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重组由不同细胞的核体与胞质体在融合因子介导下并合形成完整细胞的技术.对研究真核细胞的核、质关系及基因转移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应用化学物质(如细胞松弛素B或秋水仙碱)并结合机械力(如离心力等),把细胞的核与胞质部分分开。分离出来的核,带有少量胞质,并围有质膜,称“核体”或“小细胞”。有些核体能重新再生其胞质部分,继续生长、分裂。去核后的胞质部分,仍有膜所包绕,称“胞质体”或“去核细胞”。
核体与胞质体在仙台病毒或聚乙二醇的作用下能合并成为完整细胞,称“重组细胞”。目前不仅能使大鼠核体与小鼠胞质体合并成为重组细胞,并能使人的核体与小鼠胞质体形成重组细胞。若将胞质与完整的细胞融合,构成含有一个亲本核和两个亲本胞质的杂种细胞,称“胞质杂种”。这样,就可把一个亲本细胞的胞质基因(如线粒体基因)转移到另一个亲本细胞内。
重组细胞与杂交细胞不同,杂交细胞主要是通过细胞融合或转染产生的含有两种细胞基因组成分的细胞。前者偏重于细胞结构的重新组合,后者侧重于遗传物质组成。
(1)胞质体与完整细胞的重组(胞质杂种)
(2)微细胞与完整细胞的重组(微细胞异核体)
(3)胞质体与核体的重组(重组细胞)等
2017年08月10日人民网报道,标题为“科学家首次实现活体内细胞重组 受损器官可再”
最新一期《自然·纳米技术》报道了再生医学的重大突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组织纳米转染(TNT)新技术,首次实现活体内细胞重组,有望在身体内生成任何用于治疗目的的细胞类型,帮助修复受损组织或恢复老化的器官、血管及神经细胞等组织。[2]
2019年7月8日科学网报道。青岛将建国内首个人源细胞重组蛋白生产平台。
青岛万明赛伯将在青岛搭建国内首个人源细胞(HEK293)重组蛋白生产平台,目前国内在该领域的研发应用大多依靠动物源细胞,而应用该平台生产的药物,能去除重组蛋白生物药品中的异源蛋白,提升生物药品质量,推动我国生物药品的升级换代。[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