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卣青铜卣是商周时期主要的盛酒器之一,在青铜礼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青铜卣商代时期主要流行于现代的安阳、郑州地区;西周早期多见于现今的西安和宝鸡地区,中期以后,随着其他酒器的消亡而急剧衰落,之后被青铜壶代替;穆恭以后到春秋时期,青铜卣多以仿铸品出现于湖南、安徽以及广西地区。从保存完好的墓葬中来看,青铜卣先后和罍、壶、觚爵斝一起出现在中小型墓葬中,从殷墟晚期开始和尊经常出现在大中型墓葬中。
青铜卣青铜卣,盛酒器和礼器。盛行于商和西周时期,根据金文和文献资料,得知青铜卣主要用于祭祀。
青铜卣青铜卣造型多为椭圆形,颈微束,垂腹,圈足,带提梁,俗称提梁卣,也有部分方形和直筒形卣。古文献与铜器铭文中常有“秬鬯一卣”之说,可见卣是专门盛“秬鬯”这一祭祀用的香酒的。此外,鸟兽形有提梁的盛酒器,习惯上称为鸟兽形卣。己发现的鸟兽形卣有双鸟、单鸟、虎等造型。
青铜卣青铜卣商代多装饰兽面纹、夔纹,西周时期尤其是成康以后多见鸟纹。商人尊神重鬼观念以及重酒风气的盛行,加之青铜器铸造工艺的提高最终导致青铜卣在商代二里冈上层出现,它的形制最初仿自陶质贯耳壶。这使得青铜卣和提梁铜壶的关系错综复杂。它的形制最初仿自陶质小口长颈壶,在发展过程中受到青铜卣的影响。提梁铜壶和青铜卣在商代晚期到西周早期武成时期纹饰相近、功能相同;成康以后提梁铜壶作为水器和盘组合使用、多见“十”字形宽带纹,这和青铜卣截然不同。
西安市
2003年6月中旬,西汉美酒出土于西安市北郊文景路中段一西汉墓葬中。其中一件青铜锺有液体晃动,开封查验后,从中导引出52斤西汉美酒,出土时为青绿色。专家认为:西汉美酒保存状况之好、数量之多是前所未有的,这些酒清澈透明,酒香浓郁,是迄今人们知道的保存最好、存量最多的古酒。
宝鸡市
青铜卣2012年7月5日,宝鸡市石鼓山西周古墓考古挖掘的工作人员对墓室北侧壁龛的青铜器进行提取。在传递一件青铜卣时,考古人员意外听到了有水晃动的声音,几位考古专家仔细聆听,断定这液体晃动的声音发自青铜卣内部,由于青铜卣盖沿超出罐体,排除了雨水渗入罐体的可能性。考古专家大胆判断,很有可能就是一壶美酒。如果最后的鉴定符合现场判断,这件青铜卣中的佳酿将是距今3000多年的“陈年老酒”,比西安北郊发现的西汉美酒还早1000余年。[2]
北京市
2021年12月19日,在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最新发掘的一座西周墓葬中出土了青铜卣。青铜卣上的铭文出现“太保”“墉燕”“燕侯宫”等内容。有关专家认为,铭文中的“墉”字,是筑城之意,证实周王重臣召公亲自来过琉璃河遗址,并在此筑都。这篇铭文以文字资料实证了三千余年的北京建城史,在世界城市史研究上具有独特价值。[3]
提醒
经过了上千年的经历,西汉美酒的乙醇含量已经很低,失去了酒的饮用价值。另外,它还含有一定量的铜及其他一些重金属离子,如果饮用会对人产生一定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