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称《开宝重定本草》,是在第一部官修本草《开宝新详定本草》的基础上重加校正的,20卷,目录1卷,宋开宝六年尚药奉御刘翰、道士马志,翰林医官翟煦、张素、王从蕴、吴复圭、王光祐、陈昭遇、安自良等九人编著。
宋开宝六年(973年)诏尚药奉御刘翰、道士马志等九人以《新修本草》、《蜀本草》为蓝本,“刊正别名,增益品目。”,《开宝新详定本草》20卷撰成。开宝七 年(974年),宋太祖再次诏命刘翰、马志等人重新修订。卢多逊、李昉、王祐、扈蒙等又以陈藏器《本草拾遗》重校,再取《唐蜀本草》详校,称为《开宝重定本草》,共收载药物984种,新增的134种药物,许多新药如:乌药、蛤蚧、南烛、赤箭(天麻)、延胡素、没药、五灵脂、使君子、白豆蔻、山豆根等皆首见于本书。原书已佚,部分内容摘录自《证类本草》。
开宝七年(974), 宋太祖再次诏命 刘翰、 马志等人重新修订《 开宝新详定本草》。最后由园林学士 李昉、知制诰 王佑、 扈蒙等重加校勘,成书后全书合目录共21卷,命名为《 开宝重定之本草》又简称《 开宝本草》。全书共收载药物984种,其中新增药134种,它对时过300余年的唐《 新修本草》在编纂和传抄中出现的谬误进行了修订。《 开宝本草》还重视吸收其它本草著作的精华,在新增的134种药物中,近百种都是从前代诸本草著作中筛选而来,如 蛤蚧出自《雷公炮灸论》, 仙茅出自 《海药本草》 。
《 开宝本草》编纂者成功地制定了严谨的体例,这一体例为 宋代其它 官修本草著作所继承。首先是首次采用黑白字来代替 朱墨分书,《 开宝本草》之前的本草著作为 《神农本草经》内容用朱笔抄写。《名医别录》用墨笔抄写,年久多易混淆;《 开宝本草》改《 神农本草经》为白字( 阴文),其它为黑字(阳文),清晰醒目。其次,用不同简称标明文字出处:如以“唐附”表示《 新修本草》新增药,以“今附”表示《 开宝本草》新增药,以“陶隐居”为《本草经集注》注文,以“唐本注”为《 新修本草》注。而《 开宝本草》编纂者,根据文献资料所作的注文,则冠以“今按”,根据当时药物知识作的注文冠以“今注”。这一体例规定,为保存古本草文献作出了重大贡献,其严谨求实之风足堪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