孵化后的若虫在嫩芽上吸汁为害,影响春叶生长。若虫经4次蜕皮约3~4周后羽化为成虫。成虫主要在桑树上为害,也可在柏树上取食,其寿命几乎长达1年。成虫具迁移性,飞翔能力强。

种群分布

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浙江、江苏、湖北、陕西、四川、重庆、贵州、辽宁、台湾等地。

危害情况

危害特点

桑木虱的发生与寄主关系密切,桑、柏混栽地区容易发生;乔木桑和不加修剪的篱笆桑以及通风透光差的桑树容易受害;桑品种对桑木虱的发生也有一定影响,荆桑、实生桑、红顶桑发生多,湖桑、火桑、藤桑等品种受害轻。

为害分布

桑木虱的寄主植物主要为桑树,另外,还有柏树,是桑树的重要害虫之一。该虫在浙江、江苏、四川、湖北、贵州、陕西、辽宁、重庆、台湾等省、直辖市均有发生和为害。桑树伐条后可迁移到柏树上为害。

危害症状

桑木虱桑木虱桑木虱以其以若虫吸食桑芽、桑叶汁液,受害桑生长不良,叶片向叶背卷缩呈筒状或耳朵状,严重的组织坏死或出现枯黄斑块,叶背白色蜡丝满布无法喂蚕,桑芽不能萌发。若虫分泌物还可诱发煤病,招引蚂蚁,严重影响桑叶质量,阻碍蚕业发展。

发生规律

桑木虱年发生1代,以成虫越冬,翌年3月下旬交尾产卵,每雌产卵2100粒左右,卵产在脱苞后尚未展开的幼叶上,产卵期持续1个月,卵期10~22天。若虫共蜕皮5次,于5月上中旬羽化为成虫。成虫具群集性,在嫩梢和叶背吸食叶片汁液。桑树夏伐期间,成虫迁到附近的柏树上吸食,桑芽萌发后迁回桑树,秋季则在桑树和柏树上取食为害,当气温由12℃降至4.4℃时,成虫在桑树树缝、虫孔或柏树上越冬。

防治方法

(1)桑园四周或附近不要栽植柏树,夏伐后该虫如没有柏树作为中间寄主,经5~10天即死亡。(2)4月上旬及时摘除着卵叶。(3)4月中旬至5月上旬,剪除有若虫的枝梢,集中烧毁。(4)在卵期、若虫期喷洒40%乐果乳油1000倍液或50%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20%康福多浓可溶剂3500倍液、10%除尽乳油2000倍液、40%异稻瘟净乳油10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50%马拉松乳油1500倍液、90%晶体敌百虫3000倍液、50%敌敌畏乳油2000倍液、5%锐劲特悬浮剂1000倍液,兼有杀卵效果。距蚕期较近或在蚕期喷洒40%乐果乳油1000倍液毒杀若虫,一般喷药后几天即可采叶喂蚕。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