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勒名学

作者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 
译者 严复
书名 穆勒名学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目录导航

简介

此书主要在阐述理则学,原名为《逻辑学体系》(A System of Logic),反映十九世纪後叶西方资产阶级经验主义思想的一部代表性的逻辑著作,是英国经验主义归纳逻辑的总结。此书主要在阐述理则学,通称逻辑,源自古典希腊语 (logos),最初的意思是「词语」或「言语」(引申出意思「思维」或「推理」);1902年严复译著《穆勒名学》,将其意译为「名学」,音译为「逻辑」。它经常被称为是对论证评价准则的研究,尽管逻辑的精确定义在哲学家之间是有争议的事情。但这个主题还是有所依据的,逻辑学家的任务是相同的: 提出大量的有效和谬误的推论,从而允许人们区别出好论证和坏论证。

目录

引论001

第一节 论开宗界说本非定论001

第二节 辨逻辑之为学为术002

第三节 论名学乃求诚之学术004

第四节 言名学论推知不论元知006

第五节 论名学所以统诸学之理010

第六节 考名学之利用於何而见012

第七节 标明本学界说013

卷上

第一章 论名学必以分析语言为始事018

第一节 论名之不可苟018

第二节 论析词第一层工夫019

第三节 论欲观物宜先审名022

第二章 论名025

第一节 论名乃物之名,非意之名025

第二节 有不为名之字,必与他字合而後成名026

第三节 论有公名有专名029

第四节 言名有 察之别031

第五节 论名有涵义有不涵义034

第六节 论名有正负之殊045

第七节 论名有对待独立之殊047

第八节 论名有一义有歧义有引喻之义050

第三章 论可名之物052

第一节 言欲正名非历数可名之物,不可兼论亚理斯多德旧立之十伦052

第二节 论用名之难,以经俗用而多歧义055

第三节 论意理059

第四节 言意属心知与气质之变,先意而有者异,兼论何者为别见061

第五节 论志论为064

第六节 论物065

第七节 言形体067

第八节 论心073

第九节 论物之所有而先言德076

第十节 言伦079

第十一节 言同异082

第十二节 言量085

第十三节 申言物德基於人心之觉086

第十四节 申言心德舍觉感而无可言087

第十五节 总结全章所类之名物089

第四章 论词094

第一节 论缀系之体用094

第二节 分词之正负096

第三节 分词之繁简098

第四节 论词有全偏浑独之分101

第五章 论词之义蕴104

第一节 论名家有以一词为离合二意者104

第二节 论名家有以一词为离合二名者108

第三节 论名家有以一词为辨物类族之事者111

第四节 论词究为何物117

第五节 论词表四伦,曰相承曰并著曰自在曰因果119

第六节 言四伦而外,尚有主达相似之义者123

第七节 论词之两端皆 名,或一端为 名者127

第六章 论申词131

第一节 论常德寓德二词之异131

第二节 论常德之词无关新理,直是复词133

第三节 言一物之名不涵公性136

第四节 明待证真词与申词异137

第五节 论观词二术139

第七章 论类别事物之理法兼释五旌141

第一节 论分类与命名相关之理141

第二节 何谓五旌142

第三节 论类与别145

第四节 论品物固有真殊将何如,而後可区之以为类别148

第五节 明何物为五旌之差153

第六节 言举差德有常用之差有专门之差155

第七节 论撰157

第八节 说寓159

第八章 论界说161

第一节 释界161

第二节 言有可析之义,则其名为可界之名163

第三节 论界说有全有曲二者之别云何165

第四节 论释名疏义异於界说167

第五节 有名界说有物界说,而所谓物界说者,要不外名之界说,

益以本物自在与名相应之义已耳,非有异也173

第六节 推界说之中有释名有甄实,即至意境所存之物,求诸世间

而绝无者,其界说之可以析言,亦犹是也178

第七节 界说虽缘名而立,然必格物精而後,所以界名者当故界

说者知物以後之事也181

卷中

第一章 论推证大凡190

第一节 总覈卷上大旨190

第二节 论有非推证而名推证者192

第三节 论推证正术区为内籀外籀196

第二章 论外籀联珠201

第一节 释联珠201

第二节 论曲全公例乃为复词,并无精义208

第三节 论外籀所据公例真实为何212

第四节 前例他观214

第三章 言联珠於名学功用惟何216

第一节 问有以联珠为丐词之尤者,其说信欤216

第二节 明旧说之所以为浅217

第三节 论凡推籀之事非由公以及专乃用彼以推,此皆本诸睽孤之

事微,所谓普及者也220

第四节 言公词之立乃所以总散著之理,以资默识,而联珠诸例乃

所以表襮解释公词之术229

第五节 故联珠之真用乃非所以为推而实所以为验233

第六节 论外籀之真正法门究为何式238

第七节 论内籀外籀对待之情241

第八节 答客难243

第九节 论法名学246

第四章 论籀绎及外籀科学248

第一节 泛论籀绎之用248

第二节 言籀绎者纍内籀之所推证者而为之248

第三节 言籀绎之事以徽迹徽251

第四节 论外籀科学所由起254

第五节 论科学何以不皆外籀而有试验科学257

第六节 科学之所以成外籀即由实测试验260

第七节 言科学渐成外籀之致262

第五章 论满证所以明必然之理者266

第一节 论几何证确以其题多设事之故266

第二节 设事亦本於真物,而一有所甚一有所亡269

第三节 言形学亦本於公论,公论无设事者271

第四节 言公论之理由见闻试验而立272

第五节 释难275

第六节 驳呼威理所持公论之说278

第六章 续前所论291

第一节 言凡外籀之学皆由内籀291

第二节 言数学所有之公例非为申词,而皆阅历内籀之所会通293

第三节 问数学公例有设事否297

第四节 论凡满证之学术固无往而不设事299

第五节 满证之界说300

第七章 考异303

第一节 论斯宾塞尔所主之通例303

第二节 论其例非人类阅历之总果306

第三节 亦不得谓其例之行於每思309

第四节 再答客难317

第五节 覆审哲学家汉密登,所谓相灭与不中立二例321

卷下

第一章 通论内籀大旨326

第一节 言内籀术之关系326

第二节 言内籀不独为科学涂术,民生日用在在必需327

第二章 论有名内籀实非内籀331

第一节 论内籀非檃 之词331

第二节 论数学以递推为内籀,其义亦非333

第三节 论内籀与总录不同335

第四节 论呼博士所言之内籀术337

第三章 论内籀基础346

第一节 论自然常然346

第二节 论自然常然一语有不信时350

第三节 标举内籀名学之问题353

第四章 论自然公例355

第一节 言自然常然者以众常然成一常然,是众常然名为公例355

第二节 论内籀有精粗之殊,然精者以粗者为基础358

第三节 问世有内籀公例可用之,以勘一切内籀公例之虚实者乎361

第五章 论因果364

第一节 论因果乃见象相承最大公例364

第二节 明因果者有为之後,莫不有其为之前而已368

第三节 论合诸缘而成一因370

第四节 以能所分因缘者乃为妄见375

第五节 有时所结之果即在物德之中378

第六节 徒居见象之先就令恒然不成为因,必恒居其先而无所待,

乃为真因380

第七节 问因果有同时并著者乎384

第八节 论恒住因387

第九节 常住因所结诸果,虽常并著不成公例390

第十节 论全力恒住之理391

第十一节 论惟志愿乃为造业因之说399

第六章 论并因413

第一节 论并因有二法门,一协和之合一变化之合413

第二节 论因果以和合并因例为常,其馀例为变416

第三节 问果之於因有比例否420

第七章 论观察试验422

第一节 论心之析观422

第二节 其次析於事实425

第三节 论试验之优於观察者426

第四节 论观察之优於试验者429

第八章 论内籀四术433

第一节 言统同术433

第二节 论别异术437

第三节 论统同别异二术之相关438

第四节 论同异合术441

第五节 论归馀术443

第六节 论消息术445

第七节 论消息术之限域451

第九章 设事以明内籀四术之用456

第一节 黎辟诸金成毒之理456

第二节 论引感电例459

第三节 卫勒斯博士露理463

第四节 博浪塞迦论人屍僵腐之理470

第五节 论归馀术之程式476

第六节 答客难481

第十章 论众多之因错综之果488

第一节 言一果可以有数因488

第二节 言统同术之所以弱即由前理489

第三节 论原因之众何以一一求之493

第四节 论并因得果之现象如见於物质者495

第五节 论并因得果如见於动力者498

第六节 论繁果籀例三术502

第七节 论徒观察之不得实504

第八节 论专主试验之不行506

第十一章 论繁果籀例以兼用外籀为宗511

第一节 言第一候以内籀求分因之简例511

第二节 言第二候以联珠证众因之合果516

第三节 言第三候以实验印证其例之果然518

第十二章 论解例522

第一节 释何谓解例522

第二节 解例第一术析所见繁果之例,为同时并著分因之例523

第三节 论第二术在审二见象,而得其间所衔接者524

第四节 论凡解例皆以大例解其小例,每析弥大其例愈公525

第五节 言解例之第三术乃以大例摄诸小例529

第六节 释解例之实义530

第十三章 杂举解例之事实533

第一节 解例之叠见於科学者533

第二节 解例之事见於化学者535

第三节 博浪塞迦於察验 伏时所为解例之事537

第四节 考新得之例於繁果而得解例539

第五节 经验之例得外籀而证解者541

第六节 解例之见於心灵学者543

第七节 谓诸科学皆有渐成外籀之势545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