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湘江航电枢纽工程可以形成共有库区的城市群,是全国最大的城市中心水源地,有利促进长株潭经济一体化;通过湘江沿江风光带,促进湘江沿岸生态与经济建设,同时形成特有的人文景观。
解决枯水期城市供水。从气候条件看,湖南秋冬季节少雨,湘江河段常年出现枯水季节。枯水期平均时间5个月,特长年份长达7个月,甚至出现湘江断流,严重影响长株潭生活和工业用水。工程从根本上保证三市常年用水要求。
提高湘江上游地区通航能力。由于枯水期影响船舶航行,低水位时上游100吨级船舶无法抵达长沙。工程建成后,库区河段可全年达到二级航道标准,大大提高湘江船舶通航能力。
缓解部分供电紧张状况。工程建成后,附属工程的电站总装机容量8.4万千瓦,年发电量3.64亿千瓦时,可充分缓解湘江枯水期长株潭城市群用电紧张的局面。
为内河航运湘江长沙段至株洲航电枢纽蓄水,增加航道内水深(2011年湘江长沙段最低水位24.77米相当于1.7米左右水深)彻底解决湘江沿岸长沙、湘潭2市的城市用水。枯水期上游引江水入湖,丰水期下游放水入河,湘江断流终于不再重现。
湘江长沙段断流严重(5)根据国务院下达的“十三五”一号文件重点建设水利设施,工程使湘江成为二级航道,可通航2000吨级的船只。
湘江株洲段断流严重(5)
湘江长沙航电枢纽工程是湖南省、长沙市“十一五”重大项目,是以适应湘江水运大通道建设、提高城乡供水保障水平和长沙、湘潭2市城市发展需要为主,兼顾发电、交通等功能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它使湘江城陵矶经长沙至上游衡阳段通航能力将由1000吨级提升到2000吨级,有利于保障供水、改善湘江风光带滨江环境、开发旅游资源、提升城市品味,增强长株潭经济整体竞争力,加快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步伐;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工程、环境提质工程和民生工程。工程主要建设内容包括:船闸、泄水闸、电站、坝顶公路桥、鱼道、护岸及发包人营地等,枢纽从左至右依次为左岸改移防洪大堤、左岸副坝及预留三线船闸、二线船闸、一线船闸、26孔净宽22m的低堰泄水闸、1孔净宽7m泄洪排污闸、电站厂房、蔡家洲副坝、20孔净宽14m的高堰泄水闸及右岸副坝。枢纽船闸、泄水闸及电站规模如下: 船闸等级为2000吨级,闸室有效尺寸280m×34m×4.5m(长×宽×门槛水深),年通过能力9800万吨的2000吨级双线船闸、46孔泄水闸、6台单机0.95万kw灯泡贯流式水轮发电机组、宽27米长1907米的坝顶公路桥,坝顶高程39.7米。I级永久型水工建筑物设计洪水采用100年一遇,校核洪水为500年一遇,永久性次要水工建筑物设计洪水为30年一遇,校核洪水为100年一遇。
湘江航运开发建设示意图泄洪闸共设46孔,左汊26孔,堰顶高程18.5m,单孔泄流净宽22m,泄流宽度572m;右汊20孔,堰顶高程25.0m,单孔泄流净宽14m,泄流宽度280m;左右汊泄流总宽度852m,设计洪水标准100年一遇,相应流量26400m³/s,校核洪水标准500年一遇,相应流量30200 m³/s。电站为河床式厂房,总装机容量57MW,安装6台单机9500kW的灯泡贯流式机组,年均发电量2.32亿度。
大坝距上游橘子洲大桥26公里,距上游株洲航电枢纽131.4公里,距下游湘阴县城文星镇35公里,水库正常蓄水位29.7米(黄海标高),库容6.75亿立方米。
2004年1月,湖南省人大、政协会议,长沙代表团提议建议尽快建设湘江航电枢纽。
2004年2月4日,湖南省政府召开长沙湘江航电枢纽工程专题会,计划、建设、规划、交通、水利等单位长株潭3市,对选址征询意见,并就地质、防洪、治污、生态、移民、交通以及拆迁等问题进行探讨研究。
2005年11月2日,湖南省发展改革委员会正式对《湘江长沙综合枢纽工程预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了批复,同意工程立项。
2005年12月5日,长沙市政府向在长的全国人大代表、省人大代表专门汇报长沙湘江航电枢纽工程项目的有关情况。
2005年12月13日,《湘江长沙综合枢纽工程环评大纲》正式通过湖南省环境保护科学院组织的专家审查。
2009年10月开工,2014年12月完工。
应对长沙湘江航电枢纽下游实施同步治理
省人大代表、湘阴县东湖垸水利管委会主任苏铁锚提出,长沙湘江航电枢纽的建成,进一步加剧湘江下游旱情恶化,加剧洞庭湖的萎缩,破坏湘江沿线的生态环境,影响湘江航运及下游居民生产生活用水安全。建议采取紧急应对措施,加强合理调度水资源,增加下游临近地区的水库蓄水容量;搞好长沙航电枢纽上、下游污水、废水处理,实施污水上下游同治;要疏浚、治理下游河、航道,规划改造洞庭湖和治理城陵矶港口,保障湘江下游河道、航道的安全。
《湘江长沙综合枢纽工程环评大纲》认为,工程建成后,库区部分的原有陆地变成水域,天然河道变成水库,水文特性发生一定变化,由于原天然河道流速减缓,水体对污染物的自净降解能力下降;工程建成后湘江水位发生变化,可能导致局部库岸不稳定问题;大坝的阻隔使湘江水生生态系统物流交换受到限制;电站运行后库区河段的漂浮物质渐渐聚集于大坝前,在清渣过程中将形成大量的渣料需要即时处理。
《湘江长沙综合枢纽工程环评大纲》建议长株潭三市总体沿湘江两岸修建庞大的排污管道通达大坝下游,以彻底解决长株潭三市的排污问题。
大坝上游蓄水导致大坝下游断流
2013年11月冬汛期过后,湖南省降雨长期偏少,湘江主要控制站水位偏低。省水文局当时分析,长江入洞庭湖水量锐减9成,长江三口河系基本断流,其中藕池河康家嘴站断流达279天。
12月11日8时,长江城陵矶水位创2013年新低,从湘江长沙航电枢纽工程至岳阳长江入口145公里,浅水航段达55公里,多艘船舶搁浅,很多市民在露底的河床上开车钓鱼,所幸大坝上游的长沙市民供水未受到影响,水质监测正常。
枢纽下游水位仅20.5米,与上游水位落差是5.44米
2013年10月,我省进入枯水季节,湘江长沙航电枢纽下游的水位一直低于25米。12月11日,大坝上游以南的江水涛涛,水位稳定,大坝下游以北则部分断流。
湘江长沙航电枢纽由蔡家洲分为东西两侧,靠东侧河岸因没有放水,已全部断流,河床长出浅草,附近居民将牛羊放养于此。靠西侧的河岸,因有船舶过渡,仅开放了3个闸口放水。
长沙枢纽坝上的正常蓄水位应在29.70米,12月11日上午上游水位是25.97米,下游水位仅20.53米,创2013年历史新低,水位落差达到了5.44米。
大坝下游水位大下降,通航吃紧
据水文监测显示,因久晴少雨,四水入湖流量仅1458立方米/秒,长江中下游及洞庭湖水位不断下降。12月11日8时,湘江最下游的岳阳城陵矶水位降至2013年最低的20.46米。
千吨级船舶从岳阳行驶到长沙枢纽坝下145公里,浅水航段有55公里,文经滩、萝卜洲、铜官主航道越来越狭窄。当时湘江长沙航电枢纽顺利通航载重在500吨以下,吃水仅维持在1.7-1.8米,甚至在萝卜洲某些位置仅1.4米。超重的大船都只能将货物“化整为零”,中转到小船减轻重量再过浅水区。
受影响比较大的大坝上游的霞凝港由于水位低,大船不能满载,导致部分货物积压在城陵矶或其上游港口。当时启动了应急预案,保障物资运输,包括汽油、柴油等重要的民生物资,一定要保证供应正常。
影响
大坝上游长沙供水未受枯水季影响
长沙市水业集团透露,11日监测到的长沙段水位是28.4米,维持在29.95米-28.26米之间,当时从湘江取水的1、2、3、4、8水厂全部取水正常,没有受到枯水季节的影响。
从当时对湘江水质的监测报告显示,各取水点原水质监测正常。水务部门会加强监测密度,按月发布水质报告,市民可上网查询。
大坝下游湘阴县390平方公里农田不同程度缺水
2013年7月30日,湘阴县袁家铺镇名山村6、7月分的烈日炙烤,让该村部分稻田缺水龟裂,二季稻无法下插,生产用水面临空前考验。为了保证旱季长沙、湘潭的正常供水,上游长沙湘江航电枢纽闭闸大量蓄水。再加上持续高温少雨,山丘水库、塘坝蓄水量偏少,大坝下游湘阴县已有57.56万亩(390平方公里)耕地不同程度受旱,15万亩(100平方公里)农田水源紧缺。
2013年入夏以来,湘阴县连续高温少雨,县城地区降雨556.5毫米,只达到2012年同期的61.7%。东塘、长康、三塘、石塘、六塘、白泥湖等8个乡镇因水源紧缺,全县15万多亩农田灌溉水源紧缺,8000亩已插晚稻干枯开裂,近2000亩农田因无水源耕种而无法插播。
根据气象分析,近一周内仍然是晴热高温天气持续,蒸发蒸腾加剧,小型水库、山塘干涸,水利工程蓄水将急剧减少。加之为了保证旱季长沙、湘潭的正常供水,上游长沙湘江航电枢纽闭闸大量蓄水。部分地区灌溉设施损毁严重,无水可用、有水无法用等问题将更为突出,湘阴旱情将进一步加剧,抗旱形势十分严峻。
7月25日12时,该县启动抗旱Ⅲ级应急响应。全县上下将把渠道清淤作为当前抗旱工作的重中之重,尽快地把淤塞渠道疏通,确保灌溉渠道水流畅通。县财政拿出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抗旱设备的购置以及渠道疏浚;县电力部门积极配合,调度用电负荷,重点支持农业生产,确保抗旱用电;县农机部门积极配合县防指抗旱,协助购置抗旱机具,添置柴油机、水泵300台套。气象部门密切关注天气情况,拟近期内进行人工增雨作业。
当时全县出动劳力22000人次,清淤疏洗抗旱渠道150千米;添置柴油机、水泵300多台套,组织调运70多台套挖掘机等机具投入抗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