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绪言
0.1 精密与特种加工在制造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0.2 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0.2.1 本课程的性质
0.2.2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
1 精密切削加工
1.1 概述
1.1.1 概念
1.1.2 精密切削加工分类
1.1.3 精密加工与经济性
1.2 精密切削加工机理
1.2.1 切削变形和切削力
1.2.2 切削热和切削液
1.2.3 刀具磨损、破损及耐用度
1.3 精密切削加工机床及应用
1.3.1 精密机床发展概况
1.3.2 精密机床的精度指标
1.3.3 精密主轴部件
1.3.4 床身和精密导轨部件
1.3.5 进给驱动系统
1.3.6 在线检测与误差补偿技术
1.3.7 典型精密和超精密机床简介
1.4 超精密切削加工简介
1.4.1 超精密切削加工发展概况及应用
1.4.2 超精密切削加工的特殊性
1.4.3 超精密切削加工技术发展展望
思考题和习题
2 精密磨削加工
2.1 概述
2.1.1 概述
2.1.2 精密磨削加工的分类
2.2 精密磨削加工机理
2.2.1 磨削过程及磨削力
2.2.2 磨削温度与磨削液
2.2.3 磨削质量和裂纹控制
2.3 精密磨削加工的机床及应用
2.3.1 概述
2.3.2 精密磨削机床的结构及特点
2.4 超精密磨削加工简介
2.4.1 超精密磨削的特点
2.4.2 超精密磨削机理
2.4.3 超精密磨床
2.4.4 精密和超精密砂带磨削
2.4.5 研磨
2.4.6 超精研磨
2.4.7 磁性研磨
思考题和习题
3 电火花加工
3.1 概述
3.1.1 概述
3.1.2 实现电火花加工的条件
3.1.3 电火花加工的特点和用途
3.1.4 电火花加工工艺方法分类
3.2 电火花加工原理
3.2.1 基本原理
3.2.2 电火花加工机理
3.2.3 影响材料放电腐蚀的因素
3.2.4 电火花加工的基本工艺规律
3.3 电火花加工机床
3.3.1 电火花成型加工机床
3.4 电火花加工的应用
3.4.1 电火花成型加工的应用
3.4.2 电火花线切割加工的应用
思考题和习题
4 电化学加工
4.1 概述
4.2 电化学加工基本原理
4.2.1 电化学加工过程
4.2.2 涉及电化学加工过程的相关概念
4.3 电解加工
4.3.1 电解加工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4.3.2 电解加工的电极反应
4.3.3 电解液
4.3.4 电解加工的基本工艺规律
4.3.5 提高电解加工精度的途径
4.3.6 电解加工的基本设备
4.3.7 电解加工的应用
4.4 电铸、电刷镀及复合镀加工
4.4.1 电铸加工
4.4.2 电刷镀加工
4.4.3 复合镀
思考题和习题
5 高能束加工
5.1 概述
5.2 离子束加工
5.2.1 离子束加工的基本原理
5.2.2 离子束加工设备
5.2.3 离子束加工应用
5.3 电子束加工
5.3.1 电子束加工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5.3.2 电子束加工设备
5.3.3 电子束加工应用
5.4 激光加工
5.4.1 激光加工的主要特点
5.4.2 激光加工设备
5.4.3 我国近年激光技术应用进展
5.4.4 激光加工的主要应用
思考题和习题
6 复合加工
6.1 概述
6.1.1 概述
6.1.2 复合加工的分类
6.2 复合切削加工
6.2.1 超声振动切削
6.2.2 磁化切削加工
6.2.3 低(高)温切削加工
6.3 电解机械复合加工
6.3.1 复合电解磨削
6.3.2 复合电解珩磨
6.3.3 电解研磨复合光整加工
6.4 超声电火花(电解)复合加工
6.4.1 超声电火花复合加工
6.4.2 超声电解加工
6.5 电解电火花磨削加工
6.5.1 MEEC法
6.5.2 新MEEC法
思考题和习题
参考文献
20世纪,人类文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由于相对论、量子论、基因论、信息论等科学技术成就的取得,现在人类在物质领域已深入到基本粒子世界,在生命科学领域已深入到分子水平,在思维科学领域则主要是数学和脑科学的巨大进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促使科学技术综合化、整体化以及人文和科技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趋势加速。
近20年来,我们在经济战线上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进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动两个根本性转变以及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致使我国的经济体制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适应性要求不断增强。
在人类即将跨入21世纪的时候,我国高等教育战线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指引下,开展了起点高、立意新、系统性强、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的教学改革工程。伴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观念、大工程的观念、终身教育以及回归工程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人们对拓宽本科教育口径、加强和扩展本科教育共同基础的要求日益强烈。
1998年8月,教育部正式颁布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专业总数由原来的500多种减少至249种。新专业目录的颁布,突破了传统的、狭隘的专业教育观念,拓宽了人才培养工作的视野,为人才培养能较好地适应科学技术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创造了条件。许多学校也都以专业调整、改造和重组为契机,大力调整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拓宽基础,整合课程,构建新的专业平台,柔性设置专业方向,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教材建设是学校的最基本建设之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必然要求有相适应的教材。为适应新的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组织编写出版供“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新专业的教学用书,特别是系列教材就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了。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们为改变目前国内已出版的机械类专业教材普遍存在的内容偏深、知识面偏窄的倾向,决定面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机械工程类专业的学生出版一套系列教材,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决策。他们的这一决定也得到了全国几十所院校机械工程系的领导和众多专家、教授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其中一些教授如合肥工业大学校长陈心昭教授、燕山大学校长王益群教授、江苏理工大学校长蔡兰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束鹏程教授、西北工业大学常务副校长杨海成教授等还非常乐意地承担了该系列教材的主编、主审及编审委员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