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梁开平元年(907年),高季兴以荆南兵马留后擢任节度使,潜有割据之志,荆南政权始于此。稍晚,高季兴先后分别为后梁、后唐和杨吴进封渤海王、南平王和秦王;死后,又为后唐追封为楚王。荆南高氏“传袭四世五帅,至宋乾德改元,国除,凡五十七年。”然终未尝称帝建号,此政权被后世史家称为南方九国之一,史书亦称之为“南平”或“北楚”。
荆南政权据有荆州(今江陵)、峡州(今宜昌)、归州(今秭归),以湖北江陵为统治中心,是五代十国时期湖北地区内部的区域性割据政权。[2]
南平是十国中最小的政权,为高季兴所创。高季兴,原名高季昌,陕州硖石(今河南三门峡东南)人,避后唐庄宗祖父李国昌之讳,改名高季兴。他幼年在汴州商人李七郎家为奴,朱温收李七郎为养子,改名朱友让,又喜爱高季兴,命朱友让收为养子,也改姓朱。高季兴最初在军中为亲兵,逐渐提升为牙将,因为立有军功,后来担任颍州防御使,朱温令高季兴恢复高姓。[3]荆南地图
荆南地区在唐朝末年为成汭所据,因成汭急于扩张地盘,先后与朗州雷彦恭、长沙马殷、江淮杨行密交战,在君山一战兵败而死,雷彦恭趁虚占据其地。当年十月,赵匡凝逐走雷彦恭,以其弟赵匡明为荆南留后。朱温不愿荆南为他人所有,派军攻伐。唐天佑三年(906年),汴军攻取了荆南,遂任命高季兴为荆南节度留后。[3]在高季兴受命出任荆南留守后之前,荆南原管诸州已被相邻势力分割殆尽,荆南镇原统八州已失其七,仅存荆州一地。[4]这种情形在高季兴入主荆南之时,依然如此。后梁开平元年(907年)四月,朱温废唐哀帝,建立后梁,定都汴州,朱温更名为朱晃,是为后梁太祖。次月,高季兴被正式任命为荆南节度使。[3]
乾化二年五月(912年),后梁太祖朱温被其子朱友圭杀害,后朱友圭登基改年号凤历。[5][6]次年二月,朱友贞率兵讨伐朱友圭,将朱友圭及张皇后杀死。随继位,是为后梁末帝,追废朱友圭为庶人。[6]高季兴在朱温在世时,还不敢跋扈,后梁末帝在位期间,国势日衰,高季兴便不那么驯服了。[3]后梁末帝封他为渤海郡王,他仍不满足,袭取襄州不成,索性断绝了对后梁的贡赋。荆南与后梁断绝关系的状况,共持续五年左右。后梁贞明三年,恢复与后梁间的臣属关系,但其意图无非在于自保而已。[3]不遵王命的荆南,不仅交通吴、蜀,自为攻守之计,并且进犯王境,显然不是后梁辖境中的藩镇所为。所以,荆南从后梁太祖朱温以后,已经不是后梁所能控制的藩镇,而是正在加速向独立王国的目标进化,割据一方已经渐趋明显。
后唐建立以后,高季兴畏其强大,亲至洛阳朝见李存勖,险遭囚禁。返回时行至许州,他对左右说:“此行有二失,来洛阳朝见,一失;主上纵我而去,二失。”于是倍道兼行,甚至连行李都丢弃不顾了,等他过了襄州之境,李存勖果然后悔纵其归去,命刘襄州节度使训拦阻,但是已经来不及了。不久,李存勖封他为南平王,这便是人称其国为南平的原因。[3]从此,高氏荆南已经由昔日的藩镇,逐渐演变成为一个独立的政权,对其辖境内的政治、军事、外交均有自主权。
高季兴去世以后,其长子高从诲承继父业。[3]荆南的国策从这一时期趋于完善和定型。在治理荆南期间,高从诲与其父都有相同之处,只小有差别,其中最大的不同是逐渐确立了奉事中原王朝的政策。而且,手段更为高超和巧妙。荆南政权
对外政策上,高从诲开始奉行“事大以保其国”和交好邻道的双重主张。他上表后唐明宗李嗣源请求重修与后唐的臣属关系,得到后李嗣源的准许。[7]于是自称前荆南行军司马、归州刺史,派押衙刘知谦上表请求归附后唐,并进献三千两白银赎罪。李嗣源任命高从诲为荆南节度使,兼任侍中。[7][3]从当时的形式来看,中原王朝无疑是相邻政权中实力最为强大的政治实体,所以顺理成章地成为高从诲“事大”政策的目标。
高从诲在位时期,荆南也没有忽视与其他势力的交往,主动与相邻政权建立和睦相处的关系,与吴、南唐、马楚和后蜀间鲜有战事发生。比如对荆南东面代吴而立的南唐,高从诲较早就已经看清形势,在吴国的权臣李昪尚未登基之前,遣使劝他早日上位,这样的举动果然为后来荆南与南唐,建立良好关系奠定了基础。[8]
高从诲的对外政策以“事大”为核心,辅以交好四邻的原则,确实比其父的政策更为理性和务实,也更加灵活和开放。这种政策的执行,大大解除了长久以来笼罩在荆南之上的战争阴云,带来了较长时期的和平稳定局面,为荆南政权的延续确立了良好的基调。高从诲的后继者,莫不踵行其策,以保其国。
高保融、高保勖、高继冲在位时期,与之前两位相比已经逊色许多,荆南呈现衰退之势。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荆南后三位国主的才干、智识不及前两位国主以外,后周和宋朝初期,中原王朝日渐强大,统一趋势的增长,也是关键性的要素。高保融等人的无所作为,单纯保守也是必然的。总得来说,三主统治期间,高保融在位时,荆南勉强可以正常运转有序。其后,荆南的政治局势一年不如一年。[9][3]
建隆元年(960年)正月,赵宋政权建立。宋太祖即位之初,对南面的荆南早已有吞并之心,由于荆南贡奉甚勤,暂时没有找到出兵的借口,贸然兴师动众,毕竟有损新建未久的赵宋政权形象,而且极有可能导致诸侯离心,甚至对将展开的统一战争产生障碍,此种局面有违宋太祖的初衷,但是,兼并荆南的意图已经不可动摇。
建隆三年(962年)十月,趁湖南周行逢病卒,其子周保权继立之际,衡州张文表举兵叛乱,自称留后。周保权遣使求援于荆南,并乞援于宋。次年二月,宋太祖命慕容延钊、李处耘领军讨伐张文表。由于事先已实施若干先期准备工作,宋朝对荆南已是志在必得,于是,借此应援湖南的大好时机,宋军以假道之计顺便降服荆南,高继冲归降于宋,高氏荆南国除。[3]
荆南虽然“地域狭小,没有稳固的经济基础,称藩于中原王朝,军备力量弱小”,且并未建国称帝,但其实是高度自治的地方政权,因此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国家”“王朝”或“藩镇”,更适合被称作“政权”。[10]
高氏荆南疆域自后梁开平元年(907年),始有荆州一地,一直到后唐庄宗时期都没有改变。在后唐明宗时期,归、峡二州隶入荆南。期间屡有反复,至天成、长兴之际,归州重入荆南。[11]
后唐时期归、峡二州隶属关系之变动 | ||
---|---|---|
时间 |
归州 | 峡州 |
同光元年四月至同光三年十一月(923年-925年) | 前蜀 |
前蜀 |
同光三年十一月至天成元年六月(925年-926年) | 后唐 | 后唐 |
天成元年六月至天成三年十一月(926年-928年) | 荆南* | 荆南 |
天成三年十一月至天成四年七月(928年-929年) | 后唐 | 荆南 |
天成四年七月至长兴元年正月(929年-930年) | 归属不明 | 荆南 |
长兴元年正月至清泰三年十一月(930年-936年) | 荆南 | 荆南 |
*归州,天成三年(928年)二月,短期隶属于后唐。
夔、忠、万三州曾于后唐天成初年短暂隶入荆南,历时未久,即入后唐,再后则被纳入后蜀版图。复州则在后梁至后唐之间的大部分时段归属于荆南,大约在明宗天成年间开始改隶后唐。而在荆南尝试扩展其势力范围过程中,曾两次用兵郢州,均未遂。另外,高氏荆南所辖荆州较之前代已多领一县,即监利县。
高氏荆南最终确立以荆、归、峡三州为基本疆域范围的格局。[11]
后唐时期归、峡二州隶属关系之变动 | ||
---|---|---|
时间 |
归州 | 峡州 |
同光元年四月至同光三年十一月(923年-925年) | 前蜀 |
前蜀 |
同光三年十一月至天成元年六月(925年-926年) | 后唐 | 后唐 |
天成元年六月至天成三年十一月(926年-928年) | 荆南* | 荆南 |
天成三年十一月至天成四年七月(928年-929年) | 后唐 | 荆南 |
天成四年七月至长兴元年正月(929年-930年) | 归属不明 | 荆南 |
长兴元年正月至清泰三年十一月(930年-936年) | 荆南 | 荆南 |
后晋天福八年(943年)之前,荆南下辖一府(江陵府),三州(归州、峡州、复州),十七县。之后,政区变为一府(江陵府),二州(归州、峡州),十六县。[12]
府、州 |
时间 | 辖区 | 备注 |
---|---|---|---|
江陵府 | 907年-963年 | 领江陵、石首、公安、松滋、枝江、当阳、长林、荆门8县,治江陵县。 |
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割复州监利县入江陵府,是年,自监利旧城徙治监利新城(今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县荣城镇)。 后梁贞明五年(919年),废荆门县为荆门镇,入当阳县,以当阳县置荆门军,为军治,是年,废荆门军,当阳县复隶江陵府。 |
归州 |
907年-963年 | 领秭归、兴山、巴东三县,治秭归县。 | |
峡州 | 907年-963年 | 领夷陵、远安、宜都、长阳、巴山(五代中-963年)五县,治夷陵县。 |
五代荆南时,高氏析长阳县置巴山县,治故巴山城(今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鸭子口乡巴山村),以旧为唐巴山县得名,隶峡州。 |
府、州 |
时间 | 辖区 | 备注 |
---|---|---|---|
江陵府 | 907年-963年 | 领江陵、石首、公安、松滋、枝江、当阳、长林、荆门8县,治江陵县。 |
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割复州监利县入江陵府,是年,自监利旧城徙治监利新城(今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县荣城镇)。 后梁贞明五年(919年),废荆门县为荆门镇,入当阳县,以当阳县置荆门军,为军治,是年,废荆门军,当阳县复隶江陵府。 |
归州 |
907年-963年 | 领秭归、兴山、巴东三县,治秭归县。 | |
峡州 | 907年-963年 | 领夷陵、远安、宜都、长阳、巴山(五代中-963年)五县,治夷陵县。 |
五代荆南时,高氏析长阳县置巴山县,治故巴山城(今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鸭子口乡巴山村),以旧为唐巴山县得名,隶峡州。 |
荆南经过唐末五代的纷繁战乱,经济遭受了很大打击,为了维护统治,高氏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做出过巨大的努力。
荆南地处江汉平原,是重要的粮食产区,农业生产条件优越,所以荆南注重发展农业经济。高氏统治者还重视修建水利工程,如贞明三年(917年)夏,高季兴“筑堤自安远镇北、禄麻山南至沱步渊,延亘一百三十里,以障襄汉之水,居民赖焉。名曰‘高氏堤’。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南平修江陵大堰,改名为‘北海’。”水利工程的修建,一方面在军事防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为农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其次荆南地处水陆交通的要冲,南来北往的人员和物资交流,为商业贸易提供了很好的条件。荆南的茶叶生产很发达,江陵府在当时是全国最大的茶市。高氏也积极与邻邦和中原王朝搞好关系,以求得赏赐。
再者荆南在轻徭薄赋的同时实行身丁税,即以人头作为征税标准,增加了财政收入,稳定国库。最后统治者注重与民休息,实行保境安民的政策,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一个稳定的环境。[10]
荆南是五代南北矛盾的中心。它北部与中原王朝相连,西部因长江三峡与巴蜀相连,南部与湖南的马楚毗邻,而东部经由长江水道与南唐、吴越为表里。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而荆南水系众多,形成很多湖泊和湿地,在军事上起到一定的阻遏作用。境内的峡、滩“构成荆南西部天然防御体系的一部分”,其东部为江汉平原,能为军事活动提供补给。
五代时期,荆南的军队不断扩大。后唐灭后梁后,“梁朝旧军多为(高)季兴所诱,由是兵众渐多,跋扈之志坚矣”。至宋初,荆南已有军队近三万人。
荆南的军事体制基本延续了唐末五代藩镇兵制的特色,军队包括:云猛、毅勇、制胜、水手,牙军是主力军,军种有水军、步军、马军。因地理环境制约,荆南的主力部队为水军,它的水军建设和战舰建设被视为立国之本一直延续了下来。虽然荆南政权出征多战败而归,但高季兴积极整修军方设施,大力“治城池、修武备”,在境内能抵御外敌。[10]
荆南的对外政策可以概括为“事大称臣、睦邻修好、离间构怨和不耻屈节”。高氏荆南始终维持着中原王朝藩镇的身份、地位,镇守荆南,拱卫朝廷,并且积极配合中原王朝对外作战的军事活动,甚至出现统治者为了讨好中原王朝遣子为质或亲身为质的情况。在五代时期,荆南也曾采用离间计谋,对马楚的重臣高郁设计以达到削弱邻国马楚的目的。
由于荆南“地处四战之地”,地狭兵弱,高氏统治者在充分分析了天下形势和自身实际情况后,形成了既要结交中原牵制周边国家,又要借助周边国家的力量使中原王朝不至于吞并自己的对外政策。这为荆南的发展创造了一个相对平和的外部环境。[10]
高氏五主在位期间各阶段之人口数据,因史籍阙载,如今已无法复睹。传世文献中,迄今可确知的高氏荆南的具体户口,惟见乾德元年(963年)高氏荆南归降于宋时的数据,即荆、归、峡3州17县计有142300户。[1]
序号 | 谥号 | 姓名 | 在位时间 | 备注 |
---|---|---|---|---|
1 | 武信王 | 高季兴 | 907年-928年 | |
2 | 文献王 | 高从诲 | 928年-948年 | 高季兴长子 |
3 | 贞懿王 | 高保融 | 948年-960年 | 高从诲第三子 |
4 | 贞安王 | 高保勖 | 960年-962年 | 高保融弟,高从诲第十子 |
5 | 德仁王 | 高继冲 | 962年-963年 | 高保勖侄,高保融长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