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2月02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全方位全过程推行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投资、绿色建设、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生活、绿色消费,使发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资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确保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我国绿色发展迈上新台阶。 [3]
2021年7月30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要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尽快出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坚持全国一盘棋,纠正运动式“减碳”。为提高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强化科技和制度创新,抓紧部署低碳前沿技术研究,加快推广应用减污降碳技术,同时按下碳排放管理专业技术人才培育的“启动键”。 [4]
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统计(2014年),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的大气浓度至少已上升到过去80万年以来前所未有的水平。自工业化以来,二氧化碳浓度已增加了40%,这首先是由于化石燃料的排放,其次是由于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净排放。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变暖已经成为当前世界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气温上升带来的极端气候、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问题已经对地球的生态系统甚至人类社会都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采取措施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势在必行。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1992年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后于1998年签署了《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把市场机制作为解决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新路径,从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简称“碳排放权交易”。我国也积极推进碳排放权交易,2014年5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也把碳排放权交易列入其中。自2013年以来中国陆续建立起多个试点碳市场,并于2017年12月19日正式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截止到2021年6月,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深圳试点的碳市场累计配额成交量4.8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成交额约114亿元。
准确跟踪测量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有助于对企业进行碳排放量配额的合理分配,全面、准确的碳排放检测能够助力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顺利运行,使碳排放权交易的市场机制更加有效的发挥作用。因此,对于控排企业、新能源企业、地方政府和核查机构等碳市场的各重要参与方来讲,掌握基本工作流程和正确的量化监测方法,制定合理的监测计划,是确保自身碳排放数据准确性和更有效的参与全国碳市场的重要保障。[1] [2]
2020年9月中国向全球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也标志着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根据2021年3月发布的《关于加强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管理相关工作的通知》工作安排,全国碳市场2021年6月30前完成发电行业碳排放量核查工作,9月30日完成配额核定,盈余或不足部分企业可通过全国碳市场进行交易,12月31日前需完成清缴履约工作,其他行业(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航空等重点排放行业)的核查数据报送工作应于2021年12月31日前完成。2021年7月16日早上9点30分,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正式启动。首批参加全国碳市场的为2225家电力企业,覆盖碳排放量约40亿吨。截止8月9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累计成交总量642万吨,累计成交总额3.24亿元。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总体设计技术专家组负责人张希良指出,未来石油、化工、建材等八大重点能耗行业都将被纳入到碳市场,最终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会超过70亿吨,而“十四五”期间,中国碳市场的碳价可能在每吨8美元至10美元左右;“十五五”期间,碳价可能进一步升至每吨15美元。未来碳市场潜力巨大。
碳交易市场能够正常运行的前提步骤是监管部门对覆盖范围内的企业设计合理有效的排放总量设定和配额分配方案,然后通过市场交易机制促使企业在利益驱动下进行碳减排。准确跟踪测量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有助于对企业进行碳排放量配额的合理分配,全面、准确的碳排放监测能够助力碳交易市场顺利运行,使碳排放权交易的市场机制更加有效的发挥作用,这为碳监测行业带来历史性发展机遇。碳监测工程师培训使从业者能够系统了解碳排放相关理论知识,能制定碳排放监测计划,建立监测体系,开展监测活动,编制和报送监测报告,配合碳排放统计核算、核查等工作。 [1][2]
(1)系统了解碳排放相关理论知识,了解应对温室气体变化行动及碳排放权交易的相关内容;
(2)熟悉一个或若干个行业生产运行的基本知识、排放特点,掌握被监测的企事业单位的组织机构、装置分布、规模与场所、工艺流程或运营流程、设施台账、监测设备和计量器具台账,制定监测计划,建立监测体系;
(3)控制好监测数据质量,执行或制定监测数据质量保证方案,开展监测活动;
(4)碳排放监测、量化和报告。[1] [2]
发电、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航空等重点排放行业能源管理人员;从事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核查的咨询服务机构、第三方审核机构、节能服务公司相关人员;国家低碳试点省市、园区、社区及政府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管理人员;其他关注中国碳市场发展、有志参与碳交易的人士。[1] [2]
碳监测工程师专业技能岗位证书考核共划分为3个级别:初级碳监测工程师、中级碳监测工程师、高级碳监测工程师。
各级别的技能要求依次递进,对高级别的要求涵盖了对低级别的要求。[1] [2]碳监测工程师证书样本(4)
一、碳监测工程师(高级):
凡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申请参加碳监测工程师(高级)考核:
(1)、具有环境工程与科学、能源等相关专业大专学历及以上学历,连续从事相关领域工作满2年及以上;
(2)、取得其他专业相应学历或者学位的人员,其工作年限和从事相关领域技术工作年限均相应增加1年;
(3)、取得碳监测工程师(中级)证书,从事相关领域工作满一年。
二、碳监测工程师(中级):
凡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申请参加碳监测工程师(中级)考核:
(1)、具有环境工程与科学、能源等相关专业大专学历及以上学历,连续从事相关领域工作满1年及以上;
(2)、取得其他专业相应学历或者学位的人员,其工作年限和从事相关领域技术工作年限均相应增加1年;
(3)、取得碳监测工程师(初级)证书,从事相关领域工作满一年。
三、碳监测工程师(初级):
凡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申请参加碳监测工程师(初级)考核:
(1)、具有环境工程与科学、能源等相关专业大专学历及以上学历。
(2)、取得其他专业相应学历或者学位的人员,其工作年限和从事相关领域技术工作年限满1年。
注:上述报名条件中有关学历或学位的要求是指经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承认的正规学历或学位,工作年限是指取得规定学历前、后从事该项工作的时间总和,其计算截止日期为2011年12月31日。[1] [2]
一、碳监测工程师(初级):考核大纲以碳排放基础概念为考核方向[1] [2]
职业知识单元 |
技术专题名称 |
相关知识点 |
基础知识考核 |
碳监测量化相关知识梳理 |
1、 碳监测量化的背景 2、 碳监测量化的目的 3、 碳排放监测量化方法 |
碳排放相关知识 |
1、 碳排放术语 2、 碳排放权交易类型 3、 国际碳排放权交易 4、 中国碳排放权交易进程 |
|
基础技术应用 |
碳排放量化与报告 |
1、碳排放量化与报告原则 2、碳排放量化与报告流程 |
排放监测计划 |
1、了解碳排放监测计划目的 |
二、碳监测工程师(中级):考核大纲以碳排放监测、量化和报告基础知识作为考核方向。[1] [2]
职业知识单元 |
技术专题名称 |
相关知识点 |
基础知识考核 |
碳监测量化相关知识梳理 |
1、 碳监测量化的背景 2、 碳监测量化的目的 3、 碳排放监测量化方法 |
碳排放相关知识 |
1、 碳排放权交易类型 2、 中国碳排放权交易进程 3、 碳排放权交易中的MRV制度 |
|
技术应用考核 |
碳排放量化与报告 |
1. 核算边界确定 2. 排放源确定 3. 量化方法确定 |
碳排放监测计划 |
1、 初步制定排放监测计划 |
三、碳监测工程师(高级):考核大纲以碳排放监测、量化和报告编写为考核方向。[1] [2]
职业知识单元 |
技术专题名称 |
相关知识点 |
碳监测应用 |
碳排放量化与报告 |
1、 核算边界确定 2、 排放源确定 3、 量化方法确定 4、 排放量计算 5、 数据质量控制 6、 报告编写 |
碳排放监测计划 |
1、 碳排放监测计划制定 2、 数据监测与获取 |
|
减排措施建议 |
主要用能设备节能减排措施 |
1、生产、温控、能源等设备节能减排措施 |
职业知识单元 |
技术专题名称 |
相关知识点 |
基础知识考核 |
碳监测量化相关知识梳理 |
1、 碳监测量化的背景 2、 碳监测量化的目的 3、 碳排放监测量化方法 |
碳排放相关知识 |
1、 碳排放术语 2、 碳排放权交易类型 3、 国际碳排放权交易 4、 中国碳排放权交易进程 |
|
基础技术应用 |
碳排放量化与报告 |
1、碳排放量化与报告原则 2、碳排放量化与报告流程 |
排放监测计划 |
1、了解碳排放监测计划目的 |
职业知识单元 |
技术专题名称 |
相关知识点 |
基础知识考核 |
碳监测量化相关知识梳理 |
1、 碳监测量化的背景 2、 碳监测量化的目的 3、 碳排放监测量化方法 |
碳排放相关知识 |
1、 碳排放权交易类型 2、 中国碳排放权交易进程 3、 碳排放权交易中的MRV制度 |
|
技术应用考核 |
碳排放量化与报告 |
1. 核算边界确定 2. 排放源确定 3. 量化方法确定 |
碳排放监测计划 |
1、 初步制定排放监测计划 |
职业知识单元 |
技术专题名称 |
相关知识点 |
碳监测应用 |
碳排放量化与报告 |
1、 核算边界确定 2、 排放源确定 3、 量化方法确定 4、 排放量计算 5、 数据质量控制 6、 报告编写 |
碳排放监测计划 |
1、 碳排放监测计划制定 2、 数据监测与获取 |
|
减排措施建议 |
主要用能设备节能减排措施 |
1、生产、温控、能源等设备节能减排措施 |
一、碳监测工程师(初级)[1] [2]
碳监测工程师(初级) |
分数比重 |
|
基础知识考核 |
碳排放相关概念 |
20 |
碳监测量化相关知识 |
20 |
|
应用技术知识考核 |
碳排放监测量化目的 |
20 |
碳排放量化原则与标准 |
20 |
|
碳排放报告流程 |
20 |
|
合计 |
100 |
二、碳监测工程师(中级) [1][2]
碳监测工程师(中级) |
分数比重 |
|
基础知识考核 |
碳排放相关概念 |
10 |
碳排放监测量化相关知识 |
10 |
|
应用技术知识考核 |
碳排放监测量化标准 |
20 |
碳排放监测计划 |
10 |
|
碳排放监测量化方法 |
30 |
|
碳排放报告编制流程 |
20 |
|
合计 |
100 |
三、碳监测工程师(高级)[1] [2]
碳监测工程师(高级) |
分数比重 |
|
应用技术知识考核 |
碳排放量化原则与标准 |
10 |
碳排放量化方法 |
35 |
|
碳排放监测计划 |
10 |
|
碳排放报告编制 |
35 |
|
减排政策及措施 |
10 |
|
合计 |
100 |
碳监测工程师(初级) |
分数比重 |
|
基础知识考核 |
碳排放相关概念 |
20 |
碳监测量化相关知识 |
20 |
|
应用技术知识考核 |
碳排放监测量化目的 |
20 |
碳排放量化原则与标准 |
20 |
|
碳排放报告流程 |
20 |
|
合计 |
100 |
碳监测工程师(中级) |
分数比重 |
|
基础知识考核 |
碳排放相关概念 |
10 |
碳排放监测量化相关知识 |
10 |
|
应用技术知识考核 |
碳排放监测量化标准 |
20 |
碳排放监测计划 |
10 |
|
碳排放监测量化方法 |
30 |
|
碳排放报告编制流程 |
20 |
|
合计 |
100 |
碳监测工程师(高级) |
分数比重 |
|
应用技术知识考核 |
碳排放量化原则与标准 |
10 |
碳排放量化方法 |
35 |
|
碳排放监测计划 |
10 |
|
碳排放报告编制 |
35 |
|
减排政策及措施 |
10 |
|
合计 |
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