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哲南

鲍哲南

中文名 鲍哲南
出生地 江苏省南京市
民族 汉族
职称 教授
出生日期 1970年11月
国籍 美国
目录导航

人物经历

教育经历

1981年,鲍哲南就读于南京市第十中学(1988年更名为南京市金陵中学) 。

1987年,鲍哲南从南京市第十中学毕业,考取南京大学化学系,在学完三年本科基础课之后移民美国,进入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化学系学习。

1991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在鲍哲南还没有获得本科学位的情况下被破格录取为该校化学系的公费研究生,她选择了华裔高分子化学家于鲁平作为指导教师。

1995年,鲍哲南在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取得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95年,鲍哲南博士毕业后直接进入了贝尔实验室任职。

2004年,鲍哲南进入斯坦福大学化学系任教。

2010年,鲍哲南作为创办人之一的C3Nano公司在美国硅谷成立。

2017年11月,鲍哲南升任斯坦福大学化学工程学院院长,是第一个在斯坦福当院长的华人女性。

活动经历

2019年5月20日上午,鲍哲南在江苏发展论坛上发表演讲,分享了电子材料领域的最新进展,并呼吁江苏抓住科技产业发展的历史机遇,迈向新的发展高峰。[2]

2020年11月7日,鲍哲南在2020腾讯科学WE大会上带来了关于 “人造皮肤” 的设想。

鲍哲南旧照鲍哲南旧照(3)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鲍哲南研究的范围包括化学、材料科学、能源、纳米电子学和分子电子学,有机和高分子半导体材料、传感材料、有机半导体晶体管、有机太阳能电池、电子纸、人工电子皮肤。

学术论著

截止2011年,鲍哲南在英国《自然》《美国科学院年报》《美国化学会志》《先进材料》《应用物理通讯》等杂志发表论文300多篇,申请专利60余项(其中获准30多项)。她在有机薄膜晶体管领域发表的文章在1997-2007年得到2226次引用,在被引用最多的20名作者中排名第4。鲍哲南鲍哲南

研究成果

2001年12月,鲍哲南参与研究的“单分子层晶体管可控制电路”成果列入美国《科学》杂志评出的“2001年世界十大科技突破” 。

2010年9月,国际学术杂志《自然材料》公布了鲍哲南和研究小组的成果——一种能够感知微小压力的人造皮肤。这种模拟人类皮肤的柔软塑料电子传感器件—人工电子皮肤,有望在假肢、机器人、手机和电脑的触摸式显示屏、汽车安全和医疗器械等诸多方面获得应用。

2011年,鲍哲南和团队研制出了可拉伸太阳能电池,为人工电子皮肤增添了自我发电的新功能 。

2015年10月,鲍哲南团队在《科学》杂志发表论文,描述了人造皮肤模拟触觉的机理。

2017年,鲍哲南领导的研究团队在美国《科学进展》杂志上指出他们开发出一种导电性和拉伸性俱佳的高分子材料,可用于可拉伸塑料电极,这种柔性电极可用于可穿戴电子器件。

2018年2月19日,鲍哲南科研团队在柔性电子领域实现了制造工艺的新突破,首次成功开发出更易量产的高密度、高灵敏度可拉伸晶体管阵列,这一成果在电子皮肤等研究中具有突破性意义。鲍哲南鲍哲南(4)

人才培养

鲍哲南进入斯坦福大学任教以后,先后培养了多名博士,并指导博士后的研究工作。

在组时间

姓名

学位

2015-2016

Ms. Celine S.Y. Liong

博士

2013-2016

Amanda Nguyen

博士

2011-2016

Dr. Alex Chortos

博士

2011-2016

Dr. John To

博士

2010-2015

Dr. Benjamin Naab

博士

2010-2014

Dr. Huiliang (Evan) Wang

博士

2009-2014

Dr. Mallory Hammock

博士

2008-2014

Dr. Debora Lin

博士

2008-2014

Dr. Steve Park

博士

2008-2013

Dr. Benjamin Tee Chee Keong

博士

2008-2013

Dr. Michael Vosgueritchian

博士

2008-2013

Dr. Gaurav Giri

博士

2008-2013

Dr. Ranulfo (Randy) Allen

博士

2007-2015

Dr. Tae Hoon Lee

博士

2007-2012

Mr. Olasupo (Ade) Johnson

博士

2007-2012

Dr. Jin Jeon

博士

2007-2011

Dr Sangwon Ko

博士

2007-2009

Dr. Zihong (Bill) Liu

博士

2006-2012

Dr. Justin Opatkiewicz

博士

2006-2012

Dr. Sondra Hellstrom

博士

2006-2011

Dr Yoonyoung Chung

博士

2006-2011

Dr Ying Jiang

博士

2005-2012

Dr. Soumendra Barman

博士

2005-2011

Dr Randy Stoltenberg

博士

2005-2011

Dr. Jungkyu K. Lee

博士

2005-2011

Dr. Hangwoo Lee

博士

2005-2010

Dr. Ajay Virkar

博士

2005-2008

Dr. Quan Yuan

博士

2004-2010

Dr. Wechung Maria Wang

博士

2004.09--2008.12

Dr. Ming Lee Tang

博士

2003-2008

Dr. Shuhong Liu

博士

2003-2008

Dr. Colin Reese

博士

2003-2008

Dr. Mark Roberts

博士

荣誉表彰

在组时间

姓名

学位

2015-2016

Ms. Celine S.Y. Liong

博士

2013-2016

Amanda Nguyen

博士

2011-2016

Dr. Alex Chortos

博士

2011-2016

Dr. John To

博士

2010-2015

Dr. Benjamin Naab

博士

2010-2014

Dr. Huiliang (Evan) Wang

博士

2009-2014

Dr. Mallory Hammock

博士

2008-2014

Dr. Debora Lin

博士

2008-2014

Dr. Steve Park

博士

2008-2013

Dr. Benjamin Tee Chee Keong

博士

2008-2013

Dr. Michael Vosgueritchian

博士

2008-2013

Dr. Gaurav Giri

博士

2008-2013

Dr. Ranulfo (Randy) Allen

博士

2007-2015

Dr. Tae Hoon Lee

博士

2007-2012

Mr. Olasupo (Ade) Johnson

博士

2007-2012

Dr. Jin Jeon

博士

2007-2011

Dr Sangwon Ko

博士

2007-2009

Dr. Zihong (Bill) Liu

博士

2006-2012

Dr. Justin Opatkiewicz

博士

2006-2012

Dr. Sondra Hellstrom

博士

2006-2011

Dr Yoonyoung Chung

博士

2006-2011

Dr Ying Jiang

博士

2005-2012

Dr. Soumendra Barman

博士

2005-2011

Dr Randy Stoltenberg

博士

2005-2011

Dr. Jungkyu K. Lee

博士

2005-2011

Dr. Hangwoo Lee

博士

2005-2010

Dr. Ajay Virkar

博士

2005-2008

Dr. Quan Yuan

博士

2004-2010

Dr. Wechung Maria Wang

博士

2004.09--2008.12

Dr. Ming Lee Tang

博士

2003-2008

Dr. Shuhong Liu

博士

2003-2008

Dr. Colin Reese

博士

2003-2008

Dr. Mark Roberts

博士

社会任职

获得时间

荣誉名称

2021年11月18日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

2021年4月22日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2017年

美国化学学会(ACS)应用高分子科学奖

2017年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

2016年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2015年 《自然》杂志年度十大人物

2012年

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

2011年4月2日

影响世界华人大奖

2009年 皇家化学学会Beilby奖章

2007年

国际光学、光子学、影像学学术组织(SPIE)12名SPIE优秀妇女之一

2007年

斯坦福大学工程教学女教师优秀奖

2006年

斯隆基金会颁发的斯隆研究奖

2002年 十二名杰出青年科学家之一(美国化学会女性化学家委员会评选)
2001年 贝尔实验室杰出研究人员

个人生活

获得时间

荣誉名称

2021年11月18日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

2021年4月22日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2017年

美国化学学会(ACS)应用高分子科学奖

2017年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

2016年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2015年 《自然》杂志年度十大人物

2012年

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

2011年4月2日

影响世界华人大奖

2009年 皇家化学学会Beilby奖章

2007年

国际光学、光子学、影像学学术组织(SPIE)12名SPIE优秀妇女之一

2007年

斯坦福大学工程教学女教师优秀奖

2006年

斯隆基金会颁发的斯隆研究奖

2002年 十二名杰出青年科学家之一(美国化学会女性化学家委员会评选)
2001年 贝尔实验室杰出研究人员

家庭成员

任职时间

职务名称

2018年-

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

2015年-

《J. Am. Chem. Soc.》国际顾问委员会

2014年-2016年

《Chemical Science》副主编

2013年-

《Advanced Materials》国际编辑咨询委员

2013年-

《Advanced Materials》国际编辑顾问委员

2012年-

《Nanoscale》国际编辑咨询委员

2012年-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国际编辑顾问委员

2012年-

《Chemical Communications》国际编辑咨询委员

2011年-

《Nature Asia Materials》国际编辑咨询委员

2011年-

《ACS Nano》国际编辑咨询委员

2010年-

《LG Display》际顾问委员会

2010年-

戈登研究会议之有机材料中的电子过程会议主席

2009年-2012年

美国国家科学院化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

2009年- 2012年

美国化学学会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部执行委员

2009年 -2011年

《Synthetic Metals》副主编

2006年-2011年

《Chemistry of Materials》国际编辑顾问委员

2006年-2009年

塑料电子基金会科学顾问委员

2004年-2008年

《Polymer Review》副主编

2002年-

《Materials Today》国际编辑咨询委员

2002年-2002年

材料研究会春季会议主席

2001年-2005年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国际编辑顾问委员

2000年-2006年

美国化学学会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执行委员

名言警句

任职时间

职务名称

2018年-

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

2015年-

《J. Am. Chem. Soc.》国际顾问委员会

2014年-2016年

《Chemical Science》副主编

2013年-

《Advanced Materials》国际编辑咨询委员

2013年-

《Advanced Materials》国际编辑顾问委员

2012年-

《Nanoscale》国际编辑咨询委员

2012年-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国际编辑顾问委员

2012年-

《Chemical Communications》国际编辑咨询委员

2011年-

《Nature Asia Materials》国际编辑咨询委员

2011年-

《ACS Nano》国际编辑咨询委员

2010年-

《LG Display》际顾问委员会

2010年-

戈登研究会议之有机材料中的电子过程会议主席

2009年-2012年

美国国家科学院化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

2009年- 2012年

美国化学学会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部执行委员

2009年 -2011年

《Synthetic Metals》副主编

2006年-2011年

《Chemistry of Materials》国际编辑顾问委员

2006年-2009年

塑料电子基金会科学顾问委员

2004年-2008年

《Polymer Review》副主编

2002年-

《Materials Today》国际编辑咨询委员

2002年-2002年

材料研究会春季会议主席

2001年-2005年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国际编辑顾问委员

2000年-2006年

美国化学学会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执行委员

人物评价

词条图册

姓名 称谓 出生日期 毕业院校 身份
鲍希茂 父亲 -- -- 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
陈慧兰 母亲 1941年12月 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导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