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景春(6)孟景春,1922年7月4日出生于江苏省张家港市乐余镇。孟景春自幼深受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由于父辈有行医的经历,加之年少时目睹百姓深受战乱之苦,在艰难的时局下,年少的孟景春立志行医,扶贫助困、以济苍生。当时学中医对古文要求很高,孟景春经人介绍至合兴镇“国文专修社”深入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经典。这段经历为他后来学习中医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深厚的古文功底使他对中医典籍的感悟比一般人更为深刻,正如中医界流传的一句俗语所言:“秀才学医,笼中捉鸡”。
十八岁那年,孟景春正式拜入了孟河医派丁甘仁先贤之门人汤礼门先生的门下。当时,由于先生诊务繁忙,无暇讲解,孟景春白天跟着先生抄方,兼做些杂活,如熬膏药、摊膏药、研中药、做纸拈等,一些基础的临床操作技术得到了很好的练习;晚上便自学先生指定的5本必读医著《伤寒论》、《本草问答》、《医经精义》、《血证论》和《金匮》,并琢磨白天所抄的医案,此外,《中医辑要》和《汤头歌诀》等也都背得滚瓜烂熟。汤先生一月中会抽一两次时间,把学生集中起来讲解医案和学习重点。如此,学习的时间安排得很紧,却很充实,书本上的知识也一一在临床上得到印证,正所谓“读书三年不如抄方一年”。
凭借着个人对中医事业的满腔热忱和勤学善思的精神,孟景春在中医学习之路上不断摸索,二十岁上便顺利出师悬壶济世。凭着拜师时的刻苦学习及自身极高的悟性,加之正式行医后不断地深入学习和总结,孟景春在行医临床时的成果也逐渐显现,甚至还治好了当时一些老中医都束手无策的疑难症,一时间在当地小有名气,年纪轻轻便被百姓们尊称为“孟先生”。直到现在孟景春回到乡里,遇到一些七八十岁的老人还是这样称呼他。
尽管当时治病略有小成,但接触的病例越多,孟景春越感觉到自身医术的不足,他一度报名参加医师进修班学习西医内科学,几番周折后,孟景春对中医的热爱和信心不减反增,最终,还是坚定不移地毅然回归专攻中医。建国后,孟景春被选入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南京中医药大学前身)学习,成为该校的第二批学员。孟景春抓紧这宝贵的机会,虚心向吴考槃、宋爱人、朱襄君等老师请教,每问一题每看一书都要做笔记卡片,他常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积累了广博资料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水平。在一年的理论学习后,孟景春以“优秀毕业生”毕业,并选择了留校任教。孟景春与同期的周仲瑛、孟澍江、陈亦人等大师一起,见证了南中医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
传统中医教育一直是以师带徒的形式进行的,像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这样大规模的群体性课堂教学形式来培养中医,在当时确实是个新生事物,教材的稀缺成了摆在眼前的最大难题。为了适应新兴的课堂教学的需求,在时任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副校长由崑的领导下,青年孟景春在浩瀚的古医籍中苦苦钻研,结合自己的经验学识,主编或参编了一系列系统科学的内经学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包括《内经辑要》、《内经讲义》、《内经选读》、《素问译释》、《灵枢译释》等,完成了一个从无到有的创举,在海内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中,《内经辑要》曾在莱比锡世界博览会上展出并获金奖,其与《内经讲义》等一起成为后辈学习《内经》之经典著作,在新中国中医药教材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卫生部主持编写的第一版全国中医学院统编教材就是在这批教学大纲和系列教材的基础上编修而成的。
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孟景春常说,这是一种对千百人传道授业的重要事业,来不得半点马虎,一定要以一丝不苟的态度,谦虚谨慎地听取别人的意见,才能达到基本满意的程度。因此,在开始编写前,孟景春总是要遍查历代医家之见及各省、市的中医杂志,凡涉及相关内容的文章都进行了广泛的涉猎,再比较分析,择善取之,或作注释,或作按语,力求全面公允。广泛收集资料后,要反复征求其他教授、专家的意见,直至初稿完成后,还要再度多方听取意见不断修改,才能放心交给出版社付印。国医大师朱良春对此曾有中肯的评价:“孟景春是新中国成立后内经学方面的奠基人之一,他的著作理论联系实践,言之有据,以理服人,充分突出了中医学之精粹,读之如沐春风,迪智开慧。”
一、编写第一部统编中医药高等教育教材《内经讲义》《中医学概论》
孟景春作为全国第二批中医院校师资培训班授课老师,参与构建了中医药高等教育模式。在没有全国统编教材的情况下,他编写了《内经辑要》(获德国莱比锡国际博览会金奖),在此基础上又编写了第一部中医高等教育教材《内经讲义》及教学用书《内经教学参考资料》。其中《内经讲义》成为后来全国统编教材《内经》与《中医基础理论》的母本,是中医高等教育教材编写的里程碑,为今后内经和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体系的设置开创了新局面。为遵照西学中的指示,孟景春编写了第一部西学中教材《中医学概论》。该书1958年9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海内外总计发行超过100万册。1987年,《中医学概论》获得了江苏省科学大会奖。该书是高等医学院校西学中的第一本较完备的教材,对于中医学知识的普及和走向世界影响深远。
二、开创中医养生康复学科
孟景春于上世纪80年代首先向国家提议创设中医养生康复专业,并主编了《中医养生康复学概论》教材。在南京中医学院创建了全国首个中医养生康复学科,组建了中医养生康复教研室,使南京中医学院成为第一批培养养生康复专业学生的本科院校。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养生康复专业人才,对今天全民养生保健和健康产业的发展影响深远。在他的带领下,经多年努力,学校已具备完整的养生康复专业的人才梯队,并成为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养生学重点学科。此后,由孟景春担当健康养生顾问,学校又先后创建了江苏省大学科技园健康产业园、健康养生工程中心和丰盛健康城,产生了良好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三、悬壶济世,宅心仁厚
孟景春的中医临床工作从不间断,且疗效卓著,1994年被评为江苏省名中医。如今虽年逾90,仍每周三个半天门诊,每次门诊量达40人次,特别擅长脾胃病、妇科病等疑难杂症的诊治。他用药轻灵,顾护脾胃,注重经络辨证贯穿于临证始终。从医70年,孟景春始终将医德放在第一位,他常说,“医为仁术,用以济世活人,不能以术求利。”他学生的挂号费都已涨至100元甚至更高,他仍坚持初诊40元,复诊30元。对经济困难的病患,他还多次解囊相助。
四、笔耕不辍,教书育人
在中医教育界一直流传着南京中医学院有“二孟”之说,孟景春长期躬身教学,为课堂教学做示范,为全国中医院校培养输送了优秀师资。他先后主编34部教材、专著、译著(古译今)。公开发表医学论文90余篇、科普杂文200余篇,总计逾700万字,为弘扬中医文化、普及中医知识做出巨大贡献。
五、捐资助学,甘为人梯
孟景春只知奉献,不图回报。从20世纪80年代,他就用自己的收入资助贫困学子。2008年,他一次性捐资20万元设立“中医树人奖”,资助学习上进的中医学子。同年,孟景春又出资5万元资助该校本科生孙龙创业。2013年孟景春倾其所有,捐赠毕生积蓄50万元,设立“中医励耘奖”,用于奖励校各附属医院的带教老师。2011年,他不顾89岁高龄,率先垂范,担任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批中医药学术传承指导教师,呕心沥血,培育传人。[1]
孟教授从医从教50余年,编写(主编)的教材、专著、译著(古译今)有16种。自20世纪90年代,又复从事养生康复学的研究,编著《中医养生复康学概论》、《中医养生康复古籍选》,退休后专注于医药科普方面的写作。自20世纪90年代迄今已编著(主编)出版的有《中医养生丛书》(计10部)和《祝您健康长寿》,共计230余万字;另著有《四季进补》、《中医养生》、《教师健康手册》、《中老年常见病家庭防治》、《百病中医防治》等。【附】主要著述:教材类有《内经辑要》、《内经教学参考资料》、《内经选读》、《中医学概论》、《中医学导论》、《中医养生康复概论》等。译著类有《黄帝内经素问译释》、《灵枢经译释》和《难经译释》等。专著类有《名医家言录》、《疑难病证万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