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小囊

肾小囊

目录导航

简介

肾小囊是肾小管起始部膨大凹陷而成的杯状双层上皮囊。包绕在肾小球外。肾小囊分两层,两层之间有囊腔与肾小管的管腔相通。

肾小囊(renal capsule) 又称Bowman囊。其外层为壁层(parietal layer),由单层扁平上皮构成,细胞界限清晰并有基底膜,细胞呈多角形,有一条中央纤毛(central cilli—um)和少数微绒毛,在肾小体的尿极处,扁平上皮与近球小管上皮细胞相连续。囊的内层为脏层(visceral layeI),系上皮在血管极处返折而成,并紧包在毛细血管袢的外面。脏、壁二层之间为肾小囊腔。脏层由一种形态特殊的细胞,即足细胞组成,其外形与乌贼相似,胞核圆,位于中央,胞浆内有发达的高尔基体,胞体较大呈星形,突向管腔,它有反复分支的突起,也突向囊腔。先是从足细胞体伸出几个较大的初级突起(primary process),其大小不一,方向各异。继而初级突起又分出许多指状的次级突起(sceondary process),有的还分出3级突起,其形状大小更不规则。各级突起又发出许多薄而短的突起依附于基膜,并通过基膜而贴在毛细血管壁上,这种突起称为足突(foot processes)。次级突起和终末突起可互相交错,形成栅栏状的指状交叉,均覆盖在毛细血管壁上,并通过基膜的外稀层加以固定。突起之间有长300~500nm、宽25~60nm的空隙,称为裂孔(slit pote),裂孔的总面积相当于肾小球毛细血管总面积的2%~3%。孔上有一层厚约4~6nm的隔膜,称为裂孔膜(slit membrance),裂孔膜上有小孔。裂孔膜由中间层和横桥组成,中间层位于中间,横桥(直径约7nm,长约14nm)排列在两边,相邻两个横桥之间有长14nm、宽4nm的小孔。横桥内侧附着于中间层,外侧附着在足突上。

足细胞突起内有丰富的微管和细丝,有收缩性,可调节裂孔的宽度,影响裂孔的通透性。足细胞胞浆内具有发达的高尔基体,粗面内质网和大量游离的核蛋白体等,表明足细胞有旺盛的合成物质的功能。

作用

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是随着体内水的出入情况而变化的。当人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时,都会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使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这时,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一方面产生兴奋并传至大脑皮层,通过产生渴觉来直接调节水的摄入量;一方面使由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并由垂体后叶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从而促进了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了尿的排出,保留了体内的水分,使细胞外液的渗透压趋向于恢复正常。相反,当人因饮水过多或是盐丢失过多而使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下降时,就会减少对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也就减少了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和释放,肾脏排出的水分就会增加,从而使细胞外液的渗透压恢复正常。 肾是人体产生尿液的器官,体内的大部分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都是通过尿液排出体外,因此尿液的形成对维持人体内环境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尿液的形成:尿液的形成主要经过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肾小管和集合管分泌、排泄三个连续过程。肾小球的滤过:循环血液流过肾小球毛细血管时,血浆中的水和小分子溶质,包括少量分子量较小的血浆蛋白,通过滤过膜滤到肾小囊的囊腔内形成超滤液(原尿),这就是所谓的肾小球滤过作用。决定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

(1)滤过膜通透性是滤过的结构基础。滤过膜是指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的血液与肾小囊中超滤液之间的隔模,它主要由的内皮细胞、非细胞性的基膜层和肾小囊脏层的上皮细胞组成,滤过膜既有阻止大分子物质滤出的机械屏障作用,又有阻止带负电荷物质滤出的静电屏障作用。因此,肾脏通过滤过膜的作用,不仅可以滤出水液形成原尿,还可以在保留机体有用物质的同时,排出机体的废物。

(2)有效滤过压是滤过的动力。有效滤过压由3种力量组成:○1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它是推动滤出的力量。○2血浆胶体渗透压,它是阻止血浆中水分滤出的力量。○3囊内压,它是对抗滤出的力量。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凡能影响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或囊内压的因素,都可使肾小球滤过压发生改变,从而影响肾小球滤过率。

(3)肾血浆流量是滤过的前提,也是物质基础。肾血浆流量与肾小球滤过率成正比,当肾血浆流量增高时,人体形成的尿液也随之增多。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发生重吸收作用,原尿中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并且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送回到血液里。剩下的一部分水、无机盐和尿素等废物就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的因素有:

(1)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小管液中溶质所形成的渗透压,是肾小管和集合管吸收水分的对抗力量。如果小管液的溶质浓度很高,形成的渗透压很大,对抗肾小管重吸收水分的力量也大,结果可使尿液增多,这称为渗透性利尿。

(2)肾小球滤过率。近端小管每分钟重吸收滤过液的亳升数,称肾小管重吸收率,它与肾小球滤过率之间保持着一种平衡,称为球管平衡。其生理意义是使终尿量不致因肾小球滤过率的增减而出现大幅度的变动。

(3)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功能。肾小管上皮细胞有强大的重吸收功能,而且具有选择性,当某些病理因素损伤肾小管细胞的功能时,可造成其重吸收障碍,导致尿量增加或尿液中出现某种异常成分。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排泄: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功能,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上皮细胞,将通过其本身新陈代谢所产生的物质分泌到小管液中的过程。排泄功能则指肾小管的上皮细胞将血液中原有的某些物质排入小管液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肾脏分泌排泄H离子、NH3、K离子,并通过氢钠交换和钾钠交换,保留了钠离子,此外正常机体产生的肌酐和对氨基马尿酸等,既从肾小球滤过,又能由肾小管排泄,进入机体的某些物质如青霉素、酚红等也是通过近端小管的排泄,排到小管腔,再排出体外的。 当尿液形成后,肾脏中数百万个肾单位形成的尿液汇集于肾盂,经过输尿管的运输,暂时贮存在膀胱里。 尿液的形成是连续不断的,尿的排出是间歇的。当胱膀里的尿液贮存达到一定量时,膀胱壁受压,产生尿意。排尿时,膀胱肌肉收缩,尿道括约肌放松,尿液就从膀胱中流出,经过尿道排出体外。[1]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