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11月,生于邵阳绥宁。
1981年,毕业于绥宁一中,同年以全县高考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机械与电子系,后转入力学系。[8]
1985年,大学毕业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获固体力学硕士学位。[8]
1988年,进入原航天航空部,一直工作至今。[8]
1991年,被破格评为高工。[8]
1993年,获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十佳科技青年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8]
1995年,被破格晋升为研究员;同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
1994年起,担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501部研究室副主任。[8]
1998年7月,任501部常务副主任,国家863某专家组组长。[8]
2001年4月任东方红四号卫星大平台指挥,神舟飞船系列研制者之一及501部指挥
2008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
2008年9月起任中国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9]
2012年6月9日,获评科学中国人2011年度人物。[10]2019年1月3日,在他的领导和指挥下,嫦娥四号成功登陆月球背面,全人类首次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
2014年9月-2017年10月 国际宇航联合会副主席[11],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12]国际宇航联合会卫星商业应用专门委员会主席,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2017年7月当选)。[13]
2021年8月1日,入选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信息技术科学部)。[14]
2021年11月18日,当选为中科院院士。[15]
2022年10月5日,华中科技大学航空航天学院聘任于登云为航空航天学院院长。[7]
自工作以来,于登云先后参与并承担了航天器柔性动力学分析研究、撞击动力学分析研究、空间对接动力学分析研究、负载卫星动力学一体化软件开发等项目的研究工程,组织并主持了航天器颤振动力学分析研究、国家863高科技航天领域重大项目“空间实验室综合演示系统研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研究,参与承担国家“八五”卫星总体动力学实验室立项论证与引进建设,“东方红三号”、 “资源一号”及神舟飞船等型号工程的有关动力学分析设计和组织管理工作。先后撰写技术报告40余篇,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及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16]
1993年,获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十佳科技青年称号;
1993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被破格晋升为研究员;
1995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17]
1996年,获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航天十大青年奖”,同年被授予“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及“国家跨世纪学术与技术带头人”称号。
[18]2001年获得中组部、人事部、中国科协第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19]
2002年获总装备部和国防科工委“‘军三星’工程研制建设先进个人”[19]
2020年,“嫦娥四号工程”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20]
2020年6月,荣获国际宇航联合会最高奖——“世界航天奖”,这是该世界航天界最富盛名的国际组织成立70年来首次把这一奖项授予中国人。[21]
2021年11月18日,中国科学院发布2021年院士名单,于登云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4]
2021年12月26日,荣获2021中国十大品牌年度人物。[22]
曾先后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项,国防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6][15]。曾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航天部和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奖。[23]
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中国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高分四号和九号卫星工程总设计师、国际宇航联合会卫星商业化应用委员会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工程管理专业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24]
曾先后担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专业技术部部长,院长助理,副院长,总工程师,中国东方红卫星公司总经理。[23]
解决了人类首次月背着陆探测复杂约束下的轨道设计与控制、国际首颗高轨高分辨率遥感卫星高质量成像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为我国探月、高分等重大工程作出突出贡献。[6]
中国航天任务密集、繁重,航天人都是实干派,而聪明勤奋的于登云是其中的典型。(同事李念滨评)[23]
于登云是个实干的人。他常说,一个人重要的是行动而不是夸夸其谈。要学做“微波炉”,虽然看不见火,但能很快把饭菜做熟。只有通过行动才能发现、把握理想和现实的契合点。(中国航天报评)[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