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山寺创建时间不可考。据金代《玉泉院记》载:山下古老相传,昔有天竺僧来,时过香城,见此山景物灵异,慕名游访。一日来到荆山东麓,见泉源喷涌,植杖沉伫,似闻内有螺钹之声,又睹云雾之中似有佛影,乃曰:“此山中有藏佛像焉!”
不久,风雪大作于荆山,荆山东阿顿时分裂,露出石佛罗汉共十余尊,石碑数栋被折断,其中有残碑留“开运次岁间,僧惠凝命工造石佛像”数字。到大周大口[缺]年间,有僧人思俭建塔庙,金大定岁次甲申重兴,可见寺庙创建之早。
“开运”是五代十国后晋年号,联系刘庄镇岐山寺的创建时间,和荆山寺创建时间相同,证明当时的统治者曾大肆倡导佛教活动,“上有好者,下必甚焉!”费县虽然地僻,到清康熙年间时,全县已经有佛寺51处所(据朱衣碑文)。
由于历代接续建造,寺庙内的殿、堂、厨等工程,不断拓展扩大,盛壮俨然,南可同10公里处抱犊崮庙宇媲美,北同梁邱青龙山玉皇庙寺争雄。寺内更有一泉自西壁石隙喷涌,穿过大殿屋底,淙淙涛声日夜不停,人在其上,惊喜万分。
据清代梁邱进士李锡介《重修玉泉院碑记》载:“荆之东麓,有泉出危石下,穿过寺内、滢洄东流,名玉泉河。金人于其上凿石架阁、辟地为院,颜曰“玉泉院”。由是沿之,历代不废。至清代嘉庆年间,西楼如来殿,关圣帝君正殿得到重修。
荆山寺偏在费、滕、峄(今枣庄)交界处,清咸丰年间鲁南幅党起义,往来此地,附近庙宇都是栖身之地处,庙中和尚也纷纷参加抗清活动。民国初年,当地绿林人物杀富济贫,但是他们迷信鬼神,并不破坏寺中设施,所以庙貌岸然如旧。
抗日战争时期,鲁南军区司令部进驻费县梁邱镇孔家汪,王麓水政委亲自骑马来寺观察,见此地庙宇整齐、环境安静、风景秀丽,传令将军区卫生部在此筹建军区直属所。军区卫生部部长李志光带领医务科芦科长,于1944年夏天到温河县驻地梁邱,同县长陈筹面谈,商量建房事宜。
不久动工,于本年底建成数排平房,作为病房和工作房,工作人员住进原有的旧房,军区直属所正式迁进荆山寺寺庙,许多抗日将士在此疗养枪伤,著名的铁道游击队政委张鸿仪受伤后来此治疗,并担任直属所政委。所长是老红军郭炳照。还有一位指导员、两位医生。两位医生一个叫刘善厚,一个叫冯相,其余50多名工作人员都是从鲁南其他各所抽调的。建所一个月后,鲁南军区卫生学校第一期学员毕业,又分配20多人进所,至此全所已达70多人,其中医护人员30多名。
建所不久,鲁南部队攻打王洪九,送来百余名重伤员,医院设备简陋,药材缺乏、技术低下,只有全心全意为伤员服务的思想过得硬。一般的扩创和截肢手术统由部长、科长做。据1993年浙江绍兴军分区离休干部陈茂瑚回忆:他1945年一月在所工作,当年六月调走,随着医疗条件改善、人员增加,又专门建造了干部病房,最多时,能够收治150多名伤病员。
1947年初,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山东解放区,鲁南根据地首当其冲,华东野战军奉命北撤,军区卫生部直属所才随军迁走。
如今,玉泉水依旧长流,如来殿台基尚存,院内立有八路军荆山寺医院遗址等新旧石碑数幢,可供游客观光凭吊。[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