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泥料相互柔和、挤压形成自然纹路(如类似云纹、水波纹、旋纹、编织纹等)的陶瓷装饰技法。
绞泥工艺发源于唐代,是唐代绞胎工艺与紫砂制壶工艺的结合,体现了我国制壶工艺的最高水平,日本、韩国都有类似的工艺,只是此工艺传入日本和韩国比较晚,因此这种工艺的表现形式方面相比较与我国就比较少,仅有瓷器作品。
在我国绞泥的瓷器作品,我们称之为绞胎,主要产地在河南焦作,绞泥紫砂主要产地在宜兴,此工艺难度较大,因此宜兴也很少有从事这种工艺的工匠,比较有名的绞泥艺术家有宜兴的吕尧臣、焦作的杨峡等,他们的作品比较新颖,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同时,融入了很多新的设计元素。吕尧臣作品沉稳大气,杨峡的作品创意十足、用色大胆,是我国绞泥工艺的继承者和开拓者。
一件好的绞泥作品,既要有好的造型设计,又要有好的纹饰设计,同时因为工艺难度比较大,工匠本身又有局限性,因此很多好的绞泥作品都出自设计师与工匠的完美合作。可以说没有好的设计师的参与,不可能做出好的绞泥作品,没有熟练的工匠,即使设计再好看也不能做出绞泥精品,国内专业的绞泥设计工作室并不多,相信随着制作工艺的成熟,专门制作绞泥的设计工作室会不断的涌现,甚至有一些工业设计师也会被绞泥艺术所吸引,跨界做绞泥紫砂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