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嵬(2)1912年10月4日,出生于山东省诸城县王家巴山村一个贫农家庭[1]。1922年,家乡遭到荒旱,父亲携全家逃荒至青岛叔父处谋生;同年,进入青岛四方小学读书,同时帮助母亲摆香烟摊[1]。
1925年,崔嵬因家境贫困而失学;同年,进入大英烟草公司当童工。1926年,因与工头争执被开除[1]。1927年,考入青岛礼贤中学。1929年,因抗议当政而被学校开除,青岛市教育局通知各中学不准收留[1];同年,考入青州第十中学,参加进步学生组织[1]。
1930年2 月,考入山东省立实验剧院编剧组学习[1];7月,实验剧院停办,返回青岛[1]。1931年,组织海鸥剧社;同年,改名崔嵬[1]。1932年春,加入刚成立的青岛左翼戏剧家联盟,负责组织各学校剧团的排练演出工作[1]。
1933年2月,与杜建地合作,把《放下你的鞭子》(陈鲤庭编)改为广场剧《饥饿线上》[1];同年,青岛地下党被破坏后逃亡北平,以崔浚名和假文凭考入私立民国大学体育专修科[1]。1935年8月,赴上海从事戏剧电影活动,进月明电影公司附属的东方剧社[1];12月初,东方剧社解散[1]。1936年,加入上海剧作者协会[1];同年,编写话剧《察东之夜》;此外, 还编写了儿童剧《墙》。
1937年1月9日,随上海妇女儿童慰问团乘太古轮离沪北上[1];1月28日,从绥远前线返回北平[1];4 月,参加北平各校民族解放先锋队组织在香山集会活动,与张瑞芳合作演出话剧《放下你的鞭子》[1];6月,从北平返回上海[1];8月,参加创作的剧本《保卫卢沟桥》由上海戏剧时代出版社出版[1]。“八·一三”后,参加救亡演剧第一队,从上海出发,到南京、武汉、开封、西安等地宣传抗日救亡[1]。
1938年2月,应延安中宣部邀请,赴延安筹办鲁迅艺术学院[1];7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1939年7月,告别延安向敌后挺进[1];9月底,到达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在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任戏剧系主任[1]。1940年4月,创作三幕话剧《矿工队》[1];11 月,编写快板剧《坚壁要彻底》[1];同年,晋察冀边区文联成立,崔嵬担任文联委员[1]。
代表作(4)1941年,创作话剧《黄鼠狼给鸡拜年的故事》[1];同年,担任晋察冀中共北方分局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1];1 月22日,撰写《迎接困难和克服困难》一文发表在《晋察冀日报》[1];11 月底,在反“扫荡”中跟老乡们生活在一起,根据收集的许多素材开始创作多幕话剧《灯蛾记》[1]。
1942年8月,《灯蛾记》由“联大”文工团排演,崔嵬担任导演;11月底,调冀中军区火线剧社,担任社长[1]。1943年1月,担任晋察冀边区文化界整顿三风委员会委员[1]。
1944年,根据反“扫荡”中的英雄事迹编写现代京戏《老英雄》[1];同年,编导京戏《岳飞之死》[1]。1945年春,编写多场快板剧《对症下药》[1];6月,排演话剧《李国瑞》,担任导演[1];12月21日,编写、赶排的文章《反敌伪顽合流》发表在《冀中导报》[1]。
1946年春,任冀中区文协副主任。撰写指导村剧团活动的文章《把握方向》发表在冀中《歌与剧》第一期。8月24日,编写的歌活报《军民合作打老蒋》发表在《冀中导报》[1]。1947年秋,调任华北大学文艺学院任创作研究室主任[1];11 月下旬,石家庄解放,跟随部队入城,在市委领导下接管文艺部门[1]。
1948年2月24日,编写的宣传党的工商业政策的大鼓《自找麻烦》连载于《石家庄日报》[1];10 月,受华北局派遣,带队南下中原,开辟新解放区的文艺工作[1];12 月,在开封中原大学组建文艺研究室并担任主任;同年,创作歌剧《是假见不得真》[1]。
1949年春,参加中原局召开的中原文艺工作会议,担任中原文协副主任[1];5月,跟随大军南下武汉,担任武汉军事管制委员会文教接管部文艺处处长[1];7月,担任文研室改建的中原大学文艺学院院长[1];7月上旬,被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常务理事[1]。
1950年2月,被任命为中南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戏曲改进处处长[1]。1951年,当选为中南文联副主席[1]。1952年10月,担任中南戏曲代表团团长[1]。
1953年4月,被任命为中南文化局局长,兼中南人民艺术剧院院长[1]。1955年,在剧情电影《宋景诗》中饰演清末农民起义领袖宋景诗;同年,在期刊《大众电影》第18期发表文章《俺们大帅——宋克义的描绘、深刻的阶级感情、一份可贵的史料、我演宋景诗》[1]。
1956年,出演由徐韬执导的剧情电影《海魂》,在影片中饰演窦二鹏[1];4月11日,被选为中国电影工作者联谊会理事[1]。1959年,执导由谢芳、于洋共同主演的剧情电影《青春之歌》,该片根据杨沫的同名小说改编[2];11月,担任昆曲戏曲片《游园惊梦》的艺术指导[1];同年,在期刊《大众电影》第18期发表文章《我喜欢老战——创作手记的一个片断》[1]。
1960年,与陈怀皑联合执导戏曲电影《杨门女将》,该片获得第1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戏曲片奖。1961年,与陈怀皑联合执导剧情电影《北大荒人》,并在该片中饰演黄老清[2];同年,当选为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2];10月19日,在《文汇报》第3版上发表撰写的文章《戏曲艺术片的探索——电影〈杨门女将〉导演杂谈》。
1962年,由其执导的戏曲片《野猪林》上映[3];同年,与蔡松龄合作主演根据梁斌同名小说改编的剧情电影《红旗谱》,他凭借该片获得第1届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1963年,执导抗日电影《小兵张嘎》[4],该片改编自徐光耀的同名中篇小说,影片获得第2届中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5];同年,执导京剧戏曲片《穆桂英大战洪州》。
1964年,与陈怀皑、刘保德联合执导剧情电影《天山的红花》;12月21日,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被迫在文艺界集中的社会主义学院讲习班“学习”[1];8月,讲习班撤销后,被红卫兵揪回北京电影制片厂,关押在劳改队示众、批斗[1]。1968年2月,被关在北京电影制片厂,失去了行动自由,后被关押在北京卫戍区及秦城监狱[1]。
1969年4月,从秦城监狱被释放回北京电影制片厂[1];12月,进“五七”干校监督劳动[1]。1972年10月,经过审查,获得“解放”,但仍在干校劳动[1]。1974年,与陈怀皑联合执导京剧艺术电影《平原作战》,该片由李光、吴钰章、高玉倩等联合主演[6]。
1975年,执导剧情电影《红雨》,该片表现的是“赤脚医生”为贫下中农送医送药的故事[7]。1976年,由其执导的剧情电影《山花》上映[8]。1978年,执导由高维启、穆怀虎合作主演的剧情电影《风雨里程》;1月,成为北京电影制片厂领导小组成员[1];2月,被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出席第五届政协会议[1];同年,在《人民电影》第 1 期上发表文章《新年展望》[1]。
1979年2月7日,崔嵬因肝癌在北京逝世。1995年,在纪念世界电影诞生10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九十周年活动中获得中国电影世纪奖男演员奖[9]。
2021年5月21日,获第30届华鼎奖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国优秀电影导演提名。[10]
2022年1月5日,崔嵬获得新时代国际电影节金扬花奖。[11]
时间 | 名称 | 类型 |
---|---|---|
1978年 | 《风雨里程》 | 电影 |
1976年 | 《山花》 | 电影 |
1975年 | 《红雨》 | 电影 |
1974年 | 《平原作战》 | 电影 |
1964年 | 《天山的红花》 | 电影 |
1963年 | 《小兵张嘎》 | 电影 |
1963年 | 《穆桂英大战洪州》 | 电影 |
1962年 | 《野猪林》 | 电影 |
1961年 | 《北大荒人》 | 电影 |
1960年 | 《杨门女将》 | 电影 |
1959年 | 《青春之歌》 | 电影 |
1945年 | 《李国瑞》 | 话剧 |
1942年 | 《灯蛾记》 | 话剧 |
时间 | 名称 | 类型 |
---|---|---|
1978年 | 《风雨里程》 | 电影 |
1976年 | 《山花》 | 电影 |
1975年 | 《红雨》 | 电影 |
1974年 | 《平原作战》 | 电影 |
1964年 | 《天山的红花》 | 电影 |
1963年 | 《小兵张嘎》 | 电影 |
1963年 | 《穆桂英大战洪州》 | 电影 |
1962年 | 《野猪林》 | 电影 |
1961年 | 《北大荒人》 | 电影 |
1960年 | 《杨门女将》 | 电影 |
1959年 | 《青春之歌》 | 电影 |
1945年 | 《李国瑞》 | 话剧 |
1942年 | 《灯蛾记》 | 话剧 |
时间 | 名称 | 类型 |
---|---|---|
1978年 | 《风雨里程》 | 电影 |
1975年 | 《红雨》 | 电影 |
1963年 | 《穆桂英大战洪州》 | 电影 |
1958年 | 《穆桂英挂帅》 | 电影 |
1957年 | 《蝴蝶杯》 | 电影 |
1948年 | 《是假见不得真》 | 歌剧 |
1945年 | 《对症下药》 | 快板剧 |
1944年 | 《岳飞之死》 | 现代京戏 |
1944年 | 《老英雄》 | 现代京戏 |
1941年 | 《灯蛾记》 | 多幕话剧 |
1941年 | 《黄鼠狼给鸡拜年的故事》 | 话剧 |
1940年 | 《坚壁要彻底》 | 快板剧 |
1940年 | 《矿工队》 | 话剧 |
1937年 | 《保卫卢沟桥》 | 话剧 |
1936年 | 《墙》 | 儿童剧 |
1936年 | 《察东之夜》 | 话剧 |
1933年 | 《饥饿线上》 | 广场剧 |
时间 | 名称 | 类型 |
---|---|---|
1978年 | 《风雨里程》 | 电影 |
1975年 | 《红雨》 | 电影 |
1963年 | 《穆桂英大战洪州》 | 电影 |
1958年 | 《穆桂英挂帅》 | 电影 |
1957年 | 《蝴蝶杯》 | 电影 |
1948年 | 《是假见不得真》 | 歌剧 |
1945年 | 《对症下药》 | 快板剧 |
1944年 | 《岳飞之死》 | 现代京戏 |
1944年 | 《老英雄》 | 现代京戏 |
1941年 | 《灯蛾记》 | 多幕话剧 |
1941年 | 《黄鼠狼给鸡拜年的故事》 | 话剧 |
1940年 | 《坚壁要彻底》 | 快板剧 |
1940年 | 《矿工队》 | 话剧 |
1937年 | 《保卫卢沟桥》 | 话剧 |
1936年 | 《墙》 | 儿童剧 |
1936年 | 《察东之夜》 | 话剧 |
1933年 | 《饥饿线上》 | 广场剧 |
时间 | 名称 | 备注 |
---|---|---|
1978年 | 《新年展望》 | 《人民电影》第1期 |
1961年 | 《戏曲艺术片的探索——电影〈杨门女将〉导演杂谈》 | 《文汇报》第3版 |
1959年 | 《我喜欢老战——创作手记的一个片断》 | 《大众电影》第18期 |
1953年 | 《俺们大帅——宋克义的描绘、深刻的阶级感情、一份可贵的史料、我演宋景诗》 | 《大众电影》第18期 |
1948年 | 《自找麻烦》 | 《石家庄日报》 |
1946年 | 《把握方向》 | 《歌与剧》第一期 |
1941年 | 《迎接困难和克服困难》 | 《晋察冀日报》 |
时间 | 名称 | 备注 |
---|---|---|
1978年 | 《新年展望》 | 《人民电影》第1期 |
1961年 | 《戏曲艺术片的探索——电影〈杨门女将〉导演杂谈》 | 《文汇报》第3版 |
1959年 | 《我喜欢老战——创作手记的一个片断》 | 《大众电影》第18期 |
1953年 | 《俺们大帅——宋克义的描绘、深刻的阶级感情、一份可贵的史料、我演宋景诗》 | 《大众电影》第18期 |
1948年 | 《自找麻烦》 | 《石家庄日报》 |
1946年 | 《把握方向》 | 《歌与剧》第一期 |
1941年 | 《迎接困难和克服困难》 | 《晋察冀日报》 |
上映时间 | 剧名 | 扮演角色 | 导演 | 合作演员 |
---|---|---|---|---|
1961 | 北大荒人 | ---- | 陈怀皑 | 张平 |
1960 | 红旗谱 | 朱老巩 | 凌子风 | 蔡松龄 |
1960 | 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 | ---- | 谢添 , 陈方千 | 田方 |
1959 | 老兵新传 | ---- | 沈浮 | 高博 |
1959 | 风从东方来 | 市委书记 | 干学伟, E·吉甘 | 浦克 , V. Kondratyev |
1957 | 海魂 | ---- | 徐韬 | 赵丹 , 王丹凤 |
1956 | 黄花岭 | 李洪奎 | 金山 | 张云芳 |
1955 | 宋景诗 | ---- | 郑君里 , 孙瑜 | 陶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