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海,男,1957年9月25日生,中共党员,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西安交通大学教授。1976年至1979年,就读于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机系,后留校任教;1982年至1984年,赴上海复旦大学计算机系进修研究生硕士;2003年北京大学EMBA毕业。
荣海相继被国家或有关权威机构评选为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优秀民营科技企业家”、“2000年紫荆花杯杰出企业家”、“中国企业界十大学习新闻人物”、“第二届中华十大管理英才”、“全国关爱员工优秀企业家”、“陕西功勋企业家”、“中国十大民企英才”。
1988年,荣海投资3万元创办海星科技。
1990年,海星 “内阁”哗变,公司几年积累的100万资金被瓜分一空。
1991年,海星取得了康柏电脑在西安的销售代理权,当年赚得800万元。随后,海星推出自己的品牌电脑。
1992年,开始逐步涉足房地产、饮料、连锁超市及生物制药领域。
1999年,海星科技在上海上市。
2002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排位从上一年的第17位上升至第12位。
2003年,海星夺得河南段高速公路的建设权和20年经营权。
2004年,海星集团入围中国民营企业竞争力50强。
2005年至2007年,连续3年入选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最大500家大企业集团
2008年6月21日,海星科技(600185)董事会通过《关于公司董事长变更的议案》:同意荣海提出的辞去公司董事长职务的请求,选举格力集团的鲁君四先生为公司董事长。荣海也不再担任董事会战略委员会主任委员、委员,由鲁君四先生担任董事会战略委员会委员、主任委员。
海星科技新董事长鲁君四先生,曾从事城市建设和企业管理领域工作20多年,现兼任珠海格力集团公司董事和副总裁、珠海格力房产有限公司董事长、珠海格力置盛房产有限公司董事长、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鲁直接入主董事长,意味着格力人有关海星科技的更名和资产重组的步伐或加速。
同样是卸任,相对于郭家学的淡出ST东盛,但仍能通过大股东地位影响上市公司,荣海这次似乎退得更彻底,毕竟2007年12月28日起,荣海当家的海星集团就已经不再持有海星科技股份了,荣海正在淡出资本市场。
荣海和他的集团暂时淡出资本市场,给陕西民营企业家留下了一个难忘的背影,更多的回味。
“多元化经营不是说不行,但一个企业家得知道他熟悉哪个行业、擅长哪个行业。如果将资本铺开很大的摊子,而不将有效的资本、精力集中的话,那么得失将很可能难以精确的把握。海星的故事可能正与涉及广泛、主业不突出有直接的关系。”陕西省民营企业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表示,这是一个值得思考和应当借鉴的事件。
“资本的魅力就在于一进一退。”该民营企业界人士还表示:“海星事件,或许对于陕西另外一些上市的民营企业也有一定的启示。比如,在母公司资金链紧张,上市公司已经亏损的情况下,暂时让出上市公司也是企业的一种出路。也有可能以退为进,海阔天空。”
“陕西企业在资本市场上这些年并不如意。我并不愿意评说一家公司的得失,但是可以从海星的事情里看出,企业家其实也很不容易。他为盘活自己手里的资本,有时候也得舍弃。”西北大学经管学院一不愿具名的专家如此说:“英雄莫以成败论。从3万做到60亿,海星和荣海仍值得陕西人骄傲。”
1957年9月25日,荣海出生于陕西省安康。青少年时代的荣海,激情洋溢,爱好广泛,很早就表现出不凡的潜质。他时而研究气象,看天气变化,想掌控风雨;时而喜欢天文,观察星云、星系,想从中有新的发现;而文学更是他那时的最爱,他写诗、做文章,记日记成为他的习惯。
70年代初,不满16岁的荣海来到了农村,成为下乡知青的一分子。年龄最小、个头最小的荣海成了知青组组长。第一次带着大伙过日子,因为不会算计着过,一到月底大家就饿肚子;第一次背着湿柴下山,又冷又怕的他们喝着农村的杆杆酒取暖,这是荣海第一次喝酒,那种辛辣和醉酒的感觉还记得。在那段日子里,荣海干得比大家都多,吃得比大家都少。曾经,他把自己的饭给人家吃,自己顿顿吃红薯;曾经,他的脚趾流脓了,还坚持下地插秧;曾经,为了在给队里拉煤,个头最小的他在前面拉辕爬坡时,连人带车滚下了山坡,几近丧命,可是这些,他从不对家里人说。荣海自学了很多农业科学知识,带领下乡知青科学种田,他们种的麦子、豌豆、玉米亩产都比当地农民多很多。为此,荣海作为全省知青代表站在了人民大厦的主席台上进行演讲,并且从省委书记的手上接过了奖状。他作报告题目是《翅膀没硬也要飞》,当时,《陕西日报》以显著的位置,刊登了省委书记与荣海亲切交谈的合照。这是荣海在陕西以及这个省会城市的首次亮相。那时的他刚刚17岁。
在农村经过近三年的艰苦磨砺之后,荣海进入西安交通大学学习,正式投入这个城市的怀抱。毕业后,荣海又被学校公派到上海复旦大学深造,回来后留校任教,成为西安交大的一名年轻教师,开始为这个城市贡献才智。按理说,荣海将依次发展下去,成为学者教授,终生传道授业。可是,善于思考和挑战自我的荣海不愿如此,他选择了创业开公司,开始用另一种形式回报社会。
1988年,荣海在一间不足60平方米的废旧车库开办了西安海星计算机控制与接口技术研究所,从此荣海走下了令许多人羡慕的大学讲台,踏上了一条商海风雨路。荣海说:当时创业动机很单纯,因为我是学计算机的,大学毕业以后到复旦大学读研究生课程,回到交大以后继续教计算机,这时候感觉到了学校和社会的巨大落差。像西安交大这么好的大学,当时的设备还是比较落后的,然而社会上的银行、税务系统已经用上了很好的计算机,但是他们不懂技术。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在大学当老师的就萌发了一个想法,怎么能把学校的知识和社会上的很多东西结合起来,做一个桥梁,桥梁在当时是最主要下海的一个意识,没有想到最后能搞这么大的企业。也没真正做企业的意识就下海了,那时候下海还是半遮半掩,因为当时对未来并不是很清楚。
荣海两年后海星科技工贸收入过千万,积累了近两百万元的自有资金,然而这时的公司发生了令荣海预料不到的分裂,当初由他的学生、同学、朋友以情感为纽带的奋斗,在是否前行的路上产生了动摇,事情发生在1990年年底,用荣海自己的话说,那是一个最寒冷的冬天。
荣海说:不仅仅是气候,关键是从内心感到很寒冷,跟你一起打天下的人,一夜之间他们离开你了,而且道理很简单——他们想自己拿到一部分利润,或者有人想去当老板,就是这么简单。这个不能抱怨他们,我觉得是个制度的问题。就像今天你去理性地看待:每个人有个人的志向、有个人的选择,他觉得在你这空间不能发挥他个人的很多能力,就出去做些事情,我觉得非常正常。我之所以感到比较寒冷,是当时我没有这样的思想准备,无论从机制、从经营、从各方面都没有这样的准备。你认为大家是一条心,但就是他们提出来要走,这个放在那时可能很容易理解,放到当时就很不容易理解,后来中关村所谓的地震,包括中国很多民营企业的裂变,都是因为当时的制度不健全造成的。
真正属于荣海的第一桶金是1991年5月,海星在面对异常苛刻的条件下签订了康柏电脑的代理合同,但是仅6个半月,海星的销售额就达到了1300万美金,公司盈利800多万元。这是一种魄力,也是一种勇气。荣海说:海星与康柏的合作是海星人借势发展的典范,以成功代理康柏为基础,海星又先后与英特尔、惠普、IBM、西门子等世界顶尖级计算机公司建立了代理关系,从此,荣海以及他所领导的海星在陕西乃至全国科技实业界声名鹊起。
1999年6月11日,上海证券交易所6声锣响,海星科技股票闪亮登场。荣海说:把企业做成上市公司,不仅是企业融资社会化的标志,而且是他自身完成老板到企业家的转折点,如果说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超越了追求财富的梦想,那么社会使命感则成为真正的企业家不容回避,不断追求的更高境界。海星和荣海的名字叫响了,此时的荣海已经是全国人大代表、教授、学者型企业家,荣海被政府、媒体、企业争相邀请传授创业经验,海星的成功经验也被许多企业学习、模仿。企业如日中天,荣誉纷至沓来。但是荣海很冷静,他知道自己肩负的使命,知道任重道远,知道自己的蓝海战略是多么浩瀚的工程,于是荣海和海星文化底蕴就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了。
十三年来海星集团从创办时仅3万元资产的一家小型科技研究所迅猛成长为一家总资产达30亿元,营收总额连续两年居西北民营企业之首;技工贸总收入连续六年排西安高新开发区企业首位。
荣海在企业的管理实践中,荣海提出"中间人员流动机制"的管理思想:即一家健康的企业,两头人员不能流动,一是生产线工人,这部分人主要从事基本生产操作,太多的流动将导致生产的混乱;二是企业核心不能流动,这部分人影响着公司的决策和规划,掌握着公司的机密。但鼓励中间层流动,中层人员流动了,有才能、有责任心和忠诚度的人才会逐步被发现,会有新的人员进来为企业带来新鲜血液,有利于企业开展内部竞争。在"人才流动机制"思路的规划下,海星制定了与之相适应的一系列竞争激励制度,吸引了大批优秀人才,海星员工中有教授、博士、硕士等高级人才126名,资深工程师500余名,95%以上的管理人员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为保证企业健康良性地发展,荣海倡导企业要与员工之间建立起"命运共同体",并积极地进行期权制等现代企业分配制度的尝试。
荣海的商业界的信条是,通过商务活动体现人生价值和企业价值。 除了准备在海外上市,荣海继续在新的行业中寻找投资机会。海星集团的销售收入达到3.7亿美元(2000年5.5亿美元),纳税0.1亿美元,有2000名员工。荣海在1988年曾经是康柏电脑的中国分销商,之后很快他开始自己为低端市场制造电脑并开发IT系统。海星集团在1999年成功上市。荣海最大的一笔投资回报来自在西安最黄金地段开发写字楼。
总述
尽管荣海身为西安海星科技的董事长,但由于他是教师出身,所以荣海更喜欢别人称他为“荣老师”而不是“荣总”。荣海的心里,始终觉得老师的称谓更具有亲切感,表示人们对他的尊重。自18年前,荣海走下大学讲坛踏入商海的那刻起,荣海便以深怀实业兴国的远大志向造就了中国西部企业发展的传奇。荣海被业界誉为引领地域经济发展的常青树,虽然作为大商人,却少有铜臭之气。 荣海温文尔雅、谈吐不俗,学识渊博,思想前卫。可以不夸张的说,他把所有的精力全部投入在企业中,情系企业。
在出差中思考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荣海是历尽艰辛搏杀出来的成功企业家,始终对企业管理探索和体认抱有宗教般的情结,他勤于学习、重于行动、敏于思考。与荣海喜欢别人称呼自己老师一样,荣海的爱好也与常人不同。
荣海出差——可谓是荣海的一大爱好,在解释自己的这一奇怪爱好时,荣海道出了其中的缘由:“是为了思考,我每隔半个月必须出差一次,出差是为了去想一些问题,去调整自己的一些思路。”
每逢出差,荣海都是一人独行,而且是选择坐经济舱。“这个要的就是没有人干扰你的思路,如果坐头等舱,空中小姐的服务太周到,经常会打断我的思路,不能静下来思考。”
一般出差的人,总要带本书在飞机上看,荣海也带,但与其他企业家不同的地方是他不仅带管理书,他要带3种书,各有那么一两本:第一种是时政性、新闻类的杂志,这是比较全面地获取资讯的途径;第二种是专业类的书籍,就是管理方面的;第三种就是小说。“我在飞机上看半个小时专业书后,又会翻几页小说,它对思路是个调整,常常会激发我的灵感,所以每次出差,我总是准备好几本书才上路。”
除了看书以外,荣海还爱看电视剧,每晚11点至凌晨1点,几乎都是荣海享受电视剧的时段。他自称电视剧比年轻人看得都多,他也喜欢买电视剧的VCD,因为电视剧浓缩了人生和社会的精华。
荣海身在企业,但是热心公益,始终坚信企业的发展是为了更好地履行社会公民的责任。在他的身体力行下,海星集团积极倡导“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扶危济困、共同富裕,义利兼顾、德行并举,发展企业、回馈社会”的企业精神,热忱资助文化教育,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总是不失时机地倡导社会道义和责任,先后在陕北定边县红柳沟镇板窑村投资32万元兴建了红柳沟海星希望小学。
实力决定一切
多年商海沉浮,荣海的魅力在公司内部已经趋向个人崇拜化。如果在西安,荣海早晨7点起床,8点准时到公司,这时他会站在公司门口,迎接所有员工上班。
为什么这样做?荣海有着自己独特的考虑,他的观点是,早晨是个高效率的时间,重大的事情在这个时候说两句比平时有效得多。当然,有时还会形成“老板回来了”的氛围,看见老板的出现,本身也是一个稳定员工心理的重要因素。因为在海星,荣海的权威和魅力是绝对的NO.1。
荣海肯定了个人魅力的作用,尤其是在小公司和非常大的公司里。小公司里领导靠个人魅力感染所有的人,大公司里是传达一种信念,甚至有时别人在不太了解公司的时候,会因为企业家个人的魅力而加盟。
但同时,荣海认为:最终决定企业的决不是个人魅力,而是公司的实力。如果公司没有实力,有能力的人最终必然离你而去。
只想踏实做点事
伴随着海星集团的飞速发展,海星集团秉承“与员工共荣,与合作者共荣,与竞争者共荣,与社会共荣,与祖国共荣”的经营理念,将企业的进步和发展与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全体海星人的努力,在社会上形成强大的“善的力量”!
在“《福布斯》中国财富榜”上连续几年上榜,2002年曾经排到第12位,但富豪荣海却把财富看得很淡,“我从来没有把自己当作一个富豪来看,因为我觉得财富都是变化的,比如说像我现在有这么大的一个公司,可能因为经营不善或者其他什么别的原因,明天就不是富豪了,这些东西都是变化的,在一切都在变化的时候,人最应该做的是把持住自己,知道什么是自己需要的,什么不是。”
他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到中老年的时候,做一个平平常常的人,享受比较温馨的生活。“说来说去,钱是身外之物,人在有了很多钱以后,就会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我只想踏实做点事。”
中国最大的PC经销商
荣海最初的辉煌恐怕要从中学毕业插队后算起:先是与六个伙伴在巴山深处进行的农业科研实验取得成功,作为知青代表飞跃秦岭到西安人民大厦演讲,在《陕西日报》发表文章,接受省委书记亲自颁发的奖状。此时荣海17岁。后来,他顺利进入了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机系学习,不但赶上了IT最早的萌芽,还在“把最优秀的学生留下来”的分配政策下,毕业后成功留校,这时他面前的路是:副教授、教授、出国……此时荣海不足31岁。
荣海然而,此时的荣海突然出人意外地“弃学从商”。他回忆道:计算机领域当时每隔3个月就有一次重大变化,而系里学生所用机器却七、八年不变,他自己实在怀疑“这架老掉牙的机器怎么能教出优秀的学生,自己在这样的岗位能有多大的出息。”1988年6月,荣海创立了西安海星计算机控制与接口技术研究所。走下大学讲台的荣海,完全换了另一番“行头”:骑上自行车四处找客户。为了接到第一单业务——为某银行营业室计算机处理系统安装工程,荣海等几名大学教师、研究生极其诚恳地向对方表示:虽然我们是一无名气、二无背景的小公司,但我们愿意免费拿下这个活儿,来证明我们的实力与真诚。第一脚就这样踢开了。
虽然是小打小闹,但慢慢地,公司已有能力用自己从市场上挣来的钱给大家开工资,还推出了国内首个电视节目自动播出系统、字幕图形合成系统和视音频信号故障检测仪等。仅仅用了2年,1990年的海星就做到了科工贸收入400万元,积累了100万的自有资金。
然而,此时的海星发生了第一宗变故。创业伙伴们开始分崩离析,有人想自创公司、有人想分掉积累。荣海终生难忘一个场景:自己流着泪对十几位留下的员工说,“有牌子在,海星就垮不了,我们一定会东山再起”。
儒家“隐忍的坚持”终于迎来了重大机遇:听到美国康柏公司无奈放弃动作迟缓的西安某国企后,荣海连夜搭乘飞机直奔深圳,力图拿下康柏在中国的销售代理。康柏出了一系列苛刻条件:只允许海星做地区代理、拿货价位比其他代理商高3个点、全年销售必须达到1800万美元、首次付贷款需110万美元……荣海坚定地表示:“我们接受”。
入世之风,始终鼓励着海星这家“胆大妄为”的小公司。在艰难拿到100多万美元的借款后,民营企业的优秀机制迅速获得了市场的回报,仅仅6个月,海星将康柏的销售做到了1300万美元。
随后,海星很快编织了一张巨大的营销网络,在北京、上海、乌鲁木齐、珠海等地成立了大批分公司和销售办,1992年销售额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被评为康柏电脑全球最佳代理商,也就是在这一年的12月26日,西安海星科技实业(集团)公司在西安成立,荣海成功地完成了从“学者”到“商人”的转型。
然而更大的成功还在后面:1993年的第一季度,海星仅用3个月就完成了1992年全年的销售量,一举成为康柏在中国西北地区惟一的直销商;1994年,海星销售电脑3万台,占全国市场的1/20,企业总收入突破5亿元人民币;1995年,海星成功跨上10亿元销售额的又一门槛,PC机销量全国第一。
时年,荣海38岁。
新思维主导多元化
很多民营企业只能有5年的辉煌期,随后即会出现“两极分化”。即使对于资质比较好的民营企业,走过四、五年比较容易,七、八年就很困难了,能熬过10年的企业更是凤毛麟角。然而,海星却安静地走过了15年,旗下的海星科技(600185)不但成为陕西省首家上市的民营企业,更为重要的是,新思维主导下的多元化战略,已经使脱胎于IT界的海星集团成为一家横跨IT、超市、地产、生物制药、饮品、基础建设等六大行业的大型企业集团,总资产达到40亿元。
是什么东西支撑海星集团如此稳健而高速地前进呢?经济学家张维迎、钟朋荣等总结出一条:出身学院派的荣海,极其善于思考问题,而正是这种素质方才最大限度地成全了他。但是同等重要的问题是,当企业规模超出5亿、10亿、20亿……时,一个人如何保持这种冷静,并依靠这种冷静来思考问题呢?荣海自己给出了答案:“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管理的目的,而不是企业生存的目的,社会的需要才是企业存在的理由。着眼于短期利润,从事掠夺性经营的企业是不能长久的,做圈钱工具和升迁跳板的企业也是短命的。只有那些有使命感的企业,兼顾企业利益和社会利益的企业才能有远大前程。”正是基于对“远大前程”的深刻理解,1993年起,一条引人注目的多元化之路在海星脚下成为现实:
1993年,海星集团在陕西首家引入连锁超市,至今,海星超市已经达到130家之多。为紧跟变化的零售市场,海星又在陕西首家引入“便利岛”概念,24小时店就此落户西安,与此同时,大型现代社区的“生鲜超市”,亦成为海星零售家族的重要一员;
1994年,海星涉足地产业,一出手便是西北首家智能化大型商业写字楼,位于西安繁华地段西华门的海星智能大厦,落成即成西安IT业的一大象征。新千年后,地产项目更是屡现大手笔:西安高新区CBD标志性建筑海星诚品大厦开工建设,位于西安交大产业园的海星大学城也即将动工;
1995年,海星集团投资现代果品深加工,旗下“荣氏”品牌风行西北,并很快获得了英国保诚公司1200万美元的直接投资。随着市场的扩容,海星饮品又迅速分解成荣氏自有品牌和生产加工两个利润中心,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软包装饮料基地;
1999年,是海星在IT领域标志性的一年,海星科技(600185)成为陕西首家上市的民营企业。2002年,海星集团涉足投资行业。继参股西安市国际信托公司之后,又投资1亿元成为中国科技证券有限公司第二大股东。金融领域之外,实业仍然是海星非常感兴趣的一块,2003年,海星集团参股陕西神木化学工业有限公司,成为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的重要一员,这是陕西当地上市公司鲜有的动作;
在许多人看来困难重重的多元化之路,海星是如何做到平稳又有序呢?荣海的回答,令人感到一种逼人的清醒与凌厉:“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其经营内容就必须达到一定的数量,不能停留在单一品种、单一技术上,那样就根本没有抵抗风险的能力。因为技术随时可能过时,可能被竞争对手更好的技术所替代;产品无论多么受欢迎,也可能莫名其妙地被消费者突然放弃,这是社会消费心理中不可把握的变数,谁也逃脱不了。”
陕西学界一位资深研究者不无感慨地说:“许多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企业掌舵人都会陷入‘自我能力膨胀、自我制造高烧’的境况,显然,荣海的成功来源于知识分子的清醒与自知,因此,从本质上讲,这仍然是知识的胜利。”
儒家风范再现腾挪
2004年,荣海注定要强烈地吸引中国商界的眼球。
其一即是 “海星饮品”有望实现在香港的买壳上市,一旦如此,海星将成为国内资本市场里为数不多的、同时有国内和香港两地上市公司的民营企业。陕西省计委已将海星总投资4亿元的新果汁加工基地上报国家计委,并且将获得1.95亿元的国债扶持,不但会成为2003年陕西最大的农资项目,与原有基地结合在一起则会实现32万吨的年产能,一举成为仅次于汇源集团的“全国第二”。与“壳公司”的谈判已接近尾声。
第二项大的动作,当然要属海星集团成立以来,最大的对外投资项目:总值21亿元的阿深高速公路河南境内开封至许通段。荣海告诉记者,阿深高速北起内蒙古阿荣旗,南至深圳,全长3770公里,一旦建成通车,无疑会成为中国南北交通大动脉之一。而海星集团、海星科技拿下的开封至许通段,则是最佳路段,因为此处东西有连(云港)霍(尔果斯)高速公路线、南北有日(照)南(阳)高速公路线,是一个交汇点。“根据合同规定,我们拥有这一路段30年的经营权,除去2年建设工期,收费期长达28年,而收回成本目前预测只用12年即可。”
荣海曾在一次演讲中提到:“海星的成功是知识分子在市场经济中艰苦创业的缩影,海星的起步是一个大学教师,也就是一个被社会认为不善经营管理企业的人,怀着美好的创业愿望,带领着一群知识分子依靠辛勤劳动和智慧创造,求得生存、求得发展的过程。”对此,荣海的员工注解道:荣海身上总是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气息,在我们看来,那就是一介书生的气质!
荣海先后在陕北定边县红柳沟镇板窑村投资32万元兴建了红柳沟海星希望小学。2004年初,海星集团共在陕南的安康市大同镇、南郑县红庙镇捐建了两所希望小学,共捐资40万元。海星心系灾区,先后捐资捐物近200余万元支援灾区。近18年来,海星集团向各个慈善机构、向贫困地区,捐赠物资、现金等共计7000余万元。