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
王福明《拯救》获华北地区连环画联展优秀作品奖;
1996年
《北京旧影——炸麻花》 “中国首届水彩画艺术展”铜奖;
2007年
《密云南山》“首届中国青年百人油画展”艺术奖(最高奖);
《暖冬》“第二届风景•风情全国油画展”优秀作品奖(最高奖);
2009年
《依山人家》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获奖提名作品;
《文房四宝》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获奖提名作品;
2012年
《北方山村》首届中国美协会员油画精品展优秀奖;
2014年
《一方山水》可见之诗——中国油画风景展优秀奖(最高奖);
2016年
《金山亭》可见之诗——第二届中国油画风景作品展获佳作奖;
《乡土风情》——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1]
2018年1月18日,政协河北省第十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当选河北省第十二届委员会委员。[2]
1989年
《草原上的那间小屋》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
1990年
《争》入选第十一届亚运会全国体育美展;
1999年
《那日图——太阳升起的地方》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
2004年
《最后的请求》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
2008年
《南山秋色》入选第三届全国青年美展;
2010年
《新路》入选中国百家金陵油画展;
2012年
《一方山水》入选中国百家金陵油画展;
《路》“最绘画——中国青年油画展”;
《北方山水》入选首届“全国中青年油画展”;
2014年
《太行人家》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展;
《北方》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展;
2015年
《太行暖阳》可见之诗——中国风景油画邀请展;
《燕山春晓》入选“绘画的品格”——中国油画邀请展;
《三月》中俄艺术交流展;
《霜》(创+导+学)中美教授作品交流展;
《太行古村落1—8》走进太行-全国油画名家河北古村落写生展;
2016年
《百鸟朝凤》参加从左岸到东麓---当代油画邀请展;
2017年
《清明》入选江南如画中国油画展;
《下二道河》参加中国高校名师油画邀请展[1]。
自由着自己
文/王福明
一个民族的自由靠实力的强大;一个人思想的自由靠解枷;文化的自由靠剔除腐朽与伪传统;那么艺术家的创作要靠精神的自由。
自由是禁锢与束缚的反叛,人的行为如此,文化的进步也如此,新文化运动如此,文艺复兴如此,“八五思潮”也如此......
历史进程中不乏有人会在历史长河中留下自己的文化刻点。莫奈的印象派与古典主义,塞尚与立体主义,而杜尚的出现改变了西方现代艺术的进程,凡此种种。创作是认真的、严肃的,但却是自由的。这里的自由是自我心灵解放的自由,早一些,再早一些,去推开那扇自己心灵的窗户,倾听内心对艺术的向往与召唤,旁若无人,自由着自己。也许我们每个人都会成为艺术史上的那个刻点。[3]
王福明艺术孤旅之价值
文/贠冬鸣
时下很多艺术家徒负虚名,而王福明在河北画坛则恰恰相反,大概是他主动将自己摒除在熙攘人间之外的缘故。谁在沽名钓誉,谁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应该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那么将蒙在王福明身上的灰尘拂去,将一个本真的艺术家加以还原,我觉得这也是对画坛混乱的价值评估体系的矫正。
“半个世纪以来,美术院校培养出来的技术枪手不少,而我们弱的是脑子和心。”被埋没半个世纪的吴大羽重见天日,才引发王怀庆先生的如是感慨。的确,中国画坛特别是河北艺术家,想像力和创造力的匮乏,才致使庄严而又庞大艺术秩序构建的遥遥无期。
铁扬先生跟笔者闲聊时坦言,能够称得上油画家的,河北没有几人。从这种层面来看,王福明作为油画家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其独有的艺术语汇,在忽高忽低地提醒着人们,美术发展脉络是多元化的,也应该是平等的。而不是特定的某个人,掌控某种艺术语汇话语权的独大。他的存在还告诉人们,河北传统油画教育的掣肘,致使很多艺术家的创造才情,在不经意中受到阻滞和压抑,且长久地陷入技术窠臼不能自拔。那么,摆脱其束缚,进而真正获得精神之独立,只能靠自己,靠自由的艺术思想。
燕山,乃王福明之故乡。燕山山势陡峭,北缓南陡,沟谷狭窄,地表亦破碎,多低山丘陵,而植被却茂盛,且灌木、杂草丛生。亦有的植被稀疏,间有灌丛和草地。沿山脊时而筑有长城,形势险要。其岩石多见灰青、褐色、褚红夹青、纯白、青灰夹黄等颜色,纹理亦富有变化,质感古朴,光泽凝重,其形态亦极为丰富。具体说来,清廷“夏都”之避暑山庄,若无燕山荫翳,则不能遮挡其酷暑,其周边县域同样烟雨蒙蒙且峰峦叠嶂。然而,当代画坛之北方山水画家,大都被太行的巍峨和雄浑所折服,进而虔诚地朝觐太行,吟咏太行。贾又福、李宝林、李明久和白云乡等,无不是以塑造太行而享誉画坛,并构建出自己的艺术语汇。河北文化当局也一度急功近利,试图倾全力打造“燕赵画派”,随后又退而求其次臆想出“太行画派”之构想。这不仅不符合“画派”形成之自身的艺术规律,也是对客观现实的漠视,更是对燕山文化的轻慢……
众所周知,邢台官方曾创办规模浩大的太行文化节,河北画院亦经年忙碌于“走进太行”之艺术展示,且受到国家文化部门表彰,由此足见“太行”无穷之魅力。按地理属性分析,太行确有值得文人骚客千百年咏叹的品格。一次次地壳活动,使太行山脉逐渐隆起,后又与东西的华北大平原断裂,形成太行东部陡峭,西部徐缓的地貌形态。受五台运动和吕梁运动影响,区内古老地层普遍遭遇褶皱、变质,并伴随岩层的断裂。太行山脉多东西向横谷,自古就是交通要道,商旅通衢。太行山脉也是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之天然分界线,而它在中国版图处中心位置,系众多山脉中唯一南北走向之大山,象征着中华民族之脊梁。《括地志》亦称“太行连亘河北诸州,凡数千里,始于怀而终于幽,为天下之背”。基于此,构成燕赵文化之另一“足”——燕山,才被文化主管部门以及众多艺术家所忽视。
然而,油画家王福明却反其道而行。他对近在咫尺的太行视而不见,毅然将目光投向故乡之燕山。他钟情于燕山,但绝不是俯首燕山,继而匍匐在地,做自然的奴隶。艺术家王福明完全是在平视抑或俯视燕山,他所塑造的山体和植被,皆剔除或稀释了理想与崇高元素,径直扼住自然本质而不计其余。王福明观察家乡山地,观察随处可见的无名植被,陡然把全副身心都植入其中,使得物我交融并尽得其神。奇崛的构图、绚丽的色彩,乃至顿挫有序之线条,王福明皆全然不顾,而是平实地勾勒其筋骨,突兀地将炫目之光影与色彩一一逐出画面,进而极为吝啬地以黑、褐两色搭建山体。他是在主观地忠诚于自己的情感,并倾心为燕山铸魂。其画面看去粗犷、深沉、雄浑,仿佛有书法之力和中国画之神韵,然而它又是舶来的艺术门类——油画,似铜浇铁铸,看去沉甸甸纷呈不尽的量感。他的用笔果断、明确、纯朴、坚实,且以简驭繁、情感真挚,独有的燕山气脉清新浓郁,具有鲜明、独到的艺术风韵。可以说,用风轻云淡来形容王福明的油画,大概是精准的,且具有一种高贵的品质。究其原因,就在于他赋予了燕山诸多难以言说的尊严。
王福明笔者从未见过王福明作画形态,但其用色及作画状态,却是和主流社会疏离的。“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春风得意马蹄疾”,这两种截然相悖的情绪,在王福明作品中难觅其踪,倒是那种从容与淡定,构成了作品之筋骨与血脉。掌握高超画技之艺术家,往往在绘制过程中不由自主地炫耀技巧,这也是习惯使然。而王福明则弱化或舍弃技巧,进而将情感凝聚笔端,去塑造寂寞、荒凉。这也暗合了毛泽东的战略部署,“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此举,足见其“以一当十”和“舍九求一”之艺术主张的清晰。那么,艺术家对庞杂绚丽的枝节忽视不见,才可能扼住景物本质,进而才可能在画坛发出自己的声音。王福明艺术创造的可贵,艺术探索的价值,其根源就在于此。
王福明油画艺术之受众必定是狭窄的,是具有独立审美能力的。基于此,其艺术气场也是属于高雅人群的。由此推断,他的艺术行旅也必定是孤独的,是无人喝彩的。这里所说的“人”,乃是熙来攘往普通受众,而不是恪守良知的学术。[4]
一方山水
文/王福明
我曾经走进太行深处,也到过陕北高原,无非是看不够的山水异样,人居民俗。但近几年很少再去看异乡的风景,因为高速公路直通燕山脚下我的家乡---承德,故此多了开车回家的机会,对家乡的山水也更是依恋。春天里漫山遍野的山杏花、桃花、白色梨花竞相开放,可谓壮观。每每驾车于山间公路上向窗外一瞥,便勾起我对往事的回忆。家乡的山水不用再读,像醇酒,只需慢慢品味,又像酣梦,即便醒来也不愿睁开双眼。
我的家乡在燕山脚下,是一个典型的北方小山村,依山而居,村前有一条流向山外的小河,称为老牛河,河的下游则汇入“引滦入津”的滦河。村上每一块土地,山沟沟儿或者土坡儿都有先人为它留下的吉祥名字,像“十八钱儿沟,三十八亩地,老道梁”,被河水冲刷变了形的地域称作“弯弯儿地”。
十六岁以前,我跟所有农村的孩子一样,村里的山水就是我全部的世界。前些年,因为山杏不值钱,被人伐了,山中再也见不到成群的麻雀和蝴蝶,母亲说是那些高效农药和化肥的缘故。又过了几年,在春天里,那满山的山杏花又如往昔般盛开,母亲又告诉我说有人收购山杏仁做杏仁露,人们又开始种山杏树了。我感谢他们,还了我童年的回忆。
自画风景以来,我常常把风景读作山水,总觉得山水才是我对它的赞美,因为山水有其清美、空灵和风骨,它伴有我多年的恋乡情结,这种情节已融入了我的创作主题。
美自体悟,画自心生,有这般极美的山水在心,画有兴,吾有幸,一方山水常润心田,吾之大幸。如此美境,令三百年前康熙、乾隆在这山水间建立了“避暑山庄”,这是古今生活在这片山水间人们精神的跨越,也是超越时空的赞美和感同身受的碰撞。
2012年春于画室[5]
[1]王福明作品(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