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8月,生于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
1988年,获得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博士学位。
2010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2011年,当选为美国国家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
罗伯塔·鲁德尼克的研究领域主要是大陆的组成与演化。大陆地壳是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球与太阳系其它星体的重要区别所在。因此,大陆地壳的组成和演化是固体地球科学最重要和最基础的研究内容之一,但难点在于无法直接获得下地壳的物质成分。她建立了被学术界广泛接受的地壳结构模型,并提供了可靠的大陆地壳的平均组成。她提出,俯冲至地幔深部的金红石榴辉岩是解决大陆地壳和上地幔“Nb/Ta不平衡”之谜的关键。通过岩石圈地幔厚度与热产率资料的联合运用,她有效地约束出稳定的太古代古老克拉通岩石圈厚度应小于150-200km。在取得上述成果的同时,她开启和发展了多项地球科学研究方法和/或技术,如确定岩石圈厚度和下地壳组成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联合方法、岩石圈地幔时代确定的Re-Os同位素方法、锆石/斜锆石U-Pb年龄测定的激光技术等。特别是近年来,她带领研究生们致力于Li同位素地球化学这一前沿领域的研究,为研究大陆的化学风化作用和地壳物质再循环过程提供了新方法。[1]
罗伯塔·鲁德尼克在对全球克拉通的研究中,认识到中国华北克拉通破坏在大陆演化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因此,她与中国学者合作,持续开展了多年华北克拉通的研究,发现了下地壳拆沉再循环这一重要地球动力学过程的新证据,大大促进了中国华北克拉通的研究,为华北克拉通成为当前国际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做出了重要贡献。她尽其所能推动中国地球科学的发展,与国内多家学术单位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在合作中培养了4名中国籍的博士研究生和一批中青年学术人才,并使他们在固体地球科学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罗伯塔·鲁德尼克多次协助中国科学家组织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在担任《化学地质》(ChemicalGeology)主编时,通过多种方式来提升中国固体地球科学及科学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及学术地位,为中国固体地球科学走向世界做出了贡献。[1]
2010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2011年,当选为美国国家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