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园村

中文名 华园村
面积 100公顷
目录导航

简介

华园村归属于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地处仙庵镇西部,由华园、柯厝、塘边组成东北与仙宅、锡溪为邻,南面与周田仙家村交界,西部与宁寨村为邻。全村面积约100公顷,其中耕地面积650亩,非耕地面积900亩,总户数596户,总人数4098人。属纯农业村,全村2009年经济总收入1048万元,人年均纯收入2558元。 经济状况:以农为主、种植稻谷、番薯、花生等经济作物。基础设施方面:去年以来村修筑村道路基2500米,水泥路面2000米,整修村排污水道300多米。

中文名称: 华园 人口: 4098
外文名称: huayuan
别 名: 下园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行政区类别: 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 车牌代码: 粤V
所属地区: 中国广东潮汕 经度: 116° 18' 东
政府驻地: 惠来县 纬度: 23° 02' 北
电话区号: 0663 海拔: 13 m
邮政区码: 515222 面积: 1平方千米


基本概括

中文名称: 华园 人口: 4098
外文名称: huayuan
别 名: 下园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行政区类别: 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 车牌代码: 粤V
所属地区: 中国广东潮汕 经度: 116° 18' 东
政府驻地: 惠来县 纬度: 23° 02' 北
电话区号: 0663 海拔: 13 m
邮政区码: 515222 面积: 1平方千米


民俗文化

宗教:佛教、道教、天主教和基督教

时间:北京时间(中国标准时间),UTC+8。

独特风俗

化艺术七样菜

在潮汕平原,正月初七吃七样菜的习俗由来已久:每逢这天,人们将七种蔬菜放在一起烹调,取个好意头,谓之能明目,并且财运亨通。这种风俗习惯最早可上溯到晋朝,晋议郎董勋《答问礼俗》载:“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人日也称“人胜节”。

七样菜对哪七样没有具体规定,大多以潮汕所产的大菜、春菜、芥蓝、厚荷等为主,数量的多少也无限制,可随意。其实,人日吃七样菜,是有一定的科学根据的,此时,春气生,天寒渐暖,菜蔬逐渐多起来。食混合菜,能使肠胃适应季节转变。

正月初七吃“七样菜”,这一古老的中原习俗能在潮汕大地保留下来、历久弥新,正在于它的好意头。它使人们吃出了好心情,同时又寄托了人们期盼财运兴旺、顺风顺水、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

景 屏

景屏或称活景、藏景、美景屏。是一种广场游展式造型艺术。以戏出场面为内容,人物由小童扮演,配以一定景物。真人(故叫活景)假景定格造型,构成一定主题的景观。一个景观叫一屏,游展时一屏或几屏,由人力扛抬,新中国建立后改为板车或汽车运载。定格造型用钢筋作支架,支架都通过景物隐藏起来,人物的手脚也多隐藏起来,以假造的展露在外,因而屏中人物似是站在或安坐在支撑力极小的器物(如横箫之尾、树枝之梢、或扁担之端一类)之上。使观众感到表演者具有不可思议的能耐或似神仙般的超能,而产生奇特新鲜之感,这正是它魅力的所在。此项技术相传始创于清嘉庆年间,至1987年有不断改进,形象更加逼真。新中国建立后还有以现代戏为题材的景屏。游展时或配以锣鼓八音,更具气派,成为春节期间或盛大节日的拔尖节目。靖海镇有张、林、曾三姓,以造景闻名,代代相传。民国期间香港曾邀往展艺,博得中外人士称奇赞赏。

潮州音乐

民国初期,县内有儒家乐社,又称闲间、乐社,系能奏会弹之人,在工作之余,组合弹奏。县城有“怡情社”乐班。民国36年(1947)又创“陶情社”,为精通、喜爱潮乐者聚合的小团体,并起了积累、整理乐谱的作用。如《寒鸦戏水》、《昭君怨》、《十八板头双飞燕》、《二板连小八板》等本,至1987年已散失殆尽。类似县城这种乐社,隆江、靖海、东陇等地都有。新中国建立后潮州音乐广泛流行,各个乡镇及大的乡村都有乐社。

方言歌

唱歌册

潮州歌册是一种以潮汕方言为表现形式的叙事长诗。广大妇女喜欢唱歌册和听歌册。唱歌册时,依歌册唱诵,歌声悠扬悦耳,表达非常清晰。听者边作手头工作,边听曲文。唱歌册只凭唱者顺口朗诵,七言、五言、浅白押韵,四名一韵,无乐伴奏。新中国建立前曾有刻版数百种歌册,内容都是民间故事、历史故事,情节离奇曲折,连接多本,是一种向广大妇女传播历史知识、文化知识的好形式。颇有吸引力,为妇女所喜爱。

唱渔歌

渔歌内容反映渔民生活与生产。1958年神泉镇业余剧团曾整理渔歌多首,其中《歌唱新渔村》曾参加汕头地区民歌汇唱

大锣鼓

大锣鼓,春节期间供游行表演的文娱活动。除在本村表演外,还有进县城或到邻村穿街走巷表演,以示和睦亲邻。一队大锣鼓的组成可多达上百人,头尾可摆1~2华里。前有大旗招展,后有锣鼓铿锵,丝竹悠扬。

大锣鼓演出时,队前用一根青竹挂一幅红幡,上帖金字“国泰民安”。接着是大旗队,肩扛大旗,一队数十人,多者上百人、徐徐前进。50年代以前多是男青年扛旗,以后多用女青年,身着时装。80年代开始穿皮鞋、西装短裙,戴乌晶眼镜,肩扛约3米长的镶边锦旗,上帖四字组成的吉祥语。接着是以24面大锣(有的多至32面),8付深钹,10只海螺为主的乐队。队员身穿同一式样的颜色的服装,头扎英雄巾。接着又是担炮囊与挑花篮的男女儿童,都作古装小生、花旦化妆。用竹片缠红绸的扁担,担起来摇摇晃晃,悠悠颤颤煞是优雅。最后是大鼓亭,后跟唢呐队及八音班,演员全部穿长衫戴礼帽,边行边演奏潮州音乐。鼎盛时,全县有过200多班,一直传到1987年,形式未改,但大旗与人的装扮,有了更新。春节期间或隆重节日,多班汇集县城或各圩镇表演,附近村庄群众都进城观看,万人空巷。

鳌 舞

方言称舞鳌,鳌鱼用竹、木、布扎形彩绘制成,长3尺,龙头鱼身。舞者手擎鳌鱼挥舞。一班有5只。在锣鼓伴奏下,有追逐、穿花、跳径、跃龙门、咬斗、喧春等动作。清末,惠城始组织舞鳌队,群众认为有吉祥、利市的兆头。鳌鱼生活在海底岩石间,属珍贵鱼类,谷认为幸运者才能捕捞到。故自古以来,民间喜用“鳌”定名。就有鳌头村、鳌头塔、鳌江之名称。

狮 舞

方言称舞虎狮。春节至元宵有舞狮习惯。舞狮队多来自农村。狮头为截底半球形,直径与成人肩膀差不多,青面白眉或金眉,圆目(能转动)方口(木制),额上有一“王”字,额顶至两颚围上一条褐黄色兽毛皮。狮身是一幅近丈的黄布,狮尾为一大簇流芳状的红麻丝。舞时,一人在前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尾,按锣鼓节拍表演。动作神态有理毛、舔背、抓痒、瞌睡等。还有一种称“高脚狮”,舞狮者肢踩高跷,并增加一位戴面具的狮娘。舞狮后,有武术表演,多为南派的手拳、棍、叉、双刀、双锏等真功夫。有的还表演纵身串火圈的惊险动作,多姿多彩,观众不断鼓掌欢呼,为节目增添了欢乐气氛。

龙 舞

方言称舞龙。舞龙,始于清咸丰年间。青山乡的螃蟹村和葵潭镇的长春村,有舞“双龙抢宝”的节目。光绪年间,惠城镇英内村开始组织舞龙队,此后,每年春节期间都有舞龙。龙是用竹、木、布造形,彩绘制作,九节或十一节为一条龙,一鼓一锣一钹伴奏。动作有反肚、翻滚、跳龙门、追珠等。仿佛在波涛壮阔海里翻腾,活龙活现。夜间装上蜡烛,龙眼熠熠发光。有的口吐星火,称舞火龙。透过鞭炮爆响,硝烟弥漫,龙如在云雾中飞腾,五彩缤纷,极为壮观。

英 歌 舞

英歌舞,相传始于明朝中叶,表演形式与海丰、陆丰同类节目相似,故称为“南下英歌”(南下,意即潮境之南)。一队英歌大体分为刚健雄浑的扣棒为“前棚”;丰富多彩的戏曲片断为“后栅”。集舞蹈、戏曲于一体。

英歌前棚,表演者化装为梁山泊三十六天罡(有的加上七十二地煞)。画上不同的脸谱,头扎武士巾,一色武士打扮,其中前18人(或36人)双手各执尺许木棒;后18人握手鼓执鼓棒。演出时,随锣鼓节奏,执木棒者,两相扣击,执手鼓者击鼓。后棚与前棚相反,是轻柔美妙折子戏打扮。每一出折子戏一般2-3人,多是群众喜闻乐见戏曲的片断,为双摇橹、弹四板、打花鼓、十八摸等。

英歌舞出演时,前头是一画绸质红幡,上写班名。一化装玩蛇少年引导英歌队前进。接着是一对表演滑稽动作的男女,头盖像大灯笼一样的头罩,身着戏装,手执一把破葵扇,嘻嘻闹闹,既加强喜剧气氛,又为舞队开道。三十六天罡后面是英歌锣鼓。鼓师是整个英歌队的指挥者,有的坐在鼓车上,有的把鼓挂于胸前,另有敲大锣、打大钹、钦仔、吹海螺者配合。扣英歌舞有多种变化,惠来县多采用二拍一段连作,即“咚咚~锵、咚咚~锵”。节奏轻速,舞姿矫健快捷。舞队所到,群众自动列于两旁欣赏。在广场演出时,前棚扣棒者围成一个圆圈坐下休息(以鼓棒作“凳子”),后棚演出折子戏。有时可演一两个钟头,然后再整队行进。英歌舞多在春节、元宵节表演,分布于惠城、隆江、神泉、靖海等地。

生老习俗

“打火醮”,盛行于明末清初至民国。此俗在潮汕地区唯惠来独有。“打火醮”一次长达10余天,固定在当年11月进行,但没固定日。这期间,各地的亲朋都云集县城参加盛会,各社头请来潮汕各地的戏班,一连10天,每晚演出通宵达旦。街道两旁铺户,张灯结彩,热闹非凡。 惠来“打火醮”由来已久。雍正十一年癸丑(1713)年,江西举人裘曰菊到惠来任知县,当时惠来背山面海,暴雨过后,滴水无存,属火地,被称为“水清龙骨现”,因此,他倡议逢丙年“打醮”,以禳除灾祟。从此,逢丙年“打醮”的习俗便延续下来。

饮茶礼俗

祈子

祈求得子的习俗与灯关系密切。“灯”,在潮语中与“丁”音。因此, 关于“灯”,人们从中不知寄托了多少希望,因为这是一家香火能否承继 的问题。一个姑娘出嫁时,嫁妆少没有人非议,但是,一盏崭新的油灯却是少不了。这盏 灯带到婆家之后要放在床头,意思是为婆家带来了男丁。

生了男孩的人家,会在元宵夜举行热闹非凡的“上灯”活动。在潮州,人们往往将灯挂到凤栖路路口的凤栖庙门口,然后,每晚抱着孩子到庙中,一方面往自己的灯笼里添点红蜡烛,一方面接受四邻的祝贺。还要在庙前悬八屏大“花灯”,后宫里还挂着一只彩凤,并在供桌上摆了“花碗”。其实,以“灯”谐“丁”以祈求子的习俗,不仅是潮汕地区有,在其他地区也很多。

每年三月二十三,每逢妈祖圣诞这一天,潮汕乡民都要到天妃庙去抬 天妃出游。这时,那些结婚而未有子嗣的人最为踊跃。因为能为妈祖抬轿, 都意在求妈祖赠福赐子。而那些无能力为妈祖抬轿效劳的,就站在路旁, 等妈祖圣驾经过时,摸一摸妈祖轿,也算是沾了光。

在民间的习俗活动中,还有不少是将这一种期待得子的心理寄寓于民 俗活动方式中。像新娘出嫁时,除了备一盏油灯外,还得备些龙眼干。龙 眼干,潮汕人称之为“桂圆”,除含有富贵圆满的意义外,也含着早生贵 子的愿望。那些在这一年结婚的人家,搓完了汤圆后,总会 将汤圆数一数,如果汤圆是单数,那么意味着生男孩;如果是双数,则意 味生女孩。

保胎

妇女有了身孕,便有了许多禁忌,如忌动砖瓦土石、修葺房屋、拆窗、 砌灶等,唯恐触动了胎神; 生产 妇女临产时,必须请来接生婆。丈夫不能留在产房里服侍妻子,要和全 家的男人一样离开产房。有些人为了分娩顺利,还会到庙宇里去祭拜“催 生娘娘”,保佑顺产。

产妇产下婴儿后,胎衣不能随便丢,有的地方把胎衣埋在江滨沙滩, 据说埋得越深孩子的胃力越好。于是,产妇的娘家就必须准备鸡蛋送到产妇家,为其补养。

坐腊、开荤

产妇在产后一个星期内,产房不能透风,这段日子叫做“坐腊”。到了 第七天(有的地方是第九天或十二天),举行“开荤”仪式,产妇开始吃 肉、吃鱼来滋养身体。同时,还要备办礼物送给邻里亲朋,生男孩的送甜 面条,生女孩的送用薯粉制的圆子,称为“圆仔”。到了满月,则必须备办丰盛的酒菜宴请亲朋好友,叫做喝“满月酒”。很多地方婴儿出生第十二日这一天要为他洗澡,会在洗澡盘里放入一颗像碗一般大的石头,表示孩子将来胆子会大。

为使婴儿顺利长大,又有一系列民俗活动。有的人会购买耳环、脚镯 给小孩子佩戴,据说这样就可使小孩长寿。

传统节日

潮汕工夫茶,已成为当前研究潮汕文化项目之一。饮工夫茶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交际礼尚,因而产生了许多礼俗。

“酒满敬人,茶满欺人”因为酒是冷的,客人接手不会被烫,而茶是热的,满了接手时茶杯很热,这就会让客人之手被烫,有时还会因受烫致茶杯掉下地打破了,给客人造成难堪。

“先尊后卑,先老后少”到人家跟前说声“请喝茶”,对方回以“莫拘礼”、“莫客气”、“谢谢”。如果是较多人的场合,杯不便收回,放在各人面前桌上。在第一次斟茶时,要先尊老后卑幼,第二遍时就可按序斟上去。对方在接受斟茶时,要有回敬反应,喝茶是长辈的,用中指在桌上轻弹两下,表示感谢;小辈平辈的用食、中指在桌面轻弹二次表示感谢。“先客后主,司炉最末”。在敬茶时除了论资排辈,按步就方之外,还得先敬客人来宾然后自家人。在场的人全都喝过茶之后,这个司炉的,俗称“柜长”(煮茶冲茶者)才可以饮喝,否则就对客人不敬,叫“蛮主欺客”、“待人不恭”。 “强宾压主,响杯檫盘”客人喝茶提盅时不能任意把盅脚在茶盘沿上檫,茶喝完放盅要轻手,不能让盅发出声响,否则是“强宾压主”或“有意挑衅”。

“喝茶皱眉,表示弃嫌”客人喝茶时不能皱眉,这是对主人示警动作,主人发现客人皱眉,就会认为人家嫌弃自己茶不好,不合口味。

“头冲脚惜(音同),二冲茶叶”主人冲茶时,头冲必须冲后倒掉不可喝。因为里面有杂质不宜喝饮,本地有“头冲脚惜(音同),二冲茶叶”之称,要是让客人喝头冲茶就是欺侮人家。

“新客换茶”宾主喝茶时,中间有新客到来,主人要表示欢迎,立即换茶,否则被认为“慢客”,“待之不恭”。换茶叶之后的二冲茶要新客先饮,如新客一再推卸叫“却之不恭”。

“暗下逐客令”本地群众热情好客,每以浓茶待人,但有时因自己工作关系饮茶时间长会误工作或是客人的话不投机,客人夜访影响睡眠,主人故意不换茶叶,客人就要察觉到主人是“暗下逐客令”,抽身告辞,否则会惹主人没趣。

“无茶色”主人待茶,茶水从浓到淡,数冲之后便要更换茶叶,如不更换茶叶会被人认为“无茶色”。“无茶色”其意有二,一是茶已无色还在冲,是对客人冷淡,不尽地主之谊;二是由于上一点引申对人不恭,办事不认真,效果不显著,欲有“某人无茶色”。

“茶三酒四秃桃二”本地人习惯于在茶盘上放三个杯,是由于俗语“茶三酒四秃桃二”而来,总认为茶必三人同喝,酒必须四人为伍,便于猜拳行酒令;可是外出看风景游玩就以二人为宜,二人便于统一意见,满足游兴。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