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陕革命老区—五灵乡位于四川省南部县最东面,距县城50余公里。距仪陇新县城20公里,东与仪陇县赛金乡相望,南连仪陇果山乡,西靠仪陇柴井乡,北接南部县三清乡,截止2003年底辖15个行政村,118个村民小组,主要民族汉族。属亚热带气候,四季分明,地形地貌属高丘窄谷,海拔在400-500米之间,岩石呈紫红色,部分地方地下有盐。截止2003年底,该乡幅员37.75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108个村民小组,4107户人口16430人,人均耕地0.82亩。该乡基层组织建设健全,共有18个党支部,2006年有党员324人。
五灵乡地理位置
五灵乡辖村: | ||||||||||||||
徐家沟村 | 白虎咀村 | 石城寨村 | 三角山村 | 黑水滩村 | 瓦向湾村 | 大堰坎村 | 福德场村 | 四房沟村 | 丁字桥村 | 大李沟村 | 岐库村 | 楼凤坪村 | 岐山坝村 | 何家沟村 |
五灵乡辖村: | ||||||||||||||
徐家沟村 | 白虎咀村 | 石城寨村 | 三角山村 | 黑水滩村 | 瓦向湾村 | 大堰坎村 | 福德场村 | 四房沟村 | 丁字桥村 | 大李沟村 | 岐库村 | 楼凤坪村 | 岐山坝村 | 何家沟村 |
五灵乡一直大力发展生猪、蚕桑(是市县基地乡)、劳务输出、小家禽四大传统支柱产业,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红苕等,经济作物以油菜、花生、中药材为主,小杂粮以绿豆、豌豆为主。2006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2922万元,粮食年总产8500吨,农民人均纯收入2766元。该乡是全县蚕桑基地乡之一,2004年人均纯收入2381元,
2004年乡政府在农业生产上采取“抓早避灾”,推广优良品种,推广白色农业等措施,保证了该乡粮食总产量达到9200吨,巩固了蚕桑、生猪、小家禽饲养等传统产业,截止2004年底,全乡共发蚕种4814张,产茧135182公斤,出栏生猪16714头,小家禽135692只。
2004年2月,乡政府挤出资金2万元,调整养殖结构,统一引进优质“西河山羊”173只,落实3村4社李应清、7村9社何明胜、14村8社何志昌三个大户集中养殖,循环发展。帮助和扶持14村8社何志昌养鸭,11村8社张玉松养猪专业户的发展,以点带动全乡大面积发展。二调整种植业结构,政府主抓了优质花生、蔬菜、双低油菜的种植,截止2004年底,全乡种植优质花生4130亩,优质蔬菜4612亩,优质双低油菜4000亩,粮经比例为3:7,实现农业总产值达2705万元。
五灵乡2004年3月,投资373万元,长10.8公里,宽6.5米,路沿路标齐全的乡道油路及场镇硬化工程建成,改善了五灵的出乡交通条件和场镇居住环境。完成了石城寨村扶贫新村建设项目,新建蓄水池11口,供水站3处,便民路1000米,农户三改四建五化30户,改造村道公路2公里,新建成村道公路3公里。全乡全年完成村道公路新建6.8公里,改(扩)建46公里。投资34万元的丁字桥集雨节灌工程已经上马,同时启动了乡小学D级危房改造。乡宣传文化中心新发展闭路电视用户500户,截止2004年底,乡闭路电视用户1750户,实现了村村通电话、通广播、通闭路的三通工程。
截止2005年底,有卫生院1所,村级医疗站15个, 共有医务工作者52人。有村小学9所、中学1所,教师58人,教学班36个,获得中级职称19人,全乡在校学生2360人,入学率100%,已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截止2006年底,该乡各村完成农网改造。安装程控电话1000余门,有移动电话2000余部,家用电脑15台。建有移动、联通、电信基站各1座。场镇建设面积1平方公里,居民有3000余人,全部用上了自来水和天燃气,场镇基础设施完善,街道硬化1.5公里,集市贸易十分活跃。森林覆盖率达40%。
乡政府以实施“阳光工程”为契机,狠抓劳务输出工作。采取开讲座、办学习班、自学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等方式,截止2003年底共培训农民工8000余人次,广泛收集发布劳务输出信息,全年全乡输出人员达6000人次,外出劳务收入达2788万元。招商引资成果显著,全年引进资金350万元。完成固定投资373万元。2004年村两委的换届选举工作在党委、政府的领导组织下,在充分发扬民主,征求多方意见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基层组织法的各项程序,直选产生了村委会班子,在4个村成功试点,公推直选村支部,选齐配强了村“两委”领导班子。
2006年深入开展了“学习雍宗满、我该怎么办”,“争满活动回头看”,“讲文明、树新风”等活动。乡团委深入开展跨世纪“青年人才”和“青年文明”工程,积极开展“农村青年致富奔小康”活动。乡妇联积极开展家庭文明建设,积极开展了“双学双赛”活动,参赛妇女达4600多人次,参赛率达96%。积极开展“四五”普法活动,举办了“3·15”维权打假座谈会,开展殡葬法规宣传月活动,破除了迷信和丧葬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