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趾陶

交趾陶

地区 台湾
中文名 交趾陶
起源 清朝道光年间
流派 宝石釉,水彩釉
目录导航

历史

交趾陶图册交趾陶图册(3)据考证,交趾陶清时随移民传入 台湾。台湾的交趾陶主要作为庙宇或传统建筑中的装饰,多饰于庙宇建筑的屋顶、墙壁上的水车堵、身堵、墀头,而题材多半以教化人心的忠孝节义及吉祥献瑞等为主,其人物的身段、服饰则深受地方戏曲及歌仔戏的影响,不论人物或鸟兽、花卉的造型、用色,皆十分鲜艳生动而活泼,其特色在于晶亮艳丽的宝石釉彩,呈现多元丰富的汉族民俗风格。

而在传入台湾的150年间,由于交趾陶的制作技巧难度高,因此习得此艺的匠师寥寥可数,其中以尊为“叶王”的 叶麟趾,为台湾交趾陶的开山 宗师。其作品还曾在世界博览会中引起艺坛的震惊,被誉为台湾绝技,后世尊为“台湾交趾陶之父”,其作品散见于嘉南一带各大庙宇,如今仅剩 台南学甲“慈济宫”、佳里“震兴宫”及 嘉义“ 城隍庙”等地保留较完整;其作品造型丰富、沉逸古拙,尤以人物栩栩如生,用色沉敛稳健,并独创胭脂 红、翠绿颜色的釉料,后世更有“叶王交趾烧”之封誉。

艺君窑陶艺工作室主要从事于“交趾陶”的设计制作。此外,“交趾陶”也在台湾有所发展。

在明末清初,从 福建、广东移居台湾的中国人开始将交趾陶艺运用在建造装饰精巧的庙宇上,渐渐地交趾陶艺便在台湾这块土地上深深扎根,并发扬光大。

交趾陶为一种低温多彩釉,是融合了软陶与广窑的一种陶艺,且包容了捏塑、 绘画、烧陶等技艺及宗教文化的汉族民俗工艺,堪称汉族民间艺术的国宝。

同样是寺庙装饰要角的剪粘,主要饰于庙顶,常与交趾陶互为搭配。

如今,本土意识觉醒,台湾民俗传统工艺日渐复兴,交趾陶艺术再度受到重视,这项失落的汉族民间工艺获得重生 。

交趾陶图册交趾陶图册(5) 交趾陶图册交趾陶图册(5)

流派

交趾陶图册交趾陶图册(5) 交趾陶图册交趾陶图册(5)

工艺过程

交趾陶可分为宝石釉系的叶王(叶麟趾)及水彩釉的柯训两大系统;本名叶狮字麟趾的叶王,为诸罗打猫(即现今的嘉义县民雄乡)人,是台湾交趾陶开山基祖,也是有文献记载台湾出生的第一位交趾陶艺师,曾主持嘉义城隍庙的装修工程,其中以新竹郑家庙(被列为三级古迹)就是他的作品 。

发展趋势

交趾陶的过程可分为选配土与练土、成形、挖空、阴干、素烧、制釉、上釉与釉烧等程序,而釉料方面则以传统配方为基础,发展出一套由先人智能与现代科技处理的原料,使釉彩更稳定,呈现出晶莹剔透的质感。

交趾陶主要的原料是陶瓷土,如今台湾比较有名的陶土有莺歌、大楠的黑土、苗栗的灰土、南投黄褐土、北投土、金门瓷土等,都各有特性,但大楠黑土可塑性强,很适合手捏与雕塑.

在捏制之前,必须先计划要做什么样的作品,并且依个人的智慧与喜好去创作与发挥,例如有野兽、山水、花卉、水果、器具、神仙、佛人物等题材.

交趾陶造型的做法有两种:手捏雕刻成形的和模具制作成形的。手捏雕刻成形的:以中小型作品居多,制作手法有中空法与镂空法。模具制作成形的:分为压模和将陶土做成土浆,再以陶浆灌入模中,因为有模具的辅助,所以作品的厚薄度比较容易掌握.作品塑造完成后,接下来就是细部修饰的技巧,每一作品能否栩栩如生,就看修坯的技艺工夫,才能达到画龙点睛之妙.作品修饰完成后,需要自然阴干,绝对不能暴晒,慢慢阴干可减少破裂.作品阴干后放入窑炉里烧烤,时间通常要10~16个小时不定,素烧温度约在摄氏1170度.

交趾陶釉是金属与自然矿石的合成,一般称宝石釉,交趾陶的成品美丽与否,端看上釉的技巧和釉色的种类了。

词条图册

“交趾陶艺”是最具台湾特色的汉族民间艺术工艺。它集设计、捏塑、彩绘、烧窑等技艺的手工艺术于一体,在台湾多见于 寺庙、华丽的楼宇等建筑物。题材以喜庆吉祥、惩恶扬善的故事为主。现为了因应时代需求,加以适合家居装饰、礼品、办公等更多用途的设计,使其不但具有装饰性,且更能表达吉祥如意的内涵,因此深受各界人士的喜爱 。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