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郎古镇位于古蔺县境东端的山谷中,是全国100个著名乡镇之一。是红军长征四渡赤水的重要渡口,红军“开仓分盐”的地址就在这里。也是国家名酒郎酒生产发祥地郎酒厂所在地。古镇依山傍水而建,从赤水河南岸循陡坡而上至官井,街长1500米,宽4米,以峡长坡陡梯多为特色。房舍都是穿木接斗、瓦屋泥墙。有主街道一条,小叉巷三条。解放前仁岸盐道在此中转,拥有居民千余户。建有德华隆、德谦裕、德祥盛、德祥裕、天益号、丰盛号六大盐号,川黔十数县的食盐由此发运;街道有茶楼、酒肆、百货商店、山货铺子、烟馆等百余家,挑夫、背足数以千计,有滇、黔、渝、湘、鄂、苏等省市商人云集于此,市场繁荣、商贸发达、经济活跃,素有“小重庆”之称。解放后由于交通条件变化,盐道改行,萧条下来。但街道旧貌犹存,保存完善。
美酒河风景区位于赤水河北岸。最低海拔325m,最高海拔1370m,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5°C,平均降水760mm,雨量充沛,温度适宜,冬暖夏凉,无霜期较长。二郎美酒河山青水秀,植被茂盛,堪称“小三峡”,集奇、险、峭、峻、秀为一体,川盐入黔的古盐道也保存完好,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美酒河摩岩石刻
“美酒河”以赞誉赤水河及其河畔出产国酒茅台酒和中国名酒郎酒而命名,是世界上最大的摩岩石刻汉字,每字占岩面积约1600㎡,镌刻于二郎镇赤水河上游约3km北岸蜈蚣岩绝壁上。1999年载入“大世界基尼斯”。站在北岸公路上仰视,“美酒河”三字镶嵌在三百米高如刀削的悬岩陡壁上,以其磅礴的气势直逼眼底。
世界最长的石刻龙建筑群
位于赤水河南岸茅习公路边,与吴公岩“美酒河”遥相对应。共有石刻龙四条,每条长192米,共768米,既是公路护栏,又是石雕艺术,工艺精湛,形象生动,堪称西南龙刻之最,1999年载入“世界基尼斯”。
国际漂流、攀岩基地
美酒河的十里长滩,是赤水河上六十四个险滩中险峻的集中处。它上起豹子滩,流经兴龙滩、望乡台、沙纤岩、蜈蚣岩、端公石、沙湾滩、拱滩,止于二郎滩,全长八千余米,水流湍急,水势变化无穷,两岸悬岩绝壁,断岸千米,洞穴众多,岩上林木蓊郁,云流雾绕,晴雨云天,变幻莫测,被国家体育总局确定为国际攀岩、洞穴探险及飘流基地,堪称险滩漂流全省之最。2006年11月份由国家体育总局主办的“全国自然水域古蔺县赤水河漂流大赛”共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20余支专业和业余的漂流队伍参加比赛。
●郎酒
郎酒用优质红粮酿制而成,酿造考究,有“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之说,即窖料、翻料、煮料分别反复三次,每次要窖三个月之多,然后烤出原酒。原酒烤出后,均运入洞中储存三年,经过醇化,再勾兑即为郎酒。郎酒酒窖与众不同,举世少有,属天然溶洞,洞内冬暖夏凉,湿度、温度恰到好处,终年衡温衡湿,加快了酒的生香、醇化,不仅使酒达到醇正甘冽,而且增加更多微生物,使有害物减少到最低限度。经过三年窖藏后的郎酒,具有“酱香突出,醇厚净爽,幽雅细腻,回味悠长,空杯留香”的独特风格,闻名于海内外,与国酒茅台,共誉为赤水河上的两颗“明珠”。
●天、地宝洞
位于二郎镇的五老峰下,属喀斯特地貌天然溶洞,两洞及其洞内分支总长近1.5km,总面积近2万平方米,两洞上下相迭,尾部相通,直线距离仅四十余米,洞内冬暖夏凉,温差小,石笋、石山、石花、石乳千姿百态,大小通道,迂回宛转,犹如一座大的迷宫。
天然溶洞贮酒的创举在人类酿酒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上万只硕大的储酒陶坛密密麻麻摆设洞内,釉彩乌亮,经年累月地伴随着正在进行“醇化”的新酒,放眼望去,庞大而壮丽的酒库阵容似酒阵兵马俑,蔚为壮观,令人叹为观止。1996年8月6日,该洞以其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酒阵兵马俑奇观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天然酒库,载入世界基尼斯大全。著名作家何开四在《中国郎酒碑》碑文中对郎酒宝洞藏酒挥毫写下“至若宝洞储酒,更称一绝。白云深处青山绿,天宝地宝通人和。酒气润崖壁,酱香酿新醇。瓮坛成阵,依稀秦皇兵马俑;盖世奇观,何期欲界有仙都”的连珠妙语。只有亲身进入这两个举世无双的天然酒库,你方能体会到“宝洞客来风送醉,举觞人去路留香”的诗情画意。
天、地宝洞外建有仿古牌坊,游人到此,可观二郎睡佛及二郎酒厂、贵州习水镇全貌。
二郎古镇
二郎古镇依山傍水,位于二郎镇西北侧,从赤水河南岸循陡坡而上至官井,总长约1500米,宽四米,以狭长梯坡陡为特色,主街道一条,小叉巷三条。几百年建镇时铺就的青石街道,经长期风雨侵蚀,人畜踏磨,如今益发圆滑凝重。两旁的青瓦四合院木板房,蕴藏着不少历史变迁,人世兴衰,游人置身其间,有回归历史之感。解放前由于盐道货物在此中转,建有德谦裕、德华隆、德祥盛、德祥裕、天益号、丰盛号六大盐号,川黔数十县的食盐均由此发运。滇、黔、渝、湘、鄂、苏等省商人云集于此,旅客往来频繁,市场繁荣,商贸发达,经济活跃,素有“小重庆”之称。解放后,由于交通条件的变化,郎酒的兴起,集镇转移到黄荆坝,使古镇商业萧条,但街貌却依然保存了下来。1934年红军长征时驻扎于此,并开仓分盐赈济百姓,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红军渡口
红军渡口位于二郎古镇下场口,与贵州省习水县二郎庙遥相呼应,峡长峰高,河流激湍,地势险要,是两军对垒必争之地。1935年红军长征时,先后两次在此抢渡赤水河,进行了著名的二郎背水战,为中国战争史写下神奇篇章,游人至此无不望江凭吊。为纪念红军四渡赤水胜利,在渡口建有红军长征纪念亭和纪念碑,以及红军四渡赤水《二郎滩渡口》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志。
红军洞
位于蜈蚣岩小三峡北岸,洞高20余米,面积2万平方米。洞内钟乳石千奇百怪,有号称“千丘榜”的景观,是天然的地下公园。红军长征时伤员不能随大队伍继续长征,当地群众将红军伤员安排在洞中治疗,故名红军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