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盾大袋鼠

日文名 パルマワラビー
脊索动物门
圆盾大袋鼠
别称 帕尔马沙袋鼠
中文学名 圆盾大袋鼠
袋鼠科
哺乳纲
目录导航

物种介绍

圆盾大袋鼠又称帕尔马沙袋鼠。体长大约50厘米。尾长也大约50厘米。体重3.2~5.8千克。体毛稀疏。体上部泛红色或泛灰褐色,头部为较深的灰色,体下部渐成浅灰色。尾部泛黑色。

澳大利亚特有种,分布于新南威尔士州南部,最南端在伊拉瓦拉地区。栖息于下部带有茂密植物(可以是草)的潮湿硬叶林。植食性。

目前它适应散布在悬崖上的森林,但不局限于沿海。内地位置包括多瑞格高原,直布罗陀山脉,以及巴陵顿山顶。见于海拔大于1000米的地方。新西兰凯瓦岛上存在野生种群。

它是一个胆小的神秘生物,很不常见,甚至被认为在19世纪末叶之前已经灭绝。

1965年,工作人员在凯瓦岛(奥克兰附近)上控制一种引入的塔马尔沙袋鼠(在澳大利亚广泛分布,并且常见)的危害时,意外发现一些害兽根本不是塔马尔沙袋鼠,而是幸存的帕尔马沙袋鼠(一个被认为早已灭绝的物种)的种群。这个消灭工作被暂缓,同时捕获了几只个体,被送到澳大利亚和全世界的有关机构,希望能够圈养繁殖,最终放归到它们的自然栖息地。

形态特征

体长雄性48~53厘米、雌性45~53厘米。尾长雄性49~55厘米、雌性40~50厘米,体重雄性4~5.9千克、雌性3.2~4.8千克。身体覆盖红褐及灰褐色的被毛,颈部中央知道后背有连续黑色花纹、鼻子侧面到脸颊有白色花纹。根据此花纹能考判断其种类。腹部白色。

栖息环境

澳大利亚东南部湿润的森林地带[1]

生活习性

食草动物。白天在草丛中休息,傍晚天色渐暗时出来活动进食。

分布范围

澳大利亚东南部

繁殖方式

繁殖期为3~7月、其繁殖形态是一夫一妻还是一夫多妻尚不确定。

保护级别

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生存状况评价,将其认定为准濒危物种(NT),记入《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但其数量预计很难恢复。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