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氏祖祠是为纪念广东南汉状元简文会而建的,最早可以追溯到1704年,祖祠原本建在广州市中山五路桂香街,由于始建规模较小,后来在简氏兄弟倡议下,迁建到广州市盘福路今越秀外国语学校所在的地方。迁建工程于1933年动工,1936年落成。1947年,因广州校舍紧张,而祠堂面积较大,于是在祠堂原址创办众贤中学。祖祠坐北向南,属典型的岭南祠堂建筑代表,规模宏大,工艺精致。祠堂建筑面积近1500平方米,被权威文物专家赞为“仅次于陈家祠的广州祠堂”。
一个是公元918年的状元,一个是1933年的祠堂,时间,远隔千年,却因为一座祖祠而被联系在一起。位于 广州越秀外国语学校(原27中)的简氏祖祠,是一个并不太为人所知的古祠。初建年份已不可考,迁建则已是1933年的事情。千年之后,后人为什么会再度动迁和扩建?这都和一个人物有关,那就是状元简文会。
走在盘福路上,企图从广州越秀外国语学校的围墙发现祠堂的一点踪迹,是很难的。围墙和绿荫,将祠堂掩藏了起来,即使居住在盘福路多年的士多店老板张老伯,也不知道院墙内会有这样一个祠堂。
简氏祖祠,为纪念南汉状元简文会而建。祖祠原本建在广州市中山五路桂香街,由于始建规模较小,后来在简照南兄弟(南洋烟草公司董事)倡议下,迁建到盘福路今第27中学内。迁建工程于1933年动工,1936年落成,1947年在该址创办众贤中学(今为广州越秀外国语学校)。
]广州越秀外国语学校]校门进去,到操场,左侧即是祠堂。祠堂大门和食堂相对,大门左右两侧用铁栏围成体育器材室,大门和食堂之间有一小院落式的空间相连,空地上是供学生就餐的桌椅。祠堂1993年被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后,曾进行了大规模修缮,祠堂的青云巷已经成一个开放式的连通小路,将食堂和医务室联系在一起。祠堂坐北向南,为三路三进,格局尚保存完整,但是房屋门窗已经不在,房屋和天井被利用了起来,改造成一个室内的运动场。
从祠堂的建筑形态来看,属岭南清式祠堂建筑形式,规模较大,工艺精致。祠堂以中轴线作东西对称,两侧以青云巷相隔为偏间,建筑面积有1481.84平方米。祠堂大门顶部镶嵌“简氏祖祠”石匾,署“小洲系裔孙德鎏敬书”九字落款,“德鎏”二字难作细考,但小洲村的简氏应为简公后人无疑。
由于记者在探访时,学生已经放假,祠堂内空无一人,地上还散置着几只羽毛球。祠堂除了作为运动场外,墙壁也被用作了宣传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惜的是,环顾祠堂四周,除祠堂正门右侧有一篇简短的祠堂“重修记”,在祠堂内很难找到相关的文字记载和介绍。
简氏祖祠是广州唯一一座状元祠。简文会于乾亨二年(918年)殿试高中状元,是广东九位状元的第二位,后官至尚书,因其为官清廉而深受后人景仰。而状元祠的倡建者简氏兄弟简照南、简玉阶,是20世纪初著名的实业家和爱国华侨。他们在香港创办的“南洋烟草公司”在1915年成为当时著名的烟草公司,兄弟二人也被誉为“烟草大王”、“慈善大王”。而为状元祠撰写对联的则是岭南著名教育家、历史学家、诗人简朝亮和著名历史学家简又文。
1995年,政府依照文物保护法保存了状元祠,并于1997年进行了重修。
从越秀外国语学校的正门转左,灰砖砌成的祠堂耳墙扑入眼帘(见左图)。而灰墙的一侧,则是贴着白色瓷砖的现代化校舍,古典与现代,在这里交会。
岁月无情地在状元祠身上留下了痕迹。约7米高的祠堂正门左右廊柱上,石狮和人物雕塑依旧惟妙惟肖,风华不减。但左侧廊柱上的一些灰雕人物已然遭到破坏,留下两个大窟窿,并露出了红砖。而进入祠堂正堂,也是空空荡荡,一派萧索。[1]
简氏兄弟,是20世纪初著名的实业家和爱国华侨。他们在香港创办的“南洋烟草公司”,1915年,公司资本额就已增至100万元,成为当时著名的烟草公司,分厂遍布上海、广州、汉口、北平、东北等地。简氏兄弟不仅创办实业,而且热心公益、慈善和教育事业。1915年特大洪水灾害,佛山、石湾、澜石及珠江三角洲各地皆成泽国,简氏马上在广州捐出巨资和数十万斤大米,救济灾民。根据资料显示,简氏祖祠由简氏兄弟倡导建设,由于简照南于1922年
近日,本报“新广州好”百景公示期间,有读者给本报来信,称“新广州好”百景评比是一次很好的传播广州本地历史文化的活动,但令他感到可惜的是,一座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广州唯一一间状元祠堂,竟然与百景擦身而过。这名读者信中所提的状元祠堂,就是位于越秀区盘福中路广州越秀外国语学校内的简氏祖祠,有权威文物专家曾称其为“仅次于陈家祠的广州祠堂”,是广州乃至岭南宝贵的文化遗产,不过与陈家祠海内外声名远播不同的是,简家祠默默无闻,所知者甚少,究其原因,就是简家祠一直被深锁在闹市当中,出于种种复杂原因,它的文物价值远未被开发利用起来。
站在车水马龙的盘福路路边,很难发现在路边围墙里边竟然是一座大祠堂。加上学校的保安森严,不对外开放,因此即使是住在旁边的居民,知道简家祠的也很少。
走进校门,转左绕到一栋学校办公楼后面,宏伟的祠堂大门映入眼帘,大门上方的大石板刻着“简氏祖祠”四个大字。大门两边分别挂一对联:“岭表开宗成周世胄,范阳重望季汉家风。”祠堂共有三进,祠堂两侧以青云巷相隔为偏间,共九间建筑,建筑面积有1481.84平方米,据悉,在广州市中心内,简家祠的面积仅次于陈家祠。
祠堂内的空地及大厅,都被学校画线变成羽毛球场,右侧还摆放了几张乒乓球台,除此之外,祠堂空空荡荡,简家祠事实上已经是学校的体育馆。
与简家祠如今的默默无闻,历史上简家祠曾有着显赫名声。20世纪初著名实业家和爱国华侨简照南、简玉阶兄弟在香港创办“南洋烟草公司”,成为当时著名的烟草公司,而简氏祖祠就是由简氏兄弟倡导建设的,主要是为了纪念简氏先祖简文会而建。自隋唐开科举考试以来,广东共出过九位状元,而南汉状元简文会是由皇帝在广州当地钦点的状元。1933年,简氏祖祠建成后,简照南已经去世,时至今日,简氏祖祠已经成为广州地区唯一一间状元祠堂。
寄信的读者简振雄、简正德两人,身为简氏后人,多年来一直对简家祠未能开发利用起来而深感惋惜。
“作为简氏后人,看到祖祠能比较完整地保留到今天,很是安慰,但我们一直觉得如此宝贵的文物建筑,但却没有很好地开发利用起来,现在的世人对其也是知之甚少,实在很让人遗憾。”简振雄说。
关于怎样开发利用简家祠,简正德认为,其实所需要的并不复杂,只要市、区政府重视,是完全有可能将简家祠亮出来的。“去年广州迎亚运,花了很大力气来突显文物建筑的价值,像荔湾的陈家祠,都是将周边的学校、民居置换,从而将整座陈家祠亮出来,现在简家祠周边的情况比当时的陈家祠更简单,只需将路边的围墙拆开,将挡在祠堂大门前的三层高的学校旧房子拆掉就可以将祠堂的全貌展现出来。”
“广州市的权威文物专家麦英豪曾将简家祠誉为‘仅次于陈家祠的广州祠堂’,是广州乃至岭南宝贵的文化遗产。”
同时,简振雄与简正德亦希望有关部门可以将简家祠(含帽峰山状元墓)开发成为广州状元文化旅游景点,并将其发掘、建设成为广州的传统文化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真有那么一天,荔湾有陈家祠,越秀又有简家祠可以遥相呼应,不失为广州的本土文化传承的一件美事。”简振雄说。
简文会原籍广东南海(现在的广州市),他出身贫寒,从小聪颖,少年勤学,远近称之为才子。南汉乾亨二年(公元918年),简文会参加南汉皇帝主考的殿试,一举夺得殿试第一名,高中状元。简文会后来官至吏部尚书右臣。后人在简文会的出生地南海县澜石区黎涌村建了一口简状元井,同时,族人也在中山五路桂香街新盖了祖祠,以纪念这位刚正不阿的状元。(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